马蒂亚斯·施汉纳:遇到特朗普这样的竞争对手,忘了“双赢”吧
原创: 周琪 中欧商业评论 今天
撰 文 | 周琪
责 编 | 周琪
马蒂亚斯·施汉纳先生周身上下散发着德国人的严谨。他个子很高,脸上和身上没有一丝赘肉,那是长期素食和健身的结果。作为一名谈判专家,他需要时刻保持亲切和友善,即使在6天辗转了慕尼黑、首尔和上海之后,脸上仍旧没有露出丝毫疲惫。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已经维持了15年,自他告别警队之后,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谈判学院以来,不分国籍、性别、种族,甚至工种的职场人士都试图从他那儿获得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在谈判桌上所向披靡,赢得最终的胜利。
“如果你只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对不起,这不是谈判。”施汉纳法学院毕业后加入了德国警队,当过缉毒警、干过卧底的他笑称自己是不折不扣的“社会人”,精通“街头智慧”。“拿枪指着人质的银行劫匪,站上楼顶威胁说下一秒就跳下去的中年人,冲进邻居家胁迫他人生命的暴徒……你告诉他们‘冷静下来,你这样做错了’试试?”
他总有办法让被情绪逼到死角的对方挣脱出来,一分钟就够了,甚至,连一分钟都不需要。“我会和他聊聊孩子,通常他们都有孩子。”施汉纳抛出的问题太具体,以至于对方需要停下来,回到过去的某个场景--嗨,你还记得出门之前和孩子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吗”--这与其说是一次提问,不如说是一个邀请,邀请走投无路的对方来到自己熟悉的谈判场,展开对话。
施汉纳个性温和,在同事的印象中,老板从未发过脾气。旁人眼里,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情绪管理能力,他却不以为然。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被他挂在嘴边,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情绪上的“软肋”,才有可能避免沦为谈判桌上的猎物。如果你还没找到自己的那根情绪软肋,很简单,询问你的家人,朋友,“尤其是你的孩子,他们的答案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毕竟他们每天都在拿你的软肋开刀。”施汉纳笑着建议,只有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这位谈判专家才显露出无奈的一面,在即将出版的《绝地谈判》扉页上,他写下了一句话:
献给世界上最棒的谈判专家,我的儿子Marco。
放弃“我是对的,你是错的”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你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书叫《绝地谈判》,“绝地”意味着你不知道该怎么办,感觉自己被完全困住了,你本人有过这样的时刻吗?
马蒂亚斯·施汉纳(以下简称:施汉纳):太多了。当你面前的劫匪用枪指着人质的脑袋,然后告诉你“要是不滚,我就开枪了”的时候,相信每个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好吧,你没得选。但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我会把所有对策在脑子飞速地过一遍,提出我方的条件,记住,最重要的是,你要开辟一片新的战场(create a new playground),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死局中发现出口。
CBR:具体怎么找?
施汉纳:第一步,放弃“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如果你纠结对错,就不可能达成共识。你开口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是为了同对方一起,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要赢了对手,而是要赢得对手。
第二步,分析对方的动机。他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件事他非做不可?这时我会选择倾听,认清藏在劫匪面具之下的人是怎样的,他在走出这一步之前经历过什么,这些都是我需要理解的。
第三步,提出新的条件。有没有可能,考虑一下其他的方案,把对方争取到一张新的谈判桌前,那里有我熟悉和掌握的套路。这个过程类似于,面前的房间有很多扇门,你一扇一扇去推,直到推开为止。
CBR:这样的步骤适用于商业谈判吗?
施汉纳:完全是一样的。我从来不会告诉任何一个自杀者,自杀是不对的。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才是对的。在商业谈判中,我从来不指望,更不会试图去说服对方,找到解决方案,这才是目的。
面对自杀者,我会告诉他们,想想你的孩子,你离开家之前跟他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如果你现在跳下去,他们会怎么想,会不会因此而感到内疚。这个时候其实你已经在转移话题了。人质谈判也是一样。我会说,你看看周围,那些狙击手、小分队,他们都反对你的立场。但我不一样,让我们来一起想办法。让对方觉得你站在他的身边,你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CBR:人质谈判和商业谈判,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施汉纳:共同点,你面对的都是人。不同点,商业谈判的对象通常受过良好的教育,当然前提是他们的情绪没有越过红线。要是越过了红线,所有人都一个样。
即使对于最优秀的商业领袖而言,学习在高压下保持情绪稳定,仍然是个伪命题。因为没遇到的时候,没法学习,等遇到了,你又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准备。
CBR:在你看来,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这会导致他们在谈判中败下阵来,怎么理解?
施汉纳:任何情况下,你都要很清楚自己是谁。原因很简单,无法认清自己的人无法控制自己。
多数人只了解常规情况下的自己。他们不知道,当面对压力和一些极端情况的时候,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就像很多人坚信,我是“和谐导向型”。而在谈判中,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这些人会毫不犹豫地指责对方的各种不是,他们越过了红线,感性超越了理性,最终双方的关系陷入僵局。根据我的经验,自以为“和谐导向型”的人在面对压力时完全不在意“和谐”。
CBR:他们自己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施汉纳:并没有。他们没有观察过压力状态下的自己。如果我问你,你是谁?你会自夸一番,你不会告诉我上一次是怎么冲着伴侣怒吼的。所以说,即使人们自称“和谐导向型”,我认为他们在压力之下会选择“战”(fight)而不是“逃”(flight)。
CBR:你觉得所有人都是这样的?
施汉纳:当然不是所有人。看吧,你就是那个“战”的。假设我们在谈判,你就会挑战我(笑),用咆哮的方式,“马蒂亚斯,我的意思是……”。
CBR:我的意思是,是不是在极端条件下,人人都是潜在的“好战分子”。
施汉纳:不,我就不是。我是“逃”那一类,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进攻”。当面对压力的时候,我永远会退后一步。而你是“战斗型”。
CBR:好吧,我觉得我是“逃”。
施汉纳:不不不,你是“战”,妥妥的。(大笑)
Tips,送给谈判中习惯“战”或“逃”的你
战
逃
暂停说话,默数3秒
找到一个控制情绪的词(比如,把“困难”换成“有趣”、“啊哈”)
和对方保持眼神交流
不要妥协,对方会施压
不要延后谈判时间,只会更加被动
不要让他人来做决定,因为你会出局
DO
DON'T
CBR:怎样了解自己?
施汉纳:首先,如果你有孩子,他们了解你的每一个弱点,不然你以为他们每天在利用的是什么。我有四个孩子,他们在我眼里个个都是谈判专家,把谈判当游戏,玩得溜溜的,从不担心失败,失败了大不了再来一次。其次,如果你有伴侣,他们比谁都清楚如何激怒你。还有一个建议是,在一场艰苦的谈判后,复盘是必要的,它有助于你更加了解自己。
不回避冲突才得赢得信任
CBR:你在圈内放话说痛恨“双赢”,是吗?
施汉纳:我需要澄清一下,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如果双方都有强烈的意愿,既互相信任,又有回旋的余地,双赢不是没有可能。根据我的经验,95%的谈判会达到双赢。剩下的5%,比如当你的对手很情绪化,或者试图掌控全局的时候,“双赢”思维就不管用了。
特朗普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不按常理出牌是他的玩法。我无意评价这种方法的对错,我的意思是,当遇到这样的对手,忘了“双赢”吧,不可能的,你要做的是迅速切换到“冲突”(conflict)模式,然后告诉他,好吧,让我们一起玩吧。
CBR:“冲突”在你看来不是什么坏事?
施汉纳:“冲突”很棒。没有冲突,哪来的解决方案?只有双方都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诉求,谈判才能深入地推进。共同经历并解决了冲突的商业伙伴之间,关系会更加牢固。不妨把冲突看成是一段关系的起点。
CBR:如何在一分钟之内让对方冷静下来?
施汉纳:如果坐在你对面的人情绪非常激动,别抓着分歧不放,聊共同的利益。“感谢你的直言不讳,我认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同一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解决它。”这一招,无论对方是谁,都适用。
CBR:你曾提醒富人的财富管家,他们的客户都渴望战斗,记得满足他们。你觉得富人们的成功和“好战”的特点有关系吗?
施汉纳:白手起家的富人们,要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的话,“不回避冲突”可以占一条。谈判桌上,他们不喜欢被所谓的好话包围,相反,他们渴望一场“真刀实枪”的博弈。如果只是迎合,你恐怕无法赢得他们的信任。
CBR:中国的富人们呢?
施汉纳:我的很多客户“害怕”和中国人谈判,因为你们太擅长了,这是天生的。中国人掌握了谈判的精髓。比如受面子文化的影响,你们从不说“不”。还记得电影《王牌对王牌》里塞缪尔·杰克逊怎么教训后辈的吗?永远不要让我从你嘴里听到那个“不”字。
当对方问,“可以做到吗”,德国人会直截了当地回答,不行,做不到。顺便说一句,德国人谈判能力太差,我们总想一开始就把所有事情说清楚。在德国,合同签完,意味着联络结束了,一个电话都不会多打,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是一种短视的做法。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吃饭、喝酒、谈判,本质上不分彼此。但换成德国人,他会反问你,为什么要社交?我们造的车就是最好的,这还需要商量吗?
CBR:在跨国谈判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施汉纳:最好可以出一个结果。毕竟别人大老远飞过来,是需要给老板一个交代的。有句玩笑,在中国,签约是谈判的开始,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锤定音。另外一条小小的建议,鉴于我们真的对“德国制造”非常自豪,任何时候,夸奖产品总不会错。
CBR:影视剧中对谈判专家的描写,在你看来,有什么误解吗?
施汉纳:不胜枚举。影视剧中的警方谈判专家通常强势、严厉,命令劫匪要怎么做。现实世界中,恰恰相反,那些全世界最优秀的谈判专家,他们待人友善、性格宜人、态度谦卑,通常不爱说话、远离社交。和他们聊天,你会不由自主地感叹,世界真美好啊,但如果你以为谈判专家都是话痨,那就大错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