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媒体如何更好地引导涉经济话题

admin2025年05月18日 11:23:17
阅读:
标签: 媒体 财经 舆论场
分享:

如何让舆论场财经资讯更好地引导市场主体预期,确保相关舆情平稳有序,值得思考。

 
  4月30日,腾讯发布关于重拳打击“违规发布财经类信息”的公告称,为规范自媒体发展,将打击歪曲解读财经政策,编造传播虚假财经信息,转发各类所谓首席经济学家错误言论,蓄意夸张篡改标题吸引眼球等一系列违规行为。如涉及违规内容一经发现做下线处理;涉及违规账号视违规情节做相应禁封处罚。这一举措引发舆论对于涉经济话题传播的思考。
 
  舆情研究显示,财经市场对舆论场的反馈极为敏感,舆论场上流传的各类财经资讯在很大层面会影响市场的信心。如何让舆论场财经资讯更好地引导市场主体预期,确保相关舆情平稳有序,值得思考。
 
  主流媒体和专业性媒体合力维护发展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1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提出: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主流媒体作为社会舆论压舱石,其财经报道对市场影响较大,在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矫正舆论偏差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2016年5月,《人民日报》刊登《开局首季问大势》的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文章。文章通过权威人士回答方式,对经济形势怎么看、宏观调控怎么干、供给侧改革怎么推、预期管理怎么办、经济风险怎么防五问进行权威回应。文章指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该篇报道发布后引起强烈反响,对于当前经济形势属于L型、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判断和论述,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有评论人士认为,在这众说纷纭的时刻,《人民日报》专访权威人士,系统回应了社会关切,传达出党中央对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透露出关于经济形势的理性思考,这对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十分及时、解渴。
 
  今年4月,“政策松绑房价上涨”传言引发一些网民担忧。新华社文章《如何看待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势?》指出,时刻警惕市场预期出现不稳,投资投机卷土重来,一旦发生扰乱市场的情况,必须直接亮剑,坚决遏制投机炒房,给老百姓吃定心丸。该文有效地回应了舆论关切。
 
  财经类专业媒体报道作为舆论阵地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从专业领域助力政府监管,反映市场各方利益诉求。
 
  比如在2019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财新周刊》提出关于减税降费的问题,涉及企业能否得到实惠、财政是否可持续等。对此,李克强总理表示,按照规则各类所有制企业普遍能从减税费中受惠,而且政策效率很高,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场主体。再如《证券时报》等财经类专业媒体对“乐视网、贾跃亭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等行为”的长期报道,为监管部门、市场各方提供了深度资讯,为今年4月证监会对乐视网、贾跃亭立案调查提供了舆论支持。
 
  舆论场财经资讯主要问题
 
  第一,各类所谓“经济学家”发表不专业、偏激性观点误导舆论,曲解党中央经济方针政策。某些坊间热传的经济学家发布的观点较为偏激,或者专业性不足,容易造成舆论误读。例如2018年9月《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自媒体文章,作者自称是“资深金融人士”,抛出“私营经济退场”的谬论,引发轩然大波。主流媒体纷纷给予驳斥。《人民日报》评论《踏踏实实把民营经济办得更好》指出,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支持是一贯的、有力的,民营企业也可以感受到政策带来的获得感。可以合理地预期,适应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还会推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举措。面对困难,不是让民营经济“逐渐离场”,而是要通过改革逐步解决问题,让民营经济在“挑战-应战”中发展得更好。有网民指出,应警惕某些以专业人士面目出现的偏激观点。有些所谓“经济学家”基于不良利益动机,很明显地在营造自己的形象,来实现个人身价“变现”。
 
  第二,个别未经确认核实信息流入舆论场,影响金融市场信心与稳定。2019年1月,一则自称来自外媒的消息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高官将主持召开记者招待会,并称2018年大批量的上市公司“爆雷”与不市场化的监管制度有很大关系,2019年主要工作是推行做空机制,完善退市制度等。受此消息影响,中国股市呈现波动。对此,证监会发言人迅速出面辟谣,称这一消息纯属谣言,证监会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加快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希望媒体准确客观报道,不信谣不传谣。经济日报客户端刊文《谁在造谣,一查到底!必须严厉打击针对股市的谣言》指出,当前股市低迷,投资者心理脆弱,“稳金融、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为当务之急,容不得谣言肆意生事,干扰市场。
 
  再如今年4月,有传言称央行4月25日起拟对部分农商行及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对此,央行通过《金融时报》及官方新媒体回应称,该消息不属实,央行目前并没有新的定向降准政策。
 
  第三,一些自媒体平台及账号存在发布财经类虚假失实报道、“标题党”、违规转载新闻信息等现象,扰乱网络舆论生态及市场环境。比如2017年7月北京市网信办公布自媒体平台八大乱象典型案例中,百度百家栏目特约文章《北京政府给楼市三个月上涨预期,房价岂能不涨?》称,“各城市房价的疯狂上涨,基本上是政府各种房地产政策推出的结果,北京市政府对这种房价操控更是具体”。文章否定了政策调控是为了维护北京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初衷,不负责任地攻击政府的调控目标。
 
  再如2018年1月,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曹磊)》称,某网络公司采编经理曹磊收到其微信好友发来的文档《2018年金融机构会议纪要》后,撰写了标题为《金融机构和房企在证监会开闭门会》的文章,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山石观市”发布。文章在无官方权威信息来源,也未对《会议纪要》相关事项进行核实的情况下发布,并且隐去《会议纪要》中“本次会议为各大金融机构与中国指数研究院就房地产信贷策略开展交流探讨的常规会议,已连续举办七期”关键信息,编造、传播了金融机构和房企在证监会开闭门会的虚假信息,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市场影响。文章发布第二日,房地产板块指数涨幅超过2.6%,显著高于当日上证指数0.53%的涨幅和深证成指1.44%的涨幅。
 
  如何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增加权威财经类信息供给,回应舆论关切。财经类资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关注众、传播快、爆点多,易引发市场波动,刺激公众情绪。因此,相关部门权威财经信息及时、充分披露十分重要。比如政府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对舆论关切问题的回应等。财经类权威信息供给不足,网上各种不利猜测、质疑和炒作就容易滋生。当前,我国政府公开已形成主流媒体、政务新媒体、专业性媒体、新闻发布会等不同渠道、多种出口,政府相关部门可利用不同方式,增加财经信息供给,形成与市场、舆论的“双向”沟通与呼应。
 
  加强财经类自媒体信息监管。面对一些自媒体平台及账号所发布的财经类资讯,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内容监管。比如打击不具备新闻采访转载资质平台违规转载财经类信息、篡改主流媒体标题以及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抓取信息形成财经类信息等行为,防止以谣言、有害信息等作为话题的炒作营销,积极引导舆论正确方向。
 
  建立财经“专业共同体”。例如,司法界“法律共同体”对维护司法个案公平正义、消除舆论误解、凝聚推进依法治国的社会共识,具有积极作用。财经类资讯影响较大,专业性较强,要做好这类报道,需要对国家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刻认识,对经济改革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的精准把握,也需要对市场与企业的全面了解。因此,建议建立涵盖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发布机构、研究机构、各类媒体、数据提供商等相关方的“专业共同体”,实现信息共享,强化行业监督,提升财经报道从业者的整体素养。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廖灿亮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菲尔莱:以金融教育为笔,绘就财富管理新画卷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