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时之后,我尝试着让自己冷静下来,以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角度去客观地看待这个故事中,奉俊昊导演预留的每一种可能性。
为了这部荣膺戛纳电影节最高荣誉、且在韩国本土创下1000万人次票房纪录的电影,我找了一个周六的晚上,推掉了所有让自己看上去没那么孤单的社交活动,为自己点了一桌子炸鸡、薯条和“快乐肥宅水”这类当代年轻人的“精神鸦片”,打开手机的飞行模式,关上了出租房的灯,拉上窗帘隔绝了CBD闪耀的夜色,只留下电脑屏幕里的深色色调。
两个小时之后,我尝试着让自己冷静下来,以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角度去客观地看待这个故事中,奉俊昊导演预留的每一种可能性。
1
如果,基宇的朋友没有让他顶替自己进入朴家做家教?
不可辩驳的是,这是一切后续事件的导火索。但如果在日常生活里,这看上去其实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如果自己有什么“美差”需要与别人一起,“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人际关系里,维护和强化彼此的感情本就比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关系更简单--而这种“熟人法则”恰好也给了金家“可乘之机”。
但在这个假设里,唯一的漏洞便是基宇的学历问题。即使在好友看来,基宇是有实力胜任这一份工作的,但谎言就是谎言。如果想要圆谎,基宇和家人必须要用更大的谎言去掩饰。
2
如果,基宇一家没有一个接着一个地“平步青云”?
更大的谎言们接踵而来,伴随着计谋、策略乃至家庭成员间坚不可摧的团队精神。但如果这个故事,仅仅停留在了基宇成为家庭教师这个阶段,未必不能给这个底层家庭带来生活质量的改善;通过这个富裕家庭,也未必不能给金家长子其他的进阶机会;而公主和平民男子的爱情线未必也可能会给金家带来些别的什么。
但在这个假设里,唯一的问题在于金家需要钱--很多钱--能让他们从餐桌上的糟糠到吃得起司机食堂里的新鲜饭菜,再到比萨饼。而最根本的拷问就来自于这里:金家人为什么需要钱?
3
如果,那个雨夜里,金家没有开门让前任管家进来?
这是真相大白的瞬间,这是让人明明白白看到片名内含意义的场面。曾经看到一篇关于《寄生虫》的分析是说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的对立体现在“门”上:当基宇的好友来看他时,都没有敲门就进了屋子;但基宇第一次去朴家面试时,那一扇一扇的门隔绝的就是财富、身份、地位、权力所隔绝的不同社会形态。
可那扇位于金字塔顶端、却通往地下室的门呢?它背后的秘密和真相究竟又是怎样的?所以,无论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海市蜃楼般的骗局终究会有支离破碎的一天--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而已。
4
如果,那个雨夜,金家人没有选择在富裕的大房子里享乐?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这部电影里我最为触动的场面,恰好是水往低处流,人也在往低处走。如果这一家人早早地回到家里,是不是可以挽救一点暴雨里的家庭财产损失呢?哪怕只是杯水车薪,最起码,那个裱起了母亲运动奖牌的相框,不会有那么多的积水。而金家的父亲,也不会听到来自自己雇主的如此直接且伤人的最真实的不屑。
但这也是一个不可能的假设了--尤其在奉俊昊导演顺水推舟地把前三个假设一一推翻的情况下,我们要看到的,依然是那个最根本的问题:金家人为什么需要钱?
5
没有如果
社会底层、靠着最简单的手工活维持生计的金家人,需要钱;但他们所仰视的朴家人,也需要钱。贫者求财,满足的是基本的温饱;富者求财,为的可能就是在基本物质需求之上的别的什么了。这是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所构造的社会金字塔,也是《寄生虫》里呈现的极端对立面。
人类社会的发展几经岁月,阶级的固化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当我一气呵成看完了《寄生虫》,我情不自禁地问自己,你属于哪个阶级?
人类自始至终都在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但这个“地位”却会被很多因素而改变。很多人做着自己喜欢或者体面的工作、有不错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有能力负担自己生活中可大可小的支出,但依然在房子、车子、票子、孩子的焦虑里惶惶不安。《寄生虫》只是将普通人的小心翼翼隐藏的一面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刻画出来了--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没有那么糟糕,不需要给自己那么多假设。
但,“我要赚钱,赚很多很多钱,但首先要开始赚钱--这是根本性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