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重返自然之道”
最近广受好评的《长安十二时辰》以考究的细节打动了许多人。在这部剧中,日晷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它频繁闪现,既暗指时间流转,又暗示着剧中角色命运的走向。
一件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器物,至今仍饱含丰富的寓意,将天、人、时间、大地等宏大命题巧妙串联在一起。
日晷也启发了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法老师。他从立杆测影这一古老的活动中,发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时空合一的精神内涵,这样的观念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宇宙观、建筑观,还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山水观。
他说,想要理解中国的山水美感,非要从中国的宇宙观说起不可。以下是他在第4期腾云文化论坛上的精彩分享--
腾云文化论坛是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发起的一个致力于探讨在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科技与人文融合,激发青年文化创造力的人文论坛。
“中”与中国的宇宙观
“中国”一词在西周开始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而在更早的商代甲骨文里就有“中”。“中”的内容十分丰富,简而言之,来自远古人的立杆测影,也就是天文观测。
世界的古文化中几乎都有立杆测影,只是中国人在立杆测影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宇宙观。远古的立杆测影带来了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时空合一,带来了人、建筑、宇宙的内在统一,带来了人、家、城、山水、天地的合一。
立杆测影这一活动主要是进行天文观测,古人将观测的太阳时刻--也就是四个重要时点--刻在“圭”上,对着“圭”问天就形成了“卦”。
《周易》的“卦”和“数、象、理”都是通过立杆测影对天地的思考。此外,将太阳一年365天的投影画出来形成的图形就是“太极图”。
古人将天看作有意志的神,神的意志就从立杆测影的投影中反映出来,对投影的反复观测就可以把握天意。
如果说“天”是自然、数理的话,同样也可以通过立杆测影观测到。另外,我们看到的投影是虚的,但是从“虚”中却可以体会整个宇宙。因此,中国古人的思想是与立杆测影息息相关的。
此外,古人通过立杆测影形成的认识体系也与音乐相结合,例如中国的十二律作为整体与天地、时空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具有音乐性,使其既具有数的规律,也有音乐的规律,正如晋书《律历志》里讲的“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
中国宇宙观下的建筑体系
西方美学推崇黄金分割比例,中国其实也有自己的美学比例,而且都是由二至二分的立杆测影得来。
例如,“九五之尊”所讲的9:5的比例。当我们面对西方文化地传入,建筑系变成实实在在的工科时,应如何寻找中国美学中的比例体系?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傅熹年从西方文化里寻找建筑的模式与比例,但也有张杰、王其亨等人就从中国传统文献、建筑里找到了中国的美学比例。
比例、模式都是讲“实”的一面,目前建筑学也大都是“实”的学问,并且在实的方面做了很多数理工作。我认为这些工作非常伟大,也对于我们的建筑体系非常重要。
但这并不是中国建筑体系的全部,中国的建筑由“虚”、“实”两部分组成,“虚”的一面是指古人所理解的建筑与天地的关系。
当代的建筑学仍然没有达到贴近中国文化中审美基因和文化基因的程度。
一般来讲,建筑学只能找到“实”的一面,对于“虚”的一面的研究较少。
就北京城来说,其地势就与中国的山水相关联。
北京地形西和北高、东和南低,西部的西山是太行山脉,北部的军都山是燕山山脉。太行、燕山两山脉在北京的南口会合,桑干河、洋河在此汇成永定河,整个北京城呈“山环水抱”之势。可见北京的城市建筑不仅仅要考虑形势规律,还要和中国的地理结合在一起。
北京城又是要与天上相应的,天上的帝宫是紫微恒,地上是紫禁城,天上地下的象征和比附有一些说法,如前三殿象征三恒;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恒下的三台星;后三宫加上两傍的东六宫、西六宫,共十五宫,与天上的紫微恒十五星同数。二者之间的对应形成严格的体系,这是仅靠形式规律无法体现的。
中国独特的宇宙观深深影响着建筑观。
与西方的宇宙观相比较,西方的“宇宙”一词英文为cosmos,是指从混沌里把形式提取出来,由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构成的世界。而中国的“宇宙”最初为“天地”,是指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整个宇宙由天地而来。
因此,中西方的“宇宙”一词的内涵是不同的。西方的“宇宙”又叫作universe,是指现象背后普遍的规律,而中国的“宇宙”二字皆有“宀”,是与建筑、房子有关的。
西方的宇宙观强调形式,将现象和本质、实体和虚体区别开来,只注重物质实体。因此,西方的逻辑讲究“实”,其科学只研究事物“实”的一面,要探索构成事物的分子、原子。
而中国的天地观念则包含一切,是直观与本质、实体与虚体的统一。中国的宇宙观中将已知和未知放在一起,而西方注重形式,将已知和未知区分为两种事物。因此,中国人讲的“天地”与直觉性、整体性结合在一起,“宇宙”与房屋、建筑结合在一起。
总而言之,在中国宇宙观的影响下,房屋成为小宇宙,宇宙成为大房屋,因此中国的房屋、山水、宇宙成为一个整体。
作为一个整体,当我们做建筑、做山水时要利用建筑的虚和宇宙的虚,要将建筑的气与宇宙的气结合在一起,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是与宇宙相关联的,这一点与西方不同。
中国的宇宙观与山水观
房屋与天地的关联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山水美感。由此决定了中国“仰观俯察,远近往还”的审美观照方式。
唐诗中的审美视线就与之吻合,例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为仰观,“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俯察,“无边落木萧萧下”是由近到远,“不尽长江滚滚来”是由远到近。
《滕王阁序》中写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可以看出南昌的格局与天上的星象相关联,其中就包含中国宇宙的整体观念。
此外,“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都讲的是个体与整体的结合。
因此,建筑一定要与时空紧密结合,建筑设计时一定要考虑早晚、春夏秋冬时间的变化,要考虑建筑和宇宙的关系,而非仅考虑建筑形式。无论是城市、山林,还是庭院,都讲究圆明园四十景中的“四宜书屋”,即要考虑四季的景色如何在建筑中体现。
秦始皇建造宫殿时也一定是比附天上的,其设计胸怀和理念也不仅仅考虑了形式美,虽然形式美也要与宇宙的法则、数的比例相结合。但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大的时空观念,中国的地一定是和天结合在一起的。
在中国古人的符号体系里,地和天是紧密结合的、是互动的。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讲,这套符号体系并不可信,因为从西方科学来看,天和地、天和建筑、天和城市是无法关联的。但只要我们考虑到这套符号体系的基本原则,那么天地一定是相关联的。
我们如何把这一套符号体系转换成可以理解的?这套符号体系从远古一直到明清是有变化的,但主要的东西是不变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要通过这套符号体系进行城市、房屋地建造,一定要从中国古代地理学去理解中国的地理,而不是西方地理学。中国的古代地理学有一套深奥的符号体系,可以说是从几千年的经验积累中得出的。
此外,中国人对建筑的审美一定不是纯形式的,而是与天地紧密结合。
例如杭州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台州的“四廓青山连市合,一江寒水抱城斜。”苏州的“万家前后皆临水,四槛高低尽见山。”
从诗人在描述城市的风格中可以知道其审美观念,一定是将地域时空与气韵生动的宇宙紧密关联。只要去读一下关于中国城市的著名诗词,就会体会到中国古人特有的美感。
中国真正的家始终是一个庭院,它既与庭院外相区别,又在庭院里与宇宙相关联。
中国人讲“不出户知天下”“万物皆备于我”,就在于庭院不但要把家风体现出来,要把主人的审美性格和文化心性体现出来,还要体现人在天地间与宇宙的关联,人在家又要感到四时的变换、宇宙的盈虚。
中国人写庭院诗词时,如“云生栋梁间,风出窗户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都会体现建筑与周围环境以及整个宇宙所形成的关系,建筑要体现中国人的性格,如“会心处不必在远,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是讲宇宙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它是和中国人的山水观和宇宙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人对“游”的分类又与西方不同,分为:目游、耳游、鼻游、舌游、神游。要体会某地的山水,一定要吃当地的东西、要用耳朵去听、要去想象。
中国人游览山水也要与整个宇宙结合在一起。
要想体会中国人山水审美的心理结构,只要读上二三十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马上就可以总结出,其和西方与山水有关的绘画、文字是不一样的。
《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可看出其在建筑设计时考虑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还要与山水有更广大的联系。另外,其中又讲“茹古涵今”,指建筑中又包含着文化传统。
总而言之,在中国人的宇宙观中,现象与整体是相统一的。由于它是合一的,我们将没有认识到的东西称作“虚”,气的宇宙以虚为主,人在时间范围里体会整个宇宙。
每种文化的思想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之处,中国古代的思想既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也有在处理某个问题时不如其他文化的地方。
中国独特的宇宙观是在立杆测影的精细观察中来的,由此产生了中国独特的山水美感。因此,在体会与山水相关的建筑时,一定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将它放到实验室里,将一个具体的事物与世界分离开。
现场问答
现场观众:刚才您提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所以想请教您,古人在体验山水美感时,处于怎样的状态?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已经不太一样了,作为现代人又如何体验中国的山水呢?
张法:首先,古人认为,人生于天地间是要参悟天地的,人应按照天地运转的规律去感悟。今天的人也是在正确认识规律之后,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
其次,在谈人与山水的问题时,当代不同的山水观的具体区别在于对山水的定义是什么。山水观的不同,使得人们与山水的对话就不同,但世界是统一的,尽管文化有差异,但不同的文化依然会有统一性,所以人还是可以和山水对话以达到和谐。
现场观众:在我看来建筑、绘画和观众之间都有一种精神上的互动,在您的领域您是怎样去理解绘画和山水精神的呢?
张法:我觉得我们应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与山水进行深入对话之后才能进一步理解人与世界,同时,也才能更好地理解人在天地中的正确位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