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个性化广告,选择被“遗忘”?

admin2025年05月18日 04:18:12
阅读:
标签: 个性化 广告
分享:

有些人会说,如果只是收到随机广告,还不如收到适合我的广告呢?但对于一些人而言,能抹去“个性”“印迹”,依然是一项重要权利。




  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朋友圈精准投放的广告让不少人烦恼,我也是。但事实上,这种个性化广告是可关闭的。打开微信,选择我-设置-关于微信。在关于微信的页面底部,点击《微信隐私保护指引》,从“我们如何使用信息”进入再跋山涉水一番,你发现,终于能将个性化推荐关闭,当然关闭有效期只有6个月,且关闭个性化广告,不等于关闭了广告,你只是让广告暂时忘记了你在互联网上的“个性”。
 
  有些人会说,如果只是收到随机广告,还不如收到适合我的广告呢?但对于一些人而言,能抹去“个性”“印迹”,依然是一项重要权利。
 
  作为无时无刻不在联网的一代人,互联网有时候比我们本人还要了解自己。此刻,打开任何一个社交媒体,随便刷两屏,一条条基于你所在城市、日常兴趣甚至某次偶然搜索记录的广告和信息,便会纷至沓来。有人说,精准、高效正是大数据的题中之义;也有人说,保护隐私、免于打扰,应当成为技术施展魔法的必要前提,越是能被大数据精准追踪,“网络遗忘权”就越是珍贵。
 
  “网络遗忘权”,本质上是隐私权在网络空间里的延伸。1998年,一名西班牙公民起诉谷歌,要求搜索引擎删除一则当地报纸的报道链接。这篇报道涉及原告的房产信息和不良记录。作为时事新闻,报纸的报道或许无悖伦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曾经的“污点”需要一直在网上被记录、传播和检索。最终,当地法院支持了删除请求,“网络遗忘权”自此进入人们的视野。
 
  多数人终其一生也不会在互联网上留下堪称“人生污点”的记录,但我们恐怕都不太愿意让自己所有的言行永远被记住和咀嚼。打开QQ空间,十五年前如泣如诉的诗歌小文在今天看来或许幼稚得让人脸红;翻翻人人网,十年前班级聚餐上青涩搞怪的照片在今天看来也有点看不下去;点进淘宝京东,一年半载前帮爷爷买过的老花镜让我今天还会收到拐杖、轮椅的购物推荐……互联网浩渺无边如同大海,但每当这时,我只想取饮一瓢“忘情水”,做回轻松无负担的自己。
 
  过去,被记住需要一番努力,今天,被遗忘已成为一种奢求。无远弗届、无时不在的互联网,让“忽略”变得如此容易,又让“遗忘”变得如此艰难。有记者做过调查,国内的主流互联网应用中,能够一键清空账户的少之又少,可彻底删除使用记录的更是屈指可数。为什么删除这么难?一种解释是: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与商业利益之间存在微妙张力。流量即价值,数据即价值,已经成为互联网生态中难以撼动的铁律。正是互联网上每一次搜索、浏览、评论、分享,让大数据得以沉淀,让广告更加精准,最终为商业注入更高的效率。数据成为互联网生长的底层基因。
 
  人们探求互联网时代隐私保护的更多法则,不是为了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网上绝对隐身,毕竟,那样互联网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但是平衡隐私与效率,用人的价值为互联网立法,在发展中为大数据时代订立规则,依然是有意义的。有人说,互联网时代的隐私应当遵循“场景化”原则--我为收外卖方便而开放的地址权限,不应随意转售给旅游网站为我规划行程。还有人说,互联网数据是用户劳动的成果,不应成为互联网公司垄断的“金矿”,而应成为公司与用户共同富裕的“源泉”……如何确保数据的有限使用,如何让个体的遗忘权成为可能,如何在数据孤岛与数据弥散之间求得平衡,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命题。
 
  2018年,欧盟史上最严格的《通用数据保护法案》正式生效。欧洲的“保守”,在某种意义上却也为疾驰的网络快车设置了一条醒目的减速带。在国内,《个人信息保护法》提上本届全国人大立法日程,多部门行动起来规范手机App安全认证与个人信息保护,如何在记录与遗忘、便利与自主、隐私权与公共性之间寻找平衡,中国正在一步步找到自己的答案。
 
  这正是:网络遗忘并非无情,享受便利隐私先行。先进技术为人所用,数据时代风朗气清。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菲尔莱:以金融教育为笔,绘就财富管理新画卷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