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途是一个口风不严,习惯于欺骗同志,反而对“敌人”敞开心扉,能活下来全凭运气和“历史进程”的奇葩三面间谍。
5月3日,Steam和WeGame平台上的互动电影游戏《隐形守护者》推出了同名手游,上线后不久,《隐形守护者》就取得了AppStore娱乐类应用付费排行榜第一的好成绩,并且两度获得AppStore主页推荐。
需要指出的是,娱乐类应用和游戏应用分属不同分类,娱乐类应用多为影音播放App。AppStore的工作人员似乎将《隐形守护者》当成了一个播放器,从功能上来讲这个分类不能算错,《隐形守护者》客户端本质上是一个线上点播的视频应用。但将《隐形守护者》和“爱美剧TV”这类应用放在一起比较,显然不能体现它的竞争力。
《隐形守护者》是由New One Studio推出的一款互动电影游戏,玩家可以扮演1939年归国的地下党员肖途。肖途被组织安排以记者身份为掩护,打入日本谍报机构“武藤机关”,成为了一名“汉奸”。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多面间谍生涯,周旋于旧上海的各大势力之间。
玩家可以控制肖途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会将剧情导向不同的支线。《隐形守护者》拥有三条主要剧情和四大结局,以及12小时的游玩时间。
尽管我早已经在PC端通关了所有结局,但仍然忍不住在手机上体验了一番。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游戏,互动电影游戏对主机配置要求不高,移植难度也比较低,手机/平板端游戏体验也与PC端几乎一致,还是非常值得休闲玩家下载体验的。
一、制作精良、售价偏高 内购模式对新玩家不够友好
作为一款付费游戏,手机版《隐形守护者》选择了按章节收费的模式,初始五章的售价为18元,剩余章节的售价为30元,完整版售价为48元,和PC版价格持平。
按章节付费的方式降低了用户体验游戏的成本,也有利于游戏拓展新的用户。
但对于一些只玩手游的休闲玩家而言,48元的整体售价仍然偏高,30元的内购部分可能会让这类玩家产生遭到欺骗的感受。不少手游玩家因此在App Store中对《隐形守护者》给出了一星差评。
而对于已经购买过PC版的玩家,手游与PC进度无法同步,没有新增内容,需要再掏一遍钱才能下载。这多少会让老玩家感到有些失望,也影响了他们多平台游玩的体验。
如果你已经在其他平台购买过这款游戏,我们并不建议你重复购买。
去年以来,随着《底特律:变人》《黑镜:潘达奈斯基》等互动式电影作品的推出,成功地引发了一波互动式电影游戏热潮,而《隐形守护者》在国内的火热也让它成为了这股热潮的又一个引领者。
今年1月发布以来,《隐形守护者》在许多游戏媒体都收获了不错的评价,它的完成度和体验也在确实值得称赞,从选角到配音都可圈可点。
二、人设亮眼 但瑕疵同样明显
然而,《隐形守护者》并非没有缺点,在最关键的人设和剧情两方面,制作方都留下了很多遗憾和纰漏。
先说人设,在互动电影游戏中,人设远比剧本重要得多,他们决定了玩家对游戏的第一印象。《隐形守护者》当中塑造了很多优秀的角色,比如庄晓曼、陆望舒、武藤纯子等一系列各具魅力女性角色,都有着相当的人气和辨识度;而武藤志雄、李峰、胡一彪等一系列“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也都有着各自的抱负与挣扎。
图:武藤志雄是《隐形守护者》中日方的间谍头子,他有着残忍狡诈的一面,但同时也是一个深爱着自己女儿的父亲。甚至,他还是肖途所有直接“上线”中,最值得“信任”的一个。
在人物塑造上,《隐形守护者》很好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给了角色的成长与转变的空间,摆脱了传统抗日剧中角色脸谱化、模式化的窠臼。
成长与转变是好事,但转变得太过突然和激烈往往就容易“扭到腰”了,比如方敏。作为男主肖途青梅竹马的恋人、老师方汉洲的女儿,方敏是全剧中最重要的三个女性角色之一。在主线剧情中,方敏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极大地推动了剧情的前进。然而,方敏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在剧情中却几乎没有交代。这导致了方敏的每一次登场,都像是一个全新的角色,让扮演肖途的玩家感到陌生。
编剧似乎将方敏当成了弥合剧情的“工具人",每一次出现都是为了剧情服务,方敏本人的性格特点几乎得不到展现。甚至,方敏在结局部分的反转也显得十分刻意,仿佛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终结整个故事。
三、剧情设计“恶意十足” 但可玩性不足
除了方敏,另外一个人设上站不住脚的角色是主角肖途。作为主人公,肖途的问题本质上也是剧情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合并来看。
互动电影游戏和普通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决定剧情走向的核心选择都是由玩家做出的。然而,受限于现实条件的制约,任何互动电影游戏的剧情分支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按照玩家的心意发展。比如,《隐形守护者》实际上只有三条主线剧情和若干个真正结局,其他的支线结局不是被暗杀就是被活埋。
剧情支线的数量导致玩家能够做出的“正确选择”是有限的,如果玩家想要达成主线剧情的大团圆结局,他几乎不能犯下任何错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戏的可玩性,玩家事实上只能被主线剧情牵着走。
此外,《隐形守护者》中“错误选择”带来的支线剧情过于短促,除少数分支剧情可以回归主线剧情外,大多数分支剧情会快速地“杀死”玩家,迫使玩家重回主线剧情。这当然可以推脱是“谍战游戏,步步惊心”,但过多、过滥地应用这一手段,就会影响到游戏整体的体验--用户做出的选择不是基于缜密的推理或者人物的人设,而仅仅因为另一个选择是“错误”的。
《隐形守护者》的制作方应该考虑增加一些新的剧情回路,允许玩家在做出“错误”选择后进行修正和弥补,而不是一味地让玩家反复被“杀死”,然后再从上一个剧情分支点重新来过;即便制作方想要坚持“谍战游戏,步步惊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设定,也可以适当增加游戏的推理元素,通过更多的细节和提示,让玩家做出的选择更有说服力。
《隐形守护者》在剧情分支节点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标注着“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选择”的选择其实并不关键,反而一些平平无奇的选项隐藏了决定命运(主线剧情)的关键剧情。这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制作方埋下的彩蛋,展现了命运的“蝴蝶效应”,但剧情的跳脱导致两者之间关联薄弱,用户在不借助提示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大量的尝试去破解,毫无技巧与推理可言,极大地影响了作品本身的体验。
图:好在这样的问题只有一处,对,我说的就是你--第二号。
除了莫名其妙的分支路线,游戏的三大主线剧情反而规避了主角真正应该做出选择的时刻,迫使玩家按照游戏的剧情走下去。
图:当我徘徊在东京和重庆的街头,反复质问自己“何以至此”的时候,天空中除了落下的原子弹或者流弹,大概还写着大大的四个字“剧情需要”。
游戏剧情的刻意限制,导致了肖途人设的崩塌。作为玩家控制的角色,肖途做出的选择也是玩家的选择,玩家控制了这个角色的成长和转变。从情感上,玩家显然是理解肖途的(毕竟都是自己的选择),但如果我们将视角从肖途身上抽离出来,单独审视肖途作为一个角色的选择,我们大概会发现--
肖途是一个口风不严,习惯于欺骗同志,反而对“敌人”敞开心扉,能活下来全凭运气和“历史进程”的奇葩三面间谍。
四、穿越“剧情迷雾” 游戏剧本的创作准则
这样看来,《隐形守护者》的剧本似乎是一个糟糕的剧本,但实际上,“糟糕的剧本”和“肖途的奇葩人设”并不怎么影响游戏的体验,互动式电影游戏的强烈的代入感足以让玩家忽略长线剧情中的不合理因素。
图:作为肖途的我,相信自己的每一个选择。
游戏剧本和影视剧本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我们不可以拿影视剧本的标准去要求游戏剧本。相比游戏,影视剧通常有更宽裕的叙事空间,让观众有闲暇思考剧情。游戏则需要玩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场景中,不断激励玩家继续玩下去。
这种琐碎的激励表现在剧情中往往意味着不断地反转,但每一次的反转都会对剧情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累积下来就往往会扭曲游戏整体的故事结构,让主人公前后的行为缺乏一致性。
除此以外,在游戏中,玩家只能扮演主角,很多时候无法观察到配角的活动,比如,肖途就很难知道方敏离开自己之后的行动,自然也无法了解方敏发生转变的契机与原因。而在影视剧中,观众拥有上帝视角,导演可以直接通过画面、旁白直接交代剧情。
对照RTS游戏中的“战争迷雾”,我们可以将游戏中的无法直接了解剧情的情况称为“剧情迷雾”。传统游戏往往会选择一些作弊的手段来帮助玩家突破剧情迷雾,比如恋爱游戏中的好感度,作为主角好友/师傅、几乎无所不知的NPC,甚至是直接偷看女性角色们的日记本。
但在互动电影游戏中,这些作弊手段显然会破坏用户的沉浸感,导演和制作方需要用更加巧妙的方式去帮助用户补全剧情。
事实上,剧情迷雾并不是障碍,它是游戏的必要元素。制作方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巧妙地制造谜团与冲突,弥补《隐形守护者》作为一款谍战游戏,在推理和解谜环节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