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视新闻记者的自我期许:“说人话,说实话”

admin2025年05月18日 22:34:58
阅读:
标签: 李光 新闻
分享:

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可能在下午4点多、5点多甚至6点多的时候紧急开会,记者则随时赶到现场准备现场直播。



 
  “我没有什么太华丽的期望,只是希望能做好普通人的新闻,能始终把‘人’放在首位,关注人,平视生活、平视社会,说人话,说实话。”
 
  “新闻节目每天都要播,所以每天的选题压力比较大,工作内容也多。”说这话时正是今年“五一”假期的第一天,但河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今日资讯》栏目副制片人李光和同事们仍在忙碌地准备当天的节目。
 
  工作的间隙,李光告诉“广电独家”,他们的日常是:每天早上9点开选题会,中午前后了解记者们的拍摄情况,下午3点左右确定内容编排,晚上6点开始节目直播1小时,7点直播结束后,一天的工作基本上才能结束。“每天都这样,跟打仗似的。”
 
  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可能在下午4点多、5点多甚至6点多的时候紧急开会,记者则随时赶到现场准备现场直播。
 
  “我们始终是有这种突发意识的,这帮记者的能力也都锻炼出来了。”李光说。
 
  一位七旬老人下跪,让他难忘
 
  “新闻是跑出来的,这很关键。”李光觉得,虽然记者或者“新闻人”这样的职业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内容也不轻松,但能干上记者,“感觉挺幸运的”。
 
  李光从法学专业毕业后,一开始是在河北经济生活频道的环保栏目《绿色家园》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刚刚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又是刚接触新闻,两眼一摸黑,什么也不懂,怎么办?他靠笨办法,把以前记者们做的节目、稿子收集起来,每天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片子怎么剪辑。
 
  第一次单独做片子时,1个小新闻,其实就1分钟的时长,采访、拍摄回来,他下午就开始整理,晚上加班,一直做到凌晨两三点钟。
 
  后来,他掌握了很多新闻采访、拍摄、剪辑的技巧,但每天加班这种节奏是不变的。“不光是我,同事几乎都这样,最早到晚上9点多、10点多,甚至到晚上12点钟都很正常。”
 
  李光之前一直以为电视里的记者哪儿都能去,什么人都能接触,非常风光,但真正做了记者后他才发现,记者的工作没那么简单。
 
  “拿到一个选题后,如何呈现?怎么采访?采访哪些当事人?采访什么内容?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都需要在前期做好充分准备。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作出有效的判断和调整。这既是体力活儿,又是脑力活儿,精神要时刻保持集中。”李光说。
 
  回望工作不久时的经历,李光说他有一件事很难忘。
 
  一天,李光接到一位老大爷的来信,说自己是保定市望都县的村民,因为一家小塑料颗粒加工作坊的污染,他在家里都不能住了。李光赶到现场,发现厂子就建在老大爷家的院墙外,污水、噪音、气味污染严重。
 
  让他没想到是,见到他们,这位老大爷二话不说就跪在了地上,恳求记者帮他反映这个污染问题。这对李光的触动非常大,“是什么样的污染才会让一位七旬老人下跪啊?!”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这家污染环境的小颗粒加工厂没有任何审批手续。李光一行人联系了环保部门,执法人员依法取缔了这家违法作坊,老大爷的生活恢复了正常。
 
  老大爷对记者们千恩万谢,感激掉泪。时至今日,李光仍觉得言犹在耳。有了这次采访,他一下子就意识到一名记者的责任。
 
  一次围堵,让他迅速成熟
 
  “采访中遇到阻力和干扰是非常常见的事儿。”当年在《绿色家园》栏目期间,李光对河北省各地的环境污染问题、环保部门的污染治理措施、国家及省政府推行的环保新政等都进行了大量报道,并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新闻奖项。
 
  但这并不容易,“当时环保刚刚起步,各地政府还不是很重视。我们的节目舆论监督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容易引起地方的反感,但同样也能引起地方的重视。”
 
  一次,在唐山开平采访小轧钢污染问题,李光带着摄像记者正在场内采访拍摄,突然一名工人上前阻止,还没说两句话,这名工人就抢走了摄像机,转身往厂外跑。李光和摄像记者立刻就追了上去,并拨通了110报警。就在快进入旁边村庄的时候,20多个手拿棍棒的小青年把李光和摄像围在了中间,不断叫嚣着,整个围堵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始终不卑不亢,说明自己的工作,要求对方归还拍摄设备,并强调这一行为的严重后果,直到当地公安、环保、宣传部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赶到,围堵人员始终没敢做出更恶劣的行为。
 
  现在回想起来,李光有些后怕,但他记得很清楚,当时的他十分镇静,心里想的就是我是记者,调查报道的是新闻事实。“我们一身正气,没做亏心事,有啥好担心的?”通过这件事,李光也体会到,遇事要沉着,越危急就越要冷静,处事不惊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调查节目“流水线生产”模式
 
  2012年6月,李光进入河北经济生活频道《今日资讯》栏目。2013年,《今日资讯》设置了“调查兄弟连”板块,专门制作调查类节目。李光负责团队的打造和运转,创造性提出了调查节目“流水线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拉动了《今日资讯》的收视率。
 
  “‘流水线生产’是让复杂的事简单化。”李光解释道,如果说新闻调查是一条总装流水线,选题、策划、调查、采访、拍摄、剪辑、合成则是总装线上的零部件。“流水线生产”模式就是建立工业发展方式,实行工厂化制作流程,执行生产的标准化。
 
  在此期间,李光指导策划的《社区内暗藏食品加工黑窝点 黑窝点食品流向大饭店》《白菜喷甲醛到底是真是假?》等节目,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
 
  比如《白菜喷甲醛 到底是真是假?》播出仅几天,“甲醛白菜”一文便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450多个公众号转载。节目上传至腾讯官方网站后,点击率迅速破亿。同时,节目还被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苏、陕西等多家电视台转播。这打出了“调查兄弟连”的品牌。
 
  拍《社区内暗藏食品加工黑窝点 黑窝点食品流向大饭店》,新闻线索一开始仅仅是一个社区内小食品作坊的卫生问题,但他们并没有简单停留在小作坊上。
 
  记者先是乔装打扮,以采购商的身份暗访到小作坊的种种违法违规的问题,又意外发现了一个线索,小作坊加工的三无食品会被送到石家庄一著名的大饭店。李光与同事们继续调查三无产品的流向问题。
 
  “一定要核实新线索的真实性。”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困难重重。线索中所提到的大饭店是石家庄市的名牌企业,管理环节非常严格,要想打入内部并不容易。经过几天蹲守观察,李光一行人确定了拍摄方案,派出3路记者进行调查。
 
  一路记者跟踪小作坊的送货车;第二路记者在饭店内观察动向;第三路记者在饭店后厨进口处接应,以饭店人员的身份接触送货车司机,并抓住机会,紧跟送货司机一同进入大饭店后厨,然后再以送货人员的身份与饭店后厨人员接触,了解这些三无产品的进货情况。
 
  这番操作非常成功,把三无食品加工、运输、进入饭店的全过程都详细地抓拍了下来,并最终呈现在了观众面前。监管部门也在节目播出后,对小作坊和这家大饭店进行了查处,社会反响非常强烈。
 
  不管是对栏目还是对李光个人来说,今年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特别节目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他是这次特别节目的负责人之一,尤其是在节目内容的把关上,是第一责任人。
 
  这次特别节目之所以特别,原因之一是栏目打破了常规的操作模式,向前向后都延长了时间,推出了两个半小时的调查节目,而且对健身、收藏、洗衣、家电售后、餐饮安全、汽车维修等8个涉及民生的行业进行了深度调查。
 
  李光借鉴发扬“调查兄弟连”的经验,始终和调查记者保持沟通,对节目拍摄中的突发情况进行第一时间的调整,并在后续稿件编排和节目剪辑上和记者同进同出,相互借鉴。
 
  此外,特别节目还加入了现场直播部门查处问题商家的环节,这样的创新手段令人印象深刻。“电视节目的制作,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元素,并没有所谓的标准,观众的认可就是最大的肯定。”通过这次节目,李光也对节目创新有了新感悟。
 
  从“球员”到“教练”
 
  2016年年初,李光就任《今日资讯》栏目主编,在2018年年底,李光成为《今日资讯》栏目副制片人。“要考虑的事更多了,”李光说,“好多工作你要想在前边,怎么去为记者提供更方便的工作环境或更顺利的工作流程,做什么样的调整,要为了整体节目去考量。”
 
  《今日资讯》栏目招聘新记者时,李光选择的标准是,“这个人正不正直、端不端正,这是第一个条件。如果政治品德比较好的话,这个人就是可以培养的,各种工作技巧随着时间磨练总会掌握的。”
 
  记者和制片人的关系如同球员和教练:作为球员,只管按照教练的要求把自己的球踢好;教练则要统筹大局,制定战术,合理安排上场球员,以取得良好成绩。
 
  作为一名栏目管理者,制片人意味着要付出更多,工作任务贯穿每一天每一刻,工作时间是随时随地的。但李光觉得这种身份的改变会激发自己的潜力,所看到的和所感悟的是作为记者很难经历和体会的。
 
  说到这里,李光想起自己的第一任制片人--时任《绿色家园》栏目制片人梅柯。
 
  对待这个年轻的新记者,梅柯既很关爱,也非常严格。按照栏目当时的要求,记者必须能拍、能采、能编、能剪、能包。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技能,对于当时的李光来说困难重重。“我能做的就是多拍片、多做片,每天加班到凌晨。在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梅老师的指导非常及时,他会对节目的每个镜头、每句采访、每个出镜一一讲解。”
 
  在这个过程中,梅柯总会先肯定他的优点,然后问他,如果换成另一种思路或者表达方式会不会更好呢?这让本不很自信的李光得到了很大鼓励,也让他很快提高了业务水平。这也对他以后的工作方式和习惯都产生了直接影响。“梅老师是我的恩师。”李光感慨地说。
 
  李光说因为自己并非新闻专业出身,从走上新闻记者的岗位起就有一种莫名的危机感,但这也促使他不断学习、实践,“近似贪婪”地吸取新闻业务的知识和技巧。这种“笨鸟先飞”的心态让他迅速爱上了这一职业,并从中收获颇多,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干嘛那么认真啊,非得加班加点地干,明天再说不行吗?”“这个事儿又不是你负责,没必要管这个闲事儿……”长期以来,类似的话李光还听过很多,但他始终不认同这样的说法。“要想做好一件事儿,必须全身心地去投入,并不是说一天8小时工作就能做完、做好的,而正是这些点滴积累造就了如今的我。”
 
  从2004年1月正式入台,李光已经在新闻岗位上工作了整整15年。因为多年的一线工作,持续加班、熬夜,生活不规律,李光把身体熬出了不少毛病,高血压、腰肌劳损等都随之而来。但他脑子里已没有“累不累”这种概念,因为每天都是这样工作,习惯成自然了。
 
  “我没有什么太华丽的期望,只是希望能做好普通人的新闻,能始终把‘人’放在首位,关注人,平视生活、平视社会,说人话,说实话。”他说。
 
  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时刻洞察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随时准备着奔向新闻第一线。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李光始终都是那个脑勤、腿勤、耳勤的电视新闻记者。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菲尔莱:以金融教育为笔,绘就财富管理新画卷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