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将此文转给滴滴的一位朋友,他简单回复:知道了。这其中已经预示网约车平台调整运营车辆的决心和无奈。
29日下午网络打车,司机告诉我,过几天他就不再拉客了。因为从31日起, 滴滴将不再派单给不符合规定的郑州司机。
因查车太严,这位司机师傅最近都没有跑滴滴,错过了滴滴司机端发来的推送通知。新消息来自群友的推文链接推荐。
3月29日中午,滴滴出行在微博上发了一封公开信,告诉了大家一个坏消息:将于4月1日停止对全北京外牌网约车派单,并提示,运力减少会造成用户打不到车的状况,并对此表示歉意。
由于清明假期出行高峰即将到来,我们也提醒乘客朋友们多使用预约、拼车和顺风车等出行方式,提前规划出行方案,避免受到影响。多谢大家理解。”不过从微博跟帖显示,关注本次事件的吃瓜群众明显偏向滴滴出行。
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表态。在我们看不到的北京角落里,六环内外,数十万因为户籍、牌照、驾照、排气量和轴距任一项与北京规定不符的滴滴司机们,都在绝望无助中寻找新工作。他们人数不少,却注定是沉默的大多数。
去年,在北京“史上最严网约车新规”草案出台后,除了少数媒体和公众人士发声质疑外,网络和街市上一无既往地平静。人们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些新规将如何改变,或者恢复他们的出行生活,到那个出租车随意拒载,黑车漫天要价的旧时代。
4月1日之后,北京出租车行业将扬眉吐气。就像一百多年前,汽车刚诞生时,所遭遇的敌视和傲慢一样。没有任何创新会顺风顺水,中国式创新则更加坎坷。
居住在北京的2000多万人,将会感受前所未有的“打车难”。网约车不再是手机屏幕上一个个小小的APP,或者是微信九宫格里的一枚插件,它早就内化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与风评不佳的北京出租比,网约车意味着更低的价格,做为消费者空前的尊严感,以及选择的自由。
可是,这一切都会因为一纸新规而暂别。可以预料,在网约车数量锐减一多半之后,以滴滴为领头羊的网约车们,将更难在定位地图上搜索到,还会因为运营成本的剧增,不得不上调运价。两相催逼之下,用户们的体验不可避免地会下滑,差评和抱怨将成为短时间内的常态。
那么,在熬过去这段不适之后,人们还会不会想起在2017年4月1日前的北京?那时也有堵车,也有雾霾,房价也一直在飙涨,但只要你打开一部智能手机,就会在附近找到一辆愿意客客气气把你送到目的地的汽车。
享受过“共享经济”的人们,很难再接受每天都会有的出行,还被套着计划经济年代的枷锁。“史上最严网约车新规”付诸实施,是政府、网约车和用户三方的共输。只是,付出最大代价的,还是民间。
“史上最严网约车新规”不仅仅在驱赶北京主城区的外地人车,连六环外也要赶尽杀绝。近年来,北京不再仅仅是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区域,环京一直到河北境内,都聚集着大量无力在主城区购房置业的外地人,他们从来没被视作北京人,哪怕假惺惺地在前面加一个“新”都舍不得。
在跨市域出行中,这些外地人日益依赖外地人外地牌照的网约车。在北京司机京牌车瞧不上的市场罅隙里,宾主其乐融融,坚强地仰望天安门的方向。但在新规之下,六环外也寸草不留,只能逼更多的人去开黑车。到时,有关部门少不了又要扣车罚款。这又何必?
中央从来没有否认“共享经济”的好,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连续两年强调“共享经济”的重要性。做为“共享经济”代表的网约车,却被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视作搅局者,必欲除之而后快,不能不让人感到不解和遗憾。
或许,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在新旧模式的迭代中,退后一步是黄昏,向前一步是黎明。黎明与黄昏的交错愈发剧烈,就往往就意味着我们更加接近新的生活。
身在其中,不免会感到万事艰难。这一代创新求变的人们,注定要有一段艰难的人生。如果把滴滴们还原成一群试图做出改变的人,他们已经先为我们体味这人生的艰难了。
对于网约车来讲,庞大的司机队伍和固定的乘客市场要求平台建立奖惩机制,合适的举措是以服务质量来筛选和管理网约车,因此部分司机退出是必然的事情。
但既然是共享经济,就预示着,司机可以自由的选择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和接单,专职网约车的人接单数量多、评价高,自然获得更多订单。接单少的司机、评价高,也会获得相应时间的订单,各有所需。评价低的司机,我不喜欢,略。
实际上,新政出台,各地加紧打击,实际上地方政府已经联合杀死了“共享经济”,网约车只剩网约功能,各个平台沦为超级出租车公司。
成本剧增、管理剧增,车辆剧少,这打车难、打车贵的黑锅,根基在于地方政府的急急律令,网约车坚决不应单独来背。
1、限制外牌必然导致打车难
限制外牌,运力减少,供需失衡,短时间内无法迅速调整无牌车,必然会导致打车难。
企业只能配合政府,公众在政策征求意见的时候,并没有看到结果,或者说看到结果也并没有感到疼痛,没有及时给出客观意见,本身也是默认了这一结果。
郑州3月份第一批网约车司机考试结束,但禁令和处罚早已经展开。
2、涨价必然导致打车难
当前网约车新政必然导致涨价。
供给减少,市场需求无法满足,高价抑制需求、吸引运力是最好的办法,京车尤其明显。
网约车门槛提高、成本提升;平台管理成本增加,高价是必然选择。
网约车厮杀过后,价格肯定会回归市场水平,但网约车新政,加剧了价格的提升额度。
有人私下分析说,网约车价格提升与政府新政一脉相承,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出租车利益,一方面是为了限制网约小汽车出行,亦即政府和交通专家们经常说的“公交优先”、“网约车应服务高端商务人群”。
3、特殊情况必然加剧打车难
公共交通和出租车覆盖不到的时间和地段(城市末梢)、恶劣天气、早晚高峰期,是打车难点、痛点。半数以上的外牌网约车加入,可以给予强力补充。
网约车新政一刀切后,这种特殊情况下,打车难必然加剧。
4、市场空白处必然回归打车难
城市末梢区域曾经高度依赖黑车,价格高昂、没有安全保障,出租车稀少。网约车能充分调配资源,解决难点,目前已经形成了高度叫车依赖。
北京为例,五环外、六环外地区,接近河北,有大量跨城出行需求,对市区拥堵影响又不大,这也是北京限行一直以五环为基础的原因。这些空白区域,京车不便跑单,外牌车发挥了很大的运力补充作用。
从满足市场需求和外籍司机生存来讲,一刀切确实过于严苛。
如果实在必须在五环内限制外牌,那么是否五、六环外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订单分类派送呢?毕竟,逼老百姓打不到车时打黑车、逼外牌司机去开黑车,不是网约车新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