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管理人如何解决募资难题?母基金是最适合现阶段中国创新创业环境的资方吗?行业变局中如何找到新的突破点?
2016年,国务院“创十条”中首度并四次提及“母基金”,随后母基金行业迎来爆发性增长,管理规模增速超过每年30%。但去年出台的《资管新规》却给母基金行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多层嵌套和错配等问题导致众多母基金失去了资金来源。
基金管理人如何解决募资难题?母基金是最适合现阶段中国创新创业环境的资方吗?行业变局中如何找到新的突破点?
2019年9月25日,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厦门市政府指导,厦门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母基金周刊》主办的“2019中国母基金峰会暨鹭江创投论坛”在厦门正式开幕。本届峰会为以“趋势、政策、宏观”为主题,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母基金机构、全球知名LP和新闻媒体等近2000位嘉宾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母基金行业的发展之道。
艾问作为本届峰会人物合作媒体,全程参与峰会报道,并独家对话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母基金专业委员会主席王忠民、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合伙人廖俊霞、中岩投资副总裁刘明、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副总经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省大运河基金管理人王国丰等多位业内资深人士,深度解析行业趋势,预见母基金行业的下一个十年。
行业正从野蛮成长转向高质量成长
艾问:截止2019年6月,中国323家母基金总管理规模达2.3万亿元。在实现了母基金的从无到有之后,您认为母基金行业目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王忠民:正处在从野蛮成长转向高质量成长的阶段。
艾问:野蛮成长是如何被催生出来的?
王忠民: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投资的需求,而当投资的所有力量聚集在不同的所有权手中和不同的主体手中,最后需要用母基金这样一种投资的链条和生态去完成,这是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多元化的投资逻辑共同推动的结果。
其次,越专业、越垂直、越前沿,越需要专业的基金,但是专业基金很难一直在市场当中去向大众去募资,应该让母基金去面对这些专业、细分的基金,这些基金再全心全意地投资到最前沿、最有创新的那些公司当中去,形成一个完整的业态体系。前面是投资的专业细分和快速发展的要求,后边是资本多元化和社会资本的来源需求,母基金就是最合适的资方。
艾问:作为最合适的资金方,母基金要怎样支撑和扶持创新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王忠民:比如科技创新需要足够的资本参与其中,而且这个资本是负有责任的,要有效地推动科技的发展。可以配合一个长远的目标、深度目标的资本,只有母基金这样投10年、15年以上的长期资金相匹配。所以母基金在中国社会的投资当中的首要目标,是完成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促进,它的历史责任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虽起起落落,但百花齐放
艾问:您观察到的母基金行业在近些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廖俊霞:首先是母基金的行业在国内还是比较新的一个行业,十年前大家可能连母基金这个词都不知道,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体量很大的行业。新行业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起起落落,2016年“创十条”首次在政策层面提出了母基金的概念,行业迎来了迅猛的发展期,但去年资管新规的实施又导致行业资金的供应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大的变化是百花齐放。虽然说行业发展时间很短,但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市场上已经有各种不同形态的母基金出现,包括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以及市场化的母基金,参与到其中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
第三个比较重要的变化是投资策略的多样性。一开始大家做母基金就只投基金,就是"PSD"里只投那个Primary,近两年Secondary和Direct的规模也逐渐起来了,投资策略变得越来越丰富。
艾问:宜信母基金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可以和我们分享的经验?
廖俊霞:除了投资GP,我们一直试图能够从其他方面助力股权基金的成长。一个是母基金的投资角度相对比较宏观,我们会把自己的观察去跟GP分享和探讨,以帮助他们优化投资策略。另一个是因为宜信有财富管理的背景,我们有一个规模庞大的高净值客户群体,可以为客户和GP建立一个生态圈,从而更好地帮助这些GP和被投企业一起成长。
市场化母基金迎来发展机遇
艾问:母基金往往被认为离被投项目很远,它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对项目的把控力非常有限。您怎么看?
刘明:作为中岩来讲,我们有一个底层项目的数据库,会定期梳理已投基金穿透到底层的标的,要看母基金投出去的私募股权基金的底层标的具体是什么项目。包括底层标的每次的融资记录,都清楚记录在我们的信息系统里面,方便做跟踪,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们的母基金离底层资产其实并不远。首先我们在看子基金的年报或者半年的过程当中,至少会过一遍这个项目的最新进展;其次,因为我们的策略要求定期、主动去跟GP沟通,及时梳理项目信息。再加上我们会主动参加经纬、启明等机构的项目对接会,所以我们对底层被投项目是非常了解的。
艾问:您会用什么样的维度去挑选GP?
刘明:一方面,现在市场的募资周期都在拉长,投资的速度也放慢了,我们会花更长的时间和GP沟通,对GP进行调研和观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会更关注直投项目的筛选和布局。很多人说,资产价格在下降,对未来的资产价格表现会有担忧,但我们从历史数据来看,越是行业处在低谷,市场缺钱,价格回归的时候,基金越是有机会获得高额回报。所以挑选GP是一方面,我们也会更积极地去做投资。
母基金风控,重点在人
艾问:您怎么看待从2018年到现在的市场环境波动以及行业相对消极的声音?
王国丰:我觉得没有特别大的影响,投资应该是一个天天在做或者长期在做的事情,任何时候都是有机会的,只是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找到不同的机会。我为什么讲偏乐观,首先是大运河的文旅基金有比较大的优势,大运河本身被定义为国家工程,有一系列扶持政策,给我们的基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其次是长期投资的稳定性。我们的基金都是10年期,不会像一般的私募股权基金很快就退出。长线的布局、长线的机会,抗波动的能力就很强。
艾问:要长期的合作、长期的投资、长期的构建,这一切动作都需要非常好的风险识别和防控机制,您怎么看?
王国丰:任何一支基金都会非常关注风险。在风险的防控里边,重点在人,把团队选好,把基金管理人选好,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我们在管理人的申报里边,都对管理人有明确的要求,必须符合哪些条件。选对了人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
第二,我们会建立一个跟踪机制,随时关注基金进行到哪一个层面,市场的反映评价怎么样,是否符合预期,如果不符合,我们就会采取一些措施。这样可以综合形成一个综合的风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