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经不仅仅是二次元网站了,而是中国的UGC视频平台。再加上vlog这两年火起来了,所以我很感兴趣,尝试了这种新的表达方式。
方可成终于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毕业了,昨天他发布了最新的一条vlog,记录自己的毕业典礼。
方可成,安徽安庆人,“新闻实验室”(newslab)创始人,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年5月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曾任《南方周末》驻京记者。
作为前媒体人和传播学研究者,方可成活跃于微博、微信、知乎、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最近还在玩vlog,针对新闻传播相关话题发表评论,普及相关学术知识,他的“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作为知识付费项目,提供专业的新闻理论知识和服务。
方可成可以说是不多的兼具新闻实操经验和学术理论背景的传媒人之一,他的新闻实验室公号也是知名的业界平台,曾写过不少有影响力的文章。对于新闻业态、内容生产、媒体形态、新闻阅读状态、学界与业界关系等等话题,方可成都有独到的见解,围绕这些问题,记者站公号与方可成展开了一次“学术性”的对话。
更希望吸引普通人
记者站:恭喜顺利博士毕业去港中大教书。2013年从南方周末离职的时候,去教书这一项是在您的规划中吗?
方可成:2013年到美国,博士读了六年时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职业是需要博士学位的,那就是当教授。博士毕业后到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是从南方周末离职的时候就规划好的。
记者站:“新闻实验室”目前运营情况如何?你自己有哪些变化?
方可成:公号一开始的定位是专业性的,面向媒体圈子的。2016年9月开始,专业的内容调整为知识付费,公号本身的定位变成了面向大众的普及媒体素养的内容。
知识付费的内容,我是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来发送,不依靠平台,只要有电子邮件就能收取,不用安装其他APP,这样也更能专注内容,而不是注重包装、标题党等等。目前付费用户有1000多人,大多是媒体人和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我对这个规模还算满意。而公号可以在普及媒介素养方面发挥的更大价值,我想告诉大众如何分辨信息的真伪,如何选择可以信任的媒体,这对媒体圈外的人也非常重要。
记者站:有网友形容您的实验室是“用学术眼光理解新闻传播现象背后的逻辑”,做这些学术性的传播,你自己更希望吸引哪一类人?媒体人?学生?老师?学者?
方可成:更希望吸引普通人,所有人,在这个年代尤其如此。
我们每个人需要学会获取、鉴别、分析媒体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天生就会的,特别是这么混乱的社交媒体年代,如果你有这种信息鉴别能力你会获得很好的信息,如果不会就会获得很多垃圾信息。而如果大多数人获得的是垃圾信息,就将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后果,会使得社会形成的共识、作出的决定都不会太好,这是让我十分忧心的事。
写文章的目的不是“爆款”
记者站:最近的连续这几篇,《搜索引擎百度已死》《刘强东案音视频:机构媒体的堕落与溃败》客观上都成了爆款,对于这几篇文章,您有方法论的东西吗?
方可成:写文章目的并不是为了“爆款”--有想表达的内容就写了,能传播多少我都管不着。我后来分析,之所以有个别篇目的传播度广,是因为能引起共鸣。比如《搜索引擎百度已死》这篇里面提到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我也很疑惑为什么没有人写,写出来之后因为大家都有类似的使用体验,就能引发大家共享传播。《刘强东案音视频:机构媒体的堕落与溃败》从专业角度出发,评析热点事件,也是大家乐于见到的内容。
这个年代里每天发生各种各样的事,容易让人眩晕、迷惑,大家都希望有专业人士来进行解读。
记者站:包括刘强东这一篇,朋友圈里也有声音说,动不动就说媒体堕落和溃败是不是有点太偏激和标题党了,您怎么看?
方可成:具体到这个案例来说,一些机构媒体做的事情是非常严重的专业伦理的失守,这是影响到新闻业立身之本的问题,我这么说并不为过。
良性新闻生产:反“注意力”
记者站:你说有不少人对你表达过这样的感受:每天阅读新闻成了一件损害心理健康的事情,近期你也提到了新闻的“恶意套路”这个词。良性的新闻阅读状态是怎样的?到处都是理中客,是否也不太可能。
方可成:我更关心良性新闻生产,这和阅读状态直接相关,要点是要反“注意力”。如今互联网传播的核心模式就是注意力模式,为了吸引眼球,无所不用其极,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耸人听闻的标题党和虚假信息。
我心目中理想的新闻生产状态是不以各种手段争夺大家的注意力。当然,这涉及对互联网核心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造,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事情,但是世界上有很多人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包括万维网的发明人Tim Berners-Lee也在发起项目做尝试。
另外一点,我之前在我的新闻实验室会员计划中介绍欧美的“解困式新闻”(solutions journalism),也就是提供问题的解法的新闻。新闻去监督社会,暴露负面,是基本职责,但越来越多人不满足于此,我们还需要解决的是,暴露问题之后,要怎样解决它。
讲好故事、带给人快乐,也是好新闻
记者站:你在公众号中写到,此前我也曾有这样的执念:好的新闻一定是“负面”的,因为需要揭露阴暗面、批评假恶丑,这是媒体的立命之本。现在你对好新闻的标准怎样评判?
方可成:标准很多元。如果一则新闻能做到揭露阴暗面,批判假恶丑,那当然是好新闻;如果能呈现如何解决问题的,那也是好新闻;如果能讲好故事,激发共情,增进不同人群之间的了解,也是好新闻;乃至,带给人快乐也是好新闻。所以对好新闻的标准评价是多元的,当然一些底线(真实、平衡、透明等)是不能丢的。
记者站:你觉得新生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应该是什么样的?
方可成:核心和老一代一样,要具备非常优秀的获取、分析、输出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如何不能丢掉。除此之外,我期待新一代人才对技术和商业模式有更多的了解和思考,下一代的新闻传播人才仅仅写好自己的稿子可能是不够的。虽然能写好稿子也算是优秀的媒体人了,但我更期待的是媒体人能思考技术的变迁,去思考商业模式的变化。比如我刚说的注意力经济的模式,去想想通过技术变革也好,商业模式的再造也好,怎样去做改变。这个年代不像15年前,那时候只要走老一辈的老路,跟随优秀记者成长就好了,但今天是一个没有答案的年代,没有先例可寻,需要大家结合思考,做出更多的创新探索的。
还有一点,学好英语,因为大多数优质的信息和思想资源还是在英文世界里。
想当记者根本不需要读研究生
记者站:怎么看现在的有些高校新闻专业和新闻一线,尤其是新媒体一线脱节的情况?
方可成:学界有自己的定位和存在价值,学界存在的目的不仅仅为业界服务。可能是业界人士不了解,学界的价值是为了创造理论成果、为人类的知识大厦添砖加瓦,而不是直接帮助业界,这是我想先澄清的一点。但是我们确实看到,如果学界的人不了解业界最新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和理论贡献会有局限性,我觉得做媒体方面研究,需要对各种媒体新变化保持敏锐了解,最好和业界保持紧密的联系,这是学界本身应该做到的。
记者站:问个稍微抬杠的问题,新闻学术的学习深造,和当一个合格记者的实操层面,您觉得矛盾吗?换一个说法,您觉得学好了新闻理论,能当好一个记者吗?
方可成:我觉得不抬杠,答案很明确,学术是学术,实践是实践,这两个不直接相关的。学好了理论当然不见得能做好记者,做学术和做新闻实践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个人不理解的是,非常多的学生跟我说,想考研新闻传播的研究生,因为想当记者。老实说,想当记者根本不需读研究生,甚至本科都不必学新闻专业。媒体从业能力可以通过实习实践去自己学习,不是课堂能给你的。所以也正好借这个问题表达一下我长久以来的态度:想当记者就去实习、实践,而不是去读新闻传播的研究生。
有一个例外是,现在很多院校都推出了“新闻传播专业硕士”,这个学位的初衷不是培养学术能力,而是培养专业能力的。当然,这个定位具体落实到了多少,我不太了解就不做评价了,起码专业设置的初衷有道理,因为培养学术能力和专业能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情。
未来必须可期
记者站:很多知名的媒体人都离开了,要么去创业,要么去大公司当公关,要么去做客栈,包括你也是去做学问了。媒体行业还可期吗?今后媒体人还有哪些突破的空间呢?
方可成:这个问题要放在更广的视角来看,它是全球性的新闻业危机的一部分,不是中国独家的问题,是全世界的问题。未来媒体行业是否可期?原则上说是必须可期。如果没有健康的媒体行业,没有媒体行业提供真实信息、监督、瞭望,促进群体沟通,人类社会就没什么希望了,所以它必须可期。
落实到个体身上,一个特点是:狭义的记者变少了,但是广义的、能生产内容的人变多了。比如去年兽爷的《疫苗之王》和丁香医生的《权健帝国》,两篇很好的调查报道都不是由传统的机构媒体写出来的,这也意味着现在的年代能够出产优质新闻内容的,绝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媒体人,之后突破的空间、想象力更大了。
博士也能放飞自我
记者站:您在B站上是放飞自我的感觉,怎么想起来做B站的?这两个平台对您来说有什么区别?
方可成:源起是学术研究,前两年做了一个研究项目关于共青团中央怎样在各个平台运营,其中重要的平台是B站,逐渐发现B站很有意思,一方面仍然有很浓的年轻人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又基本上成为了中国的油管,早已经不仅仅是二次元网站了,而是中国的UGC视频平台。再加上vlog这两年火起来了,所以我很感兴趣,尝试了这种新的表达方式。
我觉得研究者需要对各种新的形态和模式有直接的了解,我自己带着尝试的心态去做,越做越觉得喜欢。因为我之前做文字记者,对视频接触不多,但我发现特别是B站的视频带有个人感、亲密感,这样一种传播也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特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很多欢乐,我在视频中既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又在情感上抚慰和激励了不少人,我觉得是个很好的尝试。
记者站:能否说说你的日常?
方可成:博士的日常很乏味,读论文写论文,有一点业余生活看电影,做饭,但是我不务正业事情比较多,又写公号又直播的。经常有人问我:你怎么能做那么多事情还按时毕业找到工作的?其实经验就是,做喜欢的事情就不会拖延,而是会以愉快的心态去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