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盘的强力拉动之下,10月3日19时,2019年度票房突破500亿,比去年提前1天。而今年票房突破300亿、400亿的时间,分别落后去年7天、4天。

14亿、11亿、5.5亿,这是上映4天后,《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电影呈现的票房阶梯。
国庆档行至半程,累计票房达到22.24亿,超过去年国庆档影市总和--19亿。不管最后的总成绩抵达到哪里,2019年的国庆档都已经创下新的纪录。
在大盘的强力拉动之下,10月3日19时,2019年度票房突破500亿,比去年提前1天。而今年票房突破300亿、400亿的时间,分别落后去年7天、4天。
别小看这小小的“提前1天”,它标志着中国电影市场今年以来的颓势得到了明显改善,“稳增长”的调控有了较好的预期。对于从业人员而言,这样的信号足以提振人心。
毫无疑问,在献礼片“三大件”的拉动下,国庆档的票房潜力得到了重新挖掘,但这样的“好景”会成为常态吗?作为全年唯二的长假,国庆档会成为春节档之外又一个超级档期吗?
票房“含京量”失效,冠军仍有悬念
最初,《攀登者》手中的牌最优,但从目前的表现来看,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首先,这部电影题材特殊,而近年来大凡票房热门的电影都和类型创新密切相关。其次,演员班底强大,章子怡与吴京的组合就已经非常有想象力了。
章子怡是国际巨星,这几年作品量在减少,观众期待值高;而吴京通过《战狼2》已经成为新的票房王,并且今年年初刚刚为电影《流浪地球》的票房“开了光”。作为主演,《攀登者》的“含京量”显然高过其客串的《流浪地球》,这也让人们对于这部电影的票房寄予了厚望。
相比之下,《我和我的祖国》是一个“命题作文”,商业属性不强;而拼盘式电影的票房天花板一直有限。《中国机长》距离真实事件太近,制作周期有限,这是它的短板。
三部电影的票房争夺战在预售和点映阶段就已打响。9月19日,《我和我的祖国》率先点映,《攀登者》和《中国机长》也随后加入混战。抢先者和后来者,各有各的策略。
《攀登者》铺的盘子最大,涉及全国影院且场次不限。相比之下,《中国机长》的109城《我和我的祖国》的33城,且每家影城只限一场的规模,要小很多。然而,最后的结果却耐人寻味。
《攀登者》以7.1%的排片量不敌6%的《中国机长》,最后以4418.73万票房位居第二。第三名《我和我的祖国》1256.87万的票房似乎不值一提,但这是在仅有0.5%排片的情况下,以93.1%的超高上座率取得的。
点映后影片口碑持续发酵,《攀登者》在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处理上的硬伤逐渐暴露,观众长时间的期待也随之消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口碑和热度同时磨损,“票房锦鲤”吴京也未能扭转《攀登者》高开低走的局面。
《攀登者》退出了第一阶梯,究竟鹿死谁手还有一番较量。尽管《我和我的祖国》票房暂时领先,但是《中国机长》的单日票房与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后者的排片也在上升。猫眼专业版对两部电影的票房预测分别是30亿、27.28亿,相差也并不悬殊,《中国机长》还有翻盘的可能性。
表达主旋律,港陆导演各有高招
曾几何时,“香港导演+主旋律题材”的配置被奉为绝佳搭配。近年来,香港导演凭借着对于类型片的娴熟经验,一次次盘活了深陷“自产自销内循环”的主旋律电影。
如果不是因为《烈火英雄》,相信很多内地观众很难对导演陈国辉的名字有印象。这部歌颂消防员的灾难片最终获得了近17亿的票房,这也让陈国辉摘掉了爱情片导演的标签。
在《湄公河行动》上映之前,林超贤身上最大的标签是“体育电影”,因为他接连拍了两部叫好不叫座的体育片--《激战》《破风》。在相继打造了《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两部爆款之后,林超贤俨然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香港商业片导演。
而今年国庆档三部献礼片竟有两部都是香港导演完成的。毫无疑问,《中国机长》的大卖,已经让刘伟强一扫电影《建军大业》的阴霾。如果不是李仁港导演的《攀登者》票房失利,香港导演在主旋律类型片领域俨然形成了“票房灵药联盟”。
在内地,不少人对主旋律电影持有一种偏见,认为它是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外的“那一类”电影。有一定江湖地位的老导演很少主动选择主旋律题材,而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更无兴致。于是,不少主旋律电影成为国营厂分配的“政治任务”,与观众无缘,也与社会影响力无缘。
这一次,由7位大陆导演拍摄的《我和我的祖国》,叫好又叫座。这源于总导演陈凯歌与监制黄建新为《我和我的祖国》定下的12字创作方针“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把大时代与小人物紧密联系,让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记忆的共情点。
同样是献礼片,宁海强与黄建新联合执导的《决胜时刻》,虽然也起用了不少明星,却没实现票房突破。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题材,以开国领袖为主角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已经拍过太多了,不容易找到新的共情点。
而《我和我的祖国》这一“命题作文”能够成功,说明只要选好题材,内地导演在主旋律的表达上一点不比香港导演逊色。香港导演并非万能,结合时代进行表达的多种探索,才是正解。
五六年前,香港导演陈可辛就通过《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将现实题材纳入商业类型片的体系中,而真正将此发挥到极致的却是文牧野执导的《我不是药神》。同样的,类似的逻辑也适用于主旋律题材影片的创作,这是今年国庆档的一大“遗产”。
国庆档升维,未来仍可期
在2019年之前,喜剧电影是国庆档的基本盘。
根据统计,国庆档电影破10亿的有《港囧》《羞羞的铁拳》《夏洛特烦恼》《无双》《湄公河行动》《心花路放》,这6部作品中有4部是喜剧,其中,22.13亿的《羞羞的铁拳》是之前国庆档的票房冠军。
但就像《攀登者》一样,“种子选手”失灵并不是第一次。在接连打造两部国庆档爆款后,开心麻花团队2018年国庆档奉上的《李茶的姑妈》因口碑问题而遭遇票房滑铁卢。同期上映的《无双》和《影》也未能逆改颓势,2018年国庆档票房同比上一年下降27.7%。
2019国庆档恰逢祖国70华诞,为献礼而专门定制的三部影片,与国庆档的内在属性暗合。三部影片为国献礼的主题也切合了观众特定时期下洋溢的爱国之情,能有如此高能的表现也不足为奇。这再次印证了情绪驱动型的电影更容易在中国大卖的事实。
而如此切合档期的电影“高定”,在过往的历史中,似乎只有一次,那便是2016年国庆档上映的《湄公河行动》。值得注意的是,林超贤在拍完这部作品之后,他的下一部主旋律类型片《红海行动》选择了冲击2018年的春节档。也就是说,在业界看来,国庆档与春节档还是有“等级”之分的。
七十华诞,举国欢庆,大街小巷就像过年一样喜庆。“像过年一样”也发生在今年的电影市场,不仅国庆档票房井喷创纪录,而且不少地方的电影院也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这种“盛况”一般只有在春节档才会发生。
作为全年唯二的7天公休假期,国庆档真的升级为“准春节档”了吗?
诚然,今年国庆档票房表现突出,和70周年大庆这一“天时”密不可分。全民爱国主义热情高涨,是市场增量的重要驱动力。
但是,春节档也并非天生强档。春节看电影以“新民俗”的形式,成为中国老百姓过年期间的首选的文化消费活动,并没有多长时间。业界认为,从2013年开始,年味才真正体现在了拥挤的电影院里。从此,“贺岁档”日渐衰退,“春节档”迅速上位。
春节档也并不一定都是合家欢的影片,最典型的反例便是《红海行动》。当一个档期真正成势之后,电影行业的重磅资源自然会集中过去。
70周年大庆,或许正是“升维”国庆档的重要契机。经此一役,业内对国庆档的重视程度会大为提升,今后的国庆档亦可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