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机器人进阶研习社举办的系列活动。每个月,我们将探访并调研一家 AI 行业的“当红辣子鸡”公司,试图从不一样的角度解读这家公司的运营与发展轨迹。
科大讯飞最近动作不断。
8月 13 日,科大讯飞旗下的消费级产品——讯飞翻译机与皇家西班牙足球俱乐部及足球运动员武磊正式签约,武磊将成为科大讯飞翻译机首位品牌代言人,讯飞翻译机则成为皇家西班牙人足球俱乐部官方翻译合作伙伴。这被外界视为科大讯飞开启消费者端品牌进击之路的信号。
与此同时,科大讯飞宣布战略投资人工智能物联网公司——特斯联,希望加深双方的合作,并加速 AIoT+智能城市的战略落地,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
种种迹象表明,这家成立20年的公司今年正在C端和B 端双向发力。
但这很难撕开——“科大讯飞消费者业务做不起来”、“不赚钱的高科技公司”等负面标签。科大讯飞的股票市值,距离巅峰时期也已跌去了 30%。
科大讯飞究竟是被低估还是高估了,“不赚钱”是否意味着没未来?我们试图将这个大问题拆解为四个小问题,通过实地探访与调研的方式,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在智能语音技术门槛降低的今天,科大讯飞的壁垒是否依然存在?
在多方言的识别、近场语音的高识别率以及多场景落地的海量数据上,科大讯飞的壁垒仍然存在。
《2017-2018 中国智能语音产业白皮书》显示,2014 年至 2018 年,中国智能语音产业规模由 30 亿元增长至 159.7 亿元,科大讯飞以 44.2% 的市场份额占据第一名,比第二名百度的市场份额多出 16.4%。
成立于 1999 年的科大讯飞是国内最早做智能语音技术的公司。它脱胎于中科大电子工程学实验室,自创立起,就整合了国内学术界最前沿的声学、语言学、计算机工程处理等多个学科。它的出现,曾一举扭转了当时IBM、英特尔、东芝等海外IT巨头一统江山的局面。
众所周知,智能语音链条包括 AW(自然语言唤醒)、ASR(语音识别)、TTS(语音合成技术)、NLP(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环节。科大讯飞所擅长的是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测评技术等,并在此领域有着长期的耕耘。
然而,深度学习的出现,打破了行业原本的技术积累。跨学科的融合变得简单,技术迭代速度加快,语音识别准确率明显提升,行业人才的流动更导致原本高深的人工智能技术变得毫无秘密可言,智能语音技术的门槛大幅度降低。于是,从 2016年开始,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纷纷投身智能语音技术,并打造开放的AI平台。
意识到挑战的科大讯飞继续在智能语音技术上追求精深。科大讯飞副总裁兼讯飞研究院联席院长李世鹏博士表示:“看似谁都能做的人工智能,要保证其在真实场景下的精准识别与翻译,仍需要技术投入。”
迄今为止,科大讯飞已经覆盖了近 200 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翻译、23 种方言的语音合成与语音识别。其中,粤语、四川话、东北话、河南话等的方言识别率已经超过 90%,是国内识别方言最多的语音平台。
得益于讯飞输入法、讯飞听见等多款软件的用户数据积累。科大讯飞的语音表现仍然具备很大的优势。一位行业从业人士表示:尽管各家公布的识别率和唤醒率都能达到90%以上,但到了实用领域,大家看中的还是不同场景不同噪音下测试集的大小。在垂直领域的不同场景,数据量的大小决定了效果的好坏,而在通用领域,科大讯飞和百度做得最好。
科大讯飞也将其语音技术对外开放,包括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语音技术在内的讯飞开放平台已经覆盖超过90% 的app和业内超过 80% 的服务机器人产品,每日交互次数达 5 亿次。平台营收在2017年为3.04亿,2018年增长 125%至6.84亿。
借助讯飞开放平台,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得以在更多场景落地。而海量场景训练下的数据、对方言的识别以及高识别率与唤醒率,也为讯飞赢得了更多市场机会。
二、科大讯飞企业端业务能否在短期内被超越
答案是很难。不同于互联网消费级产品,企业端业务的服务周期长,需要长时间的客户沉淀与场景维护,在教育等非标准化的行业,BAT赢者通吃的做法很难奏效。
科大讯飞的企业端业务包括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能汽车、智能服务、政法服务等多个领域。
以智慧教育为例,科大讯飞在此行业有长达 15 年的积累。2004年,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等人的陪同下视察科大讯飞,现场,李长春提出:讯飞能不能在普通话考试里运用语音识别技术?
自此,讯飞以普通话测评切入智能教育,当时,每年通过使用讯飞提供的技术进行普通话考试的人数为 20 万考生,如今已经发展至 200万。
从2008 年开始,科大讯飞开始将其技术应用于英语口语测评考试,随后则在江苏全省中考、广东省全省高考中全面使用该技术,此后,开始逐渐在全国各地的中考和高考中普及。
从普通话口语评测技术这个刚需入口,科大讯飞由点及面,最终发展到智慧教育体系。如今,科大讯飞拥有“考、评、教、学、管”全产品体系,该智慧教育系统已应用于全国 2万5000所学校,包括北京十二中、合肥市第一中学、北京师大二附中等知名学校。
争夺智慧教育企业市场的还有 BAT 等巨头,2018年,百度智慧课堂作为百度教育 SaaS 面向行业端的产品,落地了全国3000所学校与7000 余家机构和企业。而成立了十多年的腾讯教育则通过扣叮编程、腾讯课堂等平台累计服务了 15000 多所学校、300 多个省市教育管理部门,阿里云则与全国 200 所高校合作推出阿里云大学合作计划 “AUCP”,包括浙江、江苏等 6 个省区的省级教育厅也与阿里合作。尽管BAT大举投入教育行业,来势凶猛,从学校数量上看,科大讯飞还走在前面。
三、科大讯飞的消费者业务真的没有做起来吗?
数据表明,科大讯飞的消费者业务正在起步,发展很快,但目前还没有达到管理者预期。
多年来,科大讯飞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为企业、政府客户提供语音技术解决方案,更广泛的大众是其几乎陌生的市场。早在 2015 年,讯飞和京东开发国内最早的智能音箱“叮咚”,“叮咚”上市两年销量寥寥,甚至被后来的小米智能音箱与天猫精灵后来居上。
智能音箱折翼后, 2016 年,科大讯飞组建消费者事业群。科大讯飞内部对此抱有极大的期望:刘庆峰提出要从强技术的To B市场向To C端发力,公司副总裁江涛甚至希望,To C业务未来能占到公司业务的80%。
目前,科大讯飞的to C业务主要分为三部分:以平台和技术服务为主的开放业务;包括翻译机、录音笔、办公本在内的工具型消费品,和电视机顶盒、智能耳机在内的内容型消费品;后台的内容运营。
和 BAT 相比,科大讯飞在C端内容生态上的劣势明显。百度的语音技术与旗下的百度搜索、百度地图、爱奇艺、百度金融等内容业务结合,阿里语音业务则用于淘宝、支付宝的电话客服质检,天猫精灵,优酷,虾米音乐等。腾讯AI生态的合作伙伴则包含微信、QQ空间、腾讯视频、QQ音乐、唯品会、滴滴出行等多个产品形态。在消费者端市场,科大讯飞有胜算几何,仍然是未知数。
在2018年年报中,科大讯飞To C业务(包含教育端)实现营业收入 25.17亿,同比增长96.54%,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达 31.8%。距离50%营收比例的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
四、这家不赚钱的公司把钱花在了哪里?
技术的研发投入与人才的引进是讯飞利润下降的原因。
根据 2018年年度财报显示,科大讯飞的营收同比增长 45.41%至79.2亿,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加 24.71%,但是如果扣除了来自政府的补助部分损益,科大讯飞的净利润比去年减少了25.83%,这在利润率高增长的互联网公司中实属罕见。
根据科大讯飞 2018 年财报,科大讯飞解释到,在人工智能产业爆发的关键窗口期,科大讯飞正在持续加大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生态体系构建投入以及在教育、政法、医疗等重点赛道的布局投入。
这是讯飞不得不进行的投入,在智能车载、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等垂直领域,一些创业公司开始后发居上。以某智能语音创业公司为例,该公司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语音合成、中文语音识别在智能硬件物联网市场占有率达到50%。在智能车载领域的后装市场,其市场份额更是占到70%。
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为讯飞的技术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继续进行产品的迭代,探索更多的垂直场景,讯飞将很快陷入相对劣势。
总结:
在智能语音识别技术门槛降低,行业竞争激烈之时,科大讯飞凭借长期在技术和企业端业务的积累,仍旧保持一定的领先地位。不得不承认,缺乏消费市场基因的科大讯飞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根据数据公司IDC的研究报告,2018 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 17.6 亿美金,2023 年将达到 119 亿美金(这里的人工智能市场指的是加速技术、基础架构硬件及服务、基础架构、软件开发工具、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专业服务等类别)。而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政务等传统行业则是千亿到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因而,即使在C端存在重重质疑与挑战,在可见的五到十年,科大讯飞即使被低估,仍然难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