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19年1月-5月中国电影分账票房(不含服务费)和观影人次的同比增速均为负,出现2011年来首次下降。
阅读背景
近日,据央广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猫眼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电影分账票房和观影人次同比都出现下滑。在暑期档之前,电影市场却“遇冷”,此事引发网民热议。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6月20日,已有相关网络新闻12580篇,报刊新闻168篇,微信公众号文章15265篇,APP文章4905篇。
舆情概述
前5月国内票房、观影人数双双下滑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19年1月-5月中国电影分账票房(不含服务费)和观影人次的同比增速均为负,出现2011年来首次下降。
1月-5月,中国电影分账票房(不含服务费)累计249.41亿元,同比下降6.35%。在观影人次方面, 2019年1月-5月观影人数仅为6.89亿人次,同比减少了约1亿人次。
在1月-5月上映的影片中,除了《流浪地球》《复仇者联盟4》等热门电影拿到不错的票房外,其他电影表现均低于预期。
票房达10亿元以上的电影只有6部:《流浪地球》(46.5亿元)、《复仇者联盟4》(以下简称《复联4》)(42.2亿元)、《疯狂的外星人》(22亿元)、《飞驰人生》(17.2亿元)、《大黄蜂》(11.5亿元)、《惊奇队长》(10.3亿元)。
春节档难救整体票房下滑
今年春节黄金周档期堪称是史上竞争“最惨烈”的:导演宁浩在暌违多年后,带着“疯狂”系列《疯狂的外星人》再回大银屏;
导演韩寒一年一度的新电影《飞驰人生》,主题是他最熟悉的赛车;
《流浪地球》则是中国第一部可媲美好莱坞制作的科幻电影;
还有导演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周星驰”三个字本已够,更可况还打着《喜剧之王》的卖点;
就连动画片《小猪佩奇过大年》,都凭着年前的一支短视频刷遍了社交圈。
从结果上看,最终春节档的票房大卖,票房成绩为58.4亿元,高于去年的56.94亿元。而整个2月的单月票房也达到111.07亿元,刷新全球影史单月票房的记录。从截至目前的总票房榜来看,今年前5个月排名前5的电影中,有3部来自春节档。
但即便是这样,从票房成绩上看,今年高票房电影数量相比往年还是有所下滑。
除2月之外,将今年其他时间与2018年同期横向对比:去年1月,有《前任3:再见前任》《无问西东》两部话题度很高的电影,而在今年,票房最高的《大黄蜂》虽然票房为11.5亿元,但是话题热度却不高;
今年3月,除了《惊奇队长》外,叫好有叫座的电影已寥寥无几;而最近的端午档,《X战警:黑凤凰》《追龙Ⅱ》票房表现亦是强差人意。今年,除了春节档的热闹,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就只剩下《复联4》。
值得留意得是,这是中国电影前5个月的票房在9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但据相关专家的意见,这未必是坏事,对于行业而言,目前是一个极好的“冷静期”。
媒体观点
《中国电影报》:国产大片缺失导致票房表现平平
以5月为例,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尽管有近50部中外影片在本月上映,但排在第一位的仍是4月的影片《复联4》(5月中的票房16.3亿元)。在前十名的影片中,只有《下一任:前任》一部国产影片(5月中的票房1.18亿元)。
以2018年同期为例。2018年5月虽然也有《复联3》上映,但《超时空同居》《后来的我们》《幕后玩家》等国产影片的票房都过亿,这让整月的市场气氛都非常热闹。
央广网:适度的冷静期有好处
纵观今年的电影市场,在《流浪地球》的带领下,春节档取得惊艳的开局。不过此后除了《复4》外,缺乏“爆款”。此外,电影银幕数量增长趋缓、票补减少等原因,也是今年市场“遇冷”的重要原因。但长远来看,短期票房下滑,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不见得是不好的事情。
因为此前中国影视娱乐行业有一些不好的现象,这也导致投资泡沫的出现。无论是对于电影供给主体还是消费者来说,一个适度的冷静期肯定有好处。另外,也有利于中国电影市场进行合理地归置、完善和建立。
网民观点摘编
@第五大道:现在电影票价格上来了,但电影的质量未跟上。
@烟消云不散:我前两年每年电影消费2000元以上,今年消费预计500元也就够了,一是没啥好电影,二是消费更理智了。
@扰人清梦的号角:不能光求数量不求质量,现在的电影观众都不是傻子,而且不去电影院看电影,也可以在电脑或手机上看。
@就是哎呀呀:现在的电影票价动辄就高达60元、80元,一些特殊的场次甚至突破百元,感觉还是有点贵。如果还要算上停车费、油费、零食费等,还不如在家用电脑看。
舆情观察
在暑期档“热浪”来袭之前,国内电影市场却出现“降温”,除了2018年电影票房基数带来的增长压力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影片的质量。这是决定电影票房的关键。有专家称,电影市场是一个供给创造需求的市场,也就是说,有一些优质的电影,上座率就会提高。传统的营销手段在提高票房成绩方面越来越有限,更多的是依靠口碑。今年前5个月总体来说,电影供给质量尤其是国产电影的质量不高,是导致国内票房下滑的重要原因。一些大IP电影口碑不佳,包括:《X战警:黑凤凰》《黑衣人:全球追缉》等,这两部在自己的系列电影中,和以前的水准差距较大。如:《黑衣人(1997)》豆瓣评分为8.1分,而新作《黑衣人:全球追缉》仅有5.8分。从中可以折射出观众普遍电影审美和习惯的变化。
目前,很多观众看电影的习惯是先看影评再做决定是否观看,很难再像以前那样质量再差都不缺观众了。例如春节档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较量中,最终脱颖而出的是宣发力度和观众期待程度相对较低的《流浪地球》。电影由于在立意、主题、内容、特效制作等方面均得到观众的认可,在后期票房全靠先前看过电影的观众“自来水”推荐带动,一举取得46.5亿元票房成绩,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榜第二。
二是电影票的价格。这是很值得一提的一点。大量数据和事实表明,影片的观影人次与票价呈反比。有观点称,今年一季度观影人次降幅之所以比票房降幅高5.9个百分点,票价上涨7.5%可谓“功不可没”。
春节第一天,全国票房同比大涨,一些业界人士做出了7天票房将超70亿元的大胆预估。但最终的结果却是60亿元都不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票价“惹的祸”。如此,观影显然就成了一种高消费。如果不明白这个基本的道理,不下决心拍出大多数观众喜欢的影片,而只是寄希望提高票价增加票房收入,其结果难免事与愿违。
三是当下受众对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接受程度。如今,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转变,日趋多元化。“宅”在家,依然可以享受多种视听娱乐。现在诸多视频APP能满足观影需求,且更加便捷。另外,小视频的崛起,也转移和消耗了不少人的时间。
即便如此,电影艺术及放映技术的发展,使观众置身大屏幕、立体声乃至4D影厅中的享受,绝非坐在电视机前或面对电脑、手机屏幕可比。如春节期间《流浪地球》异常火爆,表明只要片子上乘、价格合理,还是有很多观众愿意走进影厅的。
总的来讲,观影人次近年来首次下跌,其实只是一个行业从粗犷到精细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电影制作方拿出更多的诚意,便能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王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