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亮是寿光市纪台镇铁匠村村民,开了一个培育茄子苗的家庭农场。因为洪水,去年他的经济损失接近700万,今年故事重演,但两次的受灾,原因并不完全一样。
王洪亮家进水的大棚(王海燕 摄)
“利奇马”台风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王洪亮的土墙高温棚里的水还没有退完,他用水泵抽了一天,后来就放弃了,等着水自行降下去,反正价值接近400万元的茄子苗已经救不回来了。
王洪亮是寿光市纪台镇铁匠村村民,开了一个培育茄子苗的家庭农场。因为洪水,去年他的经济损失接近700万,今年故事重演,但两次的受灾,原因并不完全一样。
去了寿光之后我才知道,从90年代开始种植大棚蔬菜以来,寿光的菜农并没有抗洪经验。相反,因为干旱,一些地方往往需要引水才能保证蔬菜种植。缺乏有效的水利设施和经验,这是2018年大多数菜农损失惨重的原因。
2018年8月18日至19日,寿光市多地连降历史罕见的大暴雨,多村相继被淹。(图丨视觉中国)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寿光市政府建成了254公里的骨干水网和1018公里道路排水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在今年挽救了许多蔬菜大棚,根据寿光市政府统计,今年寿光市进水大棚1.8万,不到去年的15%。8月18日,洪峰过去不到一周,大多数菜农已经开始心情放松地收拾自家大棚。这些人里显然不包括王洪亮,因为地处尧河边,排水管网严重倒灌,和大多数菜农不一样,王洪亮比去年受灾更严重了。
有了去年的经验,许多菜农今年专等洪水过了才开始种菜(黄宇 摄)
以下是王洪亮的自述
“以为育苗生意不是靠天吃饭”
我以前是做轮胎生意的,挣了点钱,就想找个投资渠道。在寿光,不同的村一般都是种不同的蔬菜,我们村主要种茄子,茄子苗是用一种云南野生茄子苗做砧木,再用不同品种的茄子苗做接穗嫁接而成的。
寿光本地人种菜,以前大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每家的生产规模不大,所以以前都是村民用土办法,自己嫁接。我有个同学,做蔬菜种子生意,我俩就合计,可以学其它地方开个苗场,给菜农提供茄子苗,大家肯定愿意买。
寿光当地的蔬菜大棚非常多(王珊 摄)
2010年我跟同学合伙,在村里办了第一个苗场,占地80亩,包括8个土墙高温棚和11个普通大棚,高温棚一年可以育苗两次,冬春季和夏秋季,普通棚只能育一季,苗场的大棚要求高,一次性就投入了接近300万,其中我占200多万。
以前我觉得做苗场比种蔬菜好,种蔬菜是“长在地里,收在天上”,天气不好,一年就白辛苦了,育苗不一样,交完货,钱就到手了,这是我当时算的账。谁知道育苗的技术要求很高,头两年存活率只有50%左右,亏得一塌糊涂,所以我同学就退出了,但我投入多,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
2013年,寿光市出了个政策,鼓励我们办“家庭农场”,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规模化经营农业,因为当时村里承诺了一些优惠政策,所以我左思右想,决定扩大规模,办了个农场,其实主要就是建了个“愈合室”,茄苗嫁接后一个多星期的愈合期里使用。愈合室600多平方米,四面和屋顶全部封起来,采用人工照明,空调控温,花了100多万,使用的时候每天都要消毒,但效果确实好,投入使用后,茄苗的存活率一下就升上来了。
我们寿光种菜的多,但育苗的少,我们村至今只有我一家,所以利润很高,2013年一棵苗卖0.9元左右,利润不低于60%。客户都是自己主动出门去找的,我的苗最远卖到云南。
2013年,农场的产量是500万,到2014年就收回成本了,因为苗质量好,不愁客源,所以2015年我又分别增加了8个土墙高温大棚和一个35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光8个大棚的成本就达到接近200万。不过,好在产量也上来了,达到了一年能育苗1000万棵。如果顺利的话,我去年就能真正走上正轨。
寿光市稻田镇东里村去年遭遇洪灾后整体搬迁,新的小区刚刚建好,即将入住(黄宇 摄)
第一次受灾
我们寿光最早从90年代就开始种蔬菜,上一次发大洪水还是1974年,当时部分河流改道,如今的一些蔬菜基地就在老河道里,这些地方去年受灾特别重。
因为没有抗洪经验,大棚基地里也没有任何水利设施,所以去年真的是一点准备没有,当时我的棚里总共700多万棵苗,洪水之前的8月15号,已经发走一车了,本来准备8月20号再发一车,到8月底9月初就全部发完了。
谁知道去年8月20号洪水就来了,我的农场靠近尧河,去年河堤矮,洪水的最高水位比河堤高了1米,大棚最高进水2.5米,泡了一个多月水才全部排干净。16个高温棚的土墙全垮了,钢筋压了,全部废掉,愈合室1米以下的灯管空调也全坏了,只有智能温室逃过一劫。但苗一棵都没有抢救回来,现在的雨呈酸性,茄子苗一泡,苗顶就发黑,坏掉了。
正常情况下,除了每年6到8月,我会育苗一次,菜农买去种反季节蔬菜,头年10月到次年2月,我也会育一次苗,供菜农春天种植。去年因为大棚被毁,愈合室也不能用了,所以去年冬春季我没法育苗,少了一半的收入。
农场的土地承包期是20年,前期成本也投进去了,所以年前我又贷款,重建了4个土墙高温棚,去年的苗价格在1.1元至1.3元,算下来,我去年的直接损失达到了700多万。
因为欠债太多,今年6月育苗期间,我甚至种子钱都凑不齐。我目前有4个高温土墙棚,11个普通大棚,2个智能温室,总产量可以达到900万棵苗,其中用作砧木的野生茄子苗和用作接穗的品种苗各450万棵。
一般来说,野生茄子种我们都是自己购买,品种茄子种都是按照客户需要,有时是我们自己买,有时是他们提供种子,我们收加工费,品种茄子苗很贵,价格从0.1元到0.5元一棵,450万棵苗要花150万左右,我根本买不起。
去年寿光受灾后,幸存的茄子苗从1.3元涨到了1.9元,客户的成本也提高了很多,但都是老客户,他们也很同情我,今年又跟我订购了,其中有接近400万棵接穗苗的种子都是他们提供的,价值150万左右,相当于预付款,我只收加工费,赚得少一点,起码能留住客户。
今年育苗的情况挺好,接近900万棵苗,已经有300万棵苗嫁接好了,准备8月底就装车发出去,剩下的500多万棵苗也准备在9月10日以前发完。
二次受灾
今年我一直对洪水的事提心吊胆,自从去年受灾后,政府就开始大力修建水利设施,主要就是加固和加高河堤,修建排水管网,排水管网有两种,一种是暗渠,直径1米左右的水泥管埋在地下接近1米的地方。我的农场就在河边,场地又大,所以有3条排水管分别从我的农场中间和两边穿过。
埋暗渠的时候,我就发现问题了,一是河堤比农场高了3到4米,二是水泥管连接处不严实,两个原因加起来,很容易引发倒灌。施工的时候我就提出意见,但施工方的人是我熟人,他跟我说,下水管道跟尧河之间有水闸,一旦河里满水,就会放下水闸,绝不会倒灌。听他这样说,我才允许他们继续施工的,不然我肯定不让他们干。
王洪亮家的智能温室里,150万棵已经嫁接好的茄子苗本来已经快发货了(王海燕 摄)
排水管工程是去年12月左右做的,后来我一直没有看到他们做水闸,所以今年我一直跟村干部反应,直到台风来临前的8月10日,我还在跟村支书打电话,请他无论如何要解决一下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动静,可能排水沟已经修好了,他也没办法。今年绝大多数真正受灾的都是倒灌问题。
雨从8月11日凌晨1点就开始下雨,因为雨大,从下雨开始,所有大棚里都守着人,只要积水就加足马力,用水泵往外排水,排的水都是从排水沟流到我这边。8月11日晚,排水沟明渠就满了,排过来的像大河一样,全都往我的大棚里灌,水泵根本不起作用。更糟糕的是,两条暗渠果然倒灌了,往外“哗哗”冒水,应该是从管道的连接处冒出来的。
村里和乡里的干部很快就过来了,因为没有水闸,只能想法堵,一开始是挖周围的泥往上填,泥土瞬间就变成泥浆,一点作用都没有。
我一看不行,发现村里准备了一台挖掘机,本来是用来捞尧河里的杂物,就停在我农场不远的地方。我赶紧让挖掘机开过来,把农场上的一座小砖房扒掉堵漏。凌晨2点半,房子被扒完,但两条暗渠已经变成了筛子,几乎每个接口处都在像上冒水,水量极大,堵了这里堵不住那里,根本是徒劳。
8月12号,王洪亮家基地旁的排水沟还在持续倒灌(王海燕 摄)
后来洪水下去过后,我看到排水沟往外倒灌洪水的地方,都是几米大的坑,说明河堤太高,水压也高,所以冲击力大,哪里是堵得住的。修排水沟是好事,但是不是应该修得更合理一些?
今年村里其他人受损失都不大,倒灌造成的大棚损失主要就集中在我们那一片,我旁边一家农场,10个大棚30亩茄子苗毁了一半,他的茄子是2月份种的,7月收完第一批,刚刚割完准备今年第二季收成,他去年损失也很严重,大棚全是今年重建的。
但损失最大的就是我,直到现在,我的四个高温棚里,还有水没排完。今年倒是抢下来了100多万苗,其中80万接穗,42万野生茄子苗,原因是水涨起来后苗盘飘起来了。已经嫁接的一棵都没能救下来,嫁接苗一沾洪水就没用了。
我今年也买了保险,但保险保的是台风,棚没坏,一亩地赔偿2000元,根本杯水车薪。现在我的农场上23个员工,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客户也打电话过来要种子钱,问我“怎么去年淹了,今年还淹”。我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解释。我一个普通老百姓,我现在身上背了700多万债,连续两年受灾,我不知道要怎么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