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获得授权,公开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做客全媒派真爱群的讲座实录,与大家分享他关于非虚构写作的思考。
非虚构作为基于事实素材的写作,其核心就是故事的真实感。应该从哪些角度去判断故事的真实性?自媒体又该如何防范非虚构的滥用呢?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阅读非虚构的内容,非虚构作为大众化的文学又有什么不变的本质和评判的标准呢?
从调查记者到非虚构自媒体人
最开始我在南方周末做调查记者,从《南方周末》辞职之后还在优酷做过制片人、在GQ做过长报道,直到2016年我选择从公司出来自己进行创业。促使我离开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创业的核心原因是我当时在GQ的工作状态。大家都知道GQ是一本时尚杂志,当时我的工作很舒适,收入状态也非常稳定,但是我才27岁,我还是希望能够出去搏一搏。
我当时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职业危机,或许我是写得比较好的人之一,但不是前三名,我在非虚构写作的成绩很难再前进。那不如结合自己的所长,重新去开辟一个新的领域,做一些新的尝试。我仍然是站在我现有的写作基础上,在我最熟悉的内容领域,又能够打通和其他行业的壁垒,从而发现一个新的领域。这就是我选择非虚构这个内容领域作为自己创业核心的动因。
我一毕业就去到南方周末做记者,做为一个调查记者怀抱着理想主义的情怀,有着年轻人对天下的抱负,觉得世界会因为自己变得更加美好一点点。在最初的记者生涯中,我的人生核心命题就是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个世界会因为我的存在而变得好一点点吗?后来在舆论监督一线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会有一点点沮丧,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机构,你所能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在南方周末工作了三四年之后,我开始思索,如果这个世界很难变好,那么作为个人来说,我能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中做出一些突破和创造,对这个社会产生一定的价值?我能不能有除了写作者之外其他的角色以获得新的生命体验?以前在媒体工作,我要从公共层面、公共利益出发,但现在创业做自媒体,我只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自己能不能过好这一生,能否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的能力再提升一点。
用更现代的视角去打量日常生活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基于事实素材的写作,所有的表达都不能超出原有的事实素材,这不仅要求你的整个故事是真实的,同时故事里所使用的所有素材和细节都要是真实的。因此非虚构与虚构的本质区别是非常分明的。可能你的整个内容框架是真实的,但是改变了一些细节,那么它仍然是超出了非虚构的界限,已经进入到了虚构的领域。
如何判断故事的真实性?
我们拥有核心是媒体人为主的编辑团队,工作方式与在媒体中并无区别。在完成一篇稿子的过程中,我们会与故事当事人进行沟通、询问细节、补足故事信息的缺陷。对故事的真伪进行判断,就是对故事里面的5W要素进行判断。同时还要运用媒体人的经验,对所得到的信息点进行交叉验证,以判断故事的真伪。之前也会有很多聪明的作者,把自己所闻当做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写,我们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文章写得也很好,但是最后如果发现他无法证明自己和故事主人公的关系还是会放弃这样的稿子。
另外,核查的误区和盲点在于,有一部分是没有办法核实的。比如个人口述史,个人的回忆、内心活动没法核查,唯一可以判断真假的就是具体时间中的信息点。
非虚构自媒体追求真实并不是像传统媒体一样为公共利益负责,我们追求真实是为了使我们的文本更具有真实性、真实感。而真实感是非虚构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最核心的一种阅读体验。
好故事的三个标准
第一是真实性,故事是真实的、经得起验证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是故事性,散文、个人口述史、纪实文章、学术论文、学术调查等都是非虚构的内容,我们通常只选择故事性比较强的内容。好故事一定体现了较为复杂的价值且在叙事之中是有变化的。一个好人,在一系列的事情之后变成了一个坏人,或者说是一个坏人变成了一个好人,我们知道这个人物的价值是变化的。比如说林冲,他想做一个好人,他不想做一个反贼,最后逼得他不得不做了反贼,这就是好的人物,好的故事。第三是线条清晰、语言简洁。我们很少用那种结构比较复杂的文体去展现故事,通常按照时间逻辑或者说是事理发生的逻辑去写就行了,要尽量少一些插叙、倒叙这种炫技式的东西,少用成语,少用形容词、连词、介词,同时要多用标点符号,多用短的句子和段落。
我认为的好故事一定是刷新了我们现实生活经验的故事,体现了当下社会的某一种价值。比如我们现在再去讲一个忠君爱国的故事是没有人看的,像自己的原生家庭、自我的形成、作为女孩子如何保护自己这些话题才是大家真正关心的,是现代的话题。我们希望从每个故事当中都能体现出不同的意义,用一种更现代的视角去打量我们的日常生活。
如何防范非虚构的滥用?
自媒体虚构“我有一个朋友”这类文章的现象其实存在很久了,这类文章大部分都是信息的拼贴、嫁接。框架上的漏洞在于把所谓的信息的枢纽变成了自己,无法核验真实性,因此会藏有猫腻。
出现这种情况与当下内容创业的形式有关,社交媒体为基础的内容传播领域中大传播量的文章都是非虚构的,因此没有办法生产真实故事的机构为了获得流量就要尽量使自己的虚构文章呈现一种类非虚构的内容形式,借助非虚构的形式在这样的社交关系中传播自己的内容,但本质上不是真实的。归根结底,类非虚构内容出现的核心原因在于新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自媒体为了有良好的传播基础而进行了伪造。
如何防范这种滥用呢?我认为,首先,读者对概念要有更清晰的认识,具备基本的信息辨别能力,就能实现阅读市场的自净。其次,新媒体要加强行业自律,守住内容的界限和底线。另外,很多新媒体一旦犯错就会被立即封号,我认为这样的管理方式太刚性了。其实整个行业还是有自净能力的,媒体行业越浑浊整个社会就会越清明。不应该过多的寄希望于监管,还是要有更宽松的环境,让行业从业者以及读者逐步理清逻辑,在良性的互动关系下去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内容创业者能够提升内容的品质这才是健康发展的良性之路。
非虚构文学是大众化的文学
非虚构文学是大众化的文学,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在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提高的当下,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看非虚构的内容,就像现在大部分综艺都是真人秀综艺一样。非虚构故事意味着经验和教训,意味着我们能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人生,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提供参考,这是非虚构文学最区别于其他文学门类的一点。
非虚构文学未来一定会走向大众化,但是当前的局限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把非虚构故事写好。因此我们倡导第一人称叙事,这样你掌握着全部的资料,视角也更自由,表达的难度也会大大下降。作为一个普通人,囿于对自我人生价值认识以及表达能力的有限,可能无法写出一个好故事,但是我认为,不同人的故事都有不同的意义可以去挖掘。
非虚拟故事是每个人最有可能写好的故事,但是要写好一定会经历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对自己故事的不断挖掘和再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的,每个人的成长,或者说对自我的理解都是要经历一个苦难的过程的。非虚拟写作我们常说,七分采三分写,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抓取故事、认知故事上,写只是当中的最后一步而已。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多去做思维训练并开始练习鼻头,模仿一些优秀的作品,这是开始从事非虚构写作时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至于写作技巧,这里分享一个我之前讲座的内容《雷磊谈特稿:叩击一点,回声四面》(点击阅读原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真实感——非虚构内容的未来去路
真实故事计划在商业化方面一直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之中,我们的主要思路是将非虚构的内容与各个门类的内容行业进行连接,然后在这种连接之中寻找可以存在的商业基础。比如说我们第一届非虚构写作大赛一等奖的作品《试错》,这样一本书就是真实故事计划和出版行业结合所产生的这样一个产品。你会看到在一个好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衍生出书籍出版物、电视剧等文本类型的文化产品,这也是非虚构这门生意在现在体现为实物的两种具体形式。我们的核心就是能够不停地发掘出这样的作品,去运营它使其变得更加有商业价值,能够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呈现到大家眼前。
我一直认为非虚构内容真正具有商业性的地方只有三个字——真实感。如何提供一种区别于当下其他文学门类的阅读体验是非虚构的核心。因此我们会在真实感的基础上做一系列内容的开发和思考,比如随着真实故事计划的品牌和内容方面的积累,我们可能会逐渐去做一些综艺性的节目,将真实故事计划中打动人心的内容呈现为一档电视节目。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真实感的根本的话,其商业化的路径还是很多的,这也是这样一个内容品牌最核心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