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浪微博方兴未艾之际(2009年到2011年),因为经常在新浪微博发表对互联网行业的分析和看法,许单单吸引了大量行业人士关注,成为微博上小有名气的互联网分析师。2011年,许单单成立3W咖啡,得到了包括沈南鹏、江南春、徐小平等近百位互联网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支持,3W成为国内最早以众筹方式成立的创业咖啡馆,令许单单名声大躁。
起初,许单单将3W定义为互联网咖啡馆,线下门店处处追求互联网元素,以至于忽略了咖啡馆本身应该具备的种种要素,2年之内便把众筹而来的600多万元赔光了,3W面临倒闭。
为了不丢人和不辜负投资人的信任,许单单离开当时的工作单位,全职进入3W咖啡工作,想了一系列办法,试图挽救3W咖啡。在这个过程中创立了互联网招聘平台拉勾网。
2015年,3W咖啡因为总理到访,关注度达到历史顶峰,但时任3W咖啡CEO的许单单没有抓住机会,在接下来的几年,甚至直到今天,3W都没有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也没挣到钱。许单单认为这是他的原因。
对于过去五六年的创业历程,许单单有一个反思,他认为过去自己花了太多时间去做当时认为重要其实并不重要的事情,而且身上总有一股书生的酸腐气,不愿意放下身段去挣本应该挣的钱。过去的他是一个战略制定者,指点江山,今天的他更像一个实干家,真正的深入到前线,实实在在地干了两年,觉得自己更像一个创业者了。
01
“3W咖啡承载的是一些不安分的心”
2011年开始做3W咖啡时候,没想着未来做成一个有规模的公司,就是想好好做一个咖啡馆。
首当其冲就是要选个好杯子,当时我们几个人一起去大望路那边的东郊市场(东四环外),自己还没车,跑一趟很辛苦,来来回回选,总觉得不合适。
后来不知道是谁从哪里弄来这么一个杯子,我觉得不错,首先够沉,看上去样子也比较笨,符合我们当时的想法--做咖啡一定要朴实一点,咖啡要多,杯子要大,拿起来要有质量感。
因为我们觉得3W咖啡馆不是给来消遣的人开的,来的人应该是内心里面有点悸动,有一些不安分的想法。
所以我们去定制杯子的时候,杯身上还印了一些话。这句“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一直是我的座右铭,那时候还有人说我抄袭老罗,其实在QQ空间时代这就是我的签名。
除此之外,我们还选了乔布斯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雷军的“风来了猪都会飞”,还有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等,一共六、七句话。
选这些话不是说要冲着有名的人,而是说确实符合我们的想法,总体上都是积极向上的,组合在一起是蓬勃向上的年轻人的感觉。
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时想说的是难道这些成功的企业家是有种的吗,肯定不是,也是自己努力出来的。当时是想把这样一些理念传递给年轻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再来看这个杯子,觉得有点愣,这些话也让我觉得当时过度自大了,以为每个来喝咖啡的人都想成为马云、乔布斯这样的人。现在杯子上还有这些话,但我们已经不强调了。
做咖啡馆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出于工作需要。那时候我是分析师,需要维护一定的行业人脉,要和人沟通,但我的性格又不喜欢跟人吃饭喝酒。
我高中分文理科的时候之所以选理科,就是因为我认为学理科的人未来工作是不需要喝酒的,理科就是做技术,文科就是做销售,做业务,得喝酒。那时候才十四五岁,就是简单的一个二分法。毕业之后也是因为这个选了互联网。
所以后来干脆就开个咖啡馆,有什么需要聊的可以聚在咖啡馆,不用一个个邀约。而且如果是弄一个圈子,能够让这群人自己玩起来,我成为其中一个参与者就可以了。
当时我就在微博里说凑钱开咖啡馆,结果很多人纷纷响应,很多都是我的微博粉丝。有一些没见过面的,像沈南鹏都发私信说要参加,后来筹了几百万。
那时候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我们做了一个预算,39万就能开一个咖啡馆,实际做下来以后要300万,可见我们的无知程度。
02
190平的店开不下去了
我们决定开个1200平的
其实开实体店很费钱的,房租要先交几个月的,还要装修,买设备,什么都没开始就得先扔200万进去,然后才是日常运营的费用。再加上我们没有开咖啡馆的经验,亏钱亏得很快,两年就亏掉了600多万,眼看马上就要倒闭了。
当时又不想让它倒闭,因为参与众筹的很多人都是行业里有头有脸的人,也是出于信任来支持我,如果倒闭了,我自己也觉得没面子,也辜负了别人的信任,所以觉得要死扛。
一开始我们不愿意放下身段去开个咖啡店,心里面大家都觉得自己是高大上的人。正因为“要倒闭了”这个血淋淋的现实摆在了面前,我们三个人(马德龙、鲍艾乐)就全职出来做这个咖啡馆,并开始反思为什么会失败。
第一个原因:一开始我们认为我们是互联网主题或者创业主题咖啡馆,追求的东西都是互联网和创业,比如我们要求网速最快,桌子和椅子的搭配最适合使用电脑办公,每个桌子下面还要有电源接口。
后来我们发现客人来了坐下来花20或30块钱点的是一杯咖啡,他肯定希望咖啡好喝,可偏偏那时候我们的咖啡不好喝,服务员也根本不会笑,服务行业该有的我们都没有。
所以我们转变思路,要求杯子要洗干净,东西不能过期,洗手间得干净,服务员要培训。这种细节的东西如果不做好,就想在上面加高大上的东西,基本就是沙滩上盖楼,不扎实的。
第二个原因:我们的店太小了。3W咖啡第一家店是在创业大街旁边的“立方体”立方庭大厦,很小,只有190平米。
那时候很多来店里的客人是来办公的,但我们位置少,咖啡便宜,有的人一坐就是一天,中午把东西放在店里,吃完饭再回来,我们又不能让人家走,所以翻台率很低。
后来,我们通过举办活动来挣钱,办行业内的沙龙,演讲的人付钱,我们推广。有一段时间收听众的钱。但我们场地小,举办活动时不对外营业,慢慢地散客也不来了。
所以我就琢磨要不关掉,另开一家1200平米的。当时做这个决策是极度困难的,因为190平米的都做不好,1200平米的岂不是更难。而且扩大就要花钱,有更大的风险。但我觉得应该赌一把。
我们开新店的时候就没再去找之前众筹的人了,一方面是2011年那笔钱我们做失败了,再去找人家挺不好的。另一方面是我们也意识到要公司化运营,众筹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个众筹的股东来咖啡店喝了杯咖啡,觉得店运营得不好,就把所有店员叫一块,训了一顿话。
过了一个月他又来了,发现店员没有按他训话时说的那样做。就跑来找我说:“许单单,你们店员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上个月说了,你们的店员不是这么做的?”
我就想如果你说一遍话员工就那么做了,那太轻松了。但人家是股东,我也没办法,所以运营上也很多痛苦。
后来我们就去找融资,专业的投资人很认可我们三个合伙人的能力,毕竟我们打工的时候工资很高,也是聪明人。但人家不愿意投咖啡馆,只投互联网,希望我们独立创业做个互联网项目。
我说:“如果你不投咖啡馆,我们的互联网创业就不要你的钱。”我们双方就这样拉锯。还好那时候看好我们的投资人挺多的,最后有人同意给我们640万元,其中440万投给了咖啡馆,200万投给了拉勾网。
因为要做大店,我们开始找场地,要求是在中关村,500平以上,离地铁稍微近点。找来找去只有创业大街,当时还叫海淀图书城步行街有一个地方能满足前两个要求。
那时候的海淀图书城因为受到电商的冲击,生意不好,变成了小商品市场,街边都是摆地摊的,有卖手套的、卖围巾的、卖耳机的,开着的几个门店,除了极少数卖书的,剩下的都是卖旅游用品,整条街很萧条。
而且这条街离地铁站(10号线苏州街站或4号线中关村站)比较远,位置不是很理想。但有一个优点,就是便宜。所以我们就租了一栋临街的三层小楼,一楼做咖啡,二楼做活动,三楼做办公。
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在装修上,开出来以后成了街上很亮眼的一个门面。由于我们本身积累起来的名气,很多公司和行业里的人来我们这搞活动,慢慢地变得热闹起来,我们也通过场地费养活了自己。
2013年,我记得特斯拉进入中国的第一场室外车站就是在3W做的,我们把特斯拉的车直接摆在了咖啡馆门口,吸引了很多人来看。
我们还举办过一个叫“没有钱包的一天”的活动,找了一些可以手机支付的商家来3W布展。这些在当时都很前卫。
到了2014年创业大潮起来以后,我们变得更有名。
海淀图书城步行街经过整改后成了创业大街,这个地方成了中国创业的精神圣地,尤其是2015年李克强总理的到来,把中关村创业大街推向了一个高点。由于总理在3W喝了杯咖啡,我们一下子变得很有名,开始做联合办公和别的业务,慢慢起来了。
但我们几个创始人不是专业做咖啡馆的,所以找了在星巴克工作过的专业人士接管运营,等于是把咖啡馆交出去了,我们就往后退,去做我们擅长的互联网。
当时想的是先去买个域名,找一个好记的名字,说出来就能听懂,在几百个域名选到了lagou.com。
有了域名以后开始琢磨做什么业务。
一开始说去做职业社交,做了小半年,数据起不来。发现大家在里面建立了关系,马上去微博互相关注了,我们发现中国有更强大的社交,我们无非是为那个打工而已。但是LinkedIn虽然有职业社交的属性,但是通过招聘来赚钱的,那我们觉得干脆就做招聘。
关键是那时候再不转型,眼看钱就要花完了,所以得赶紧找个赚钱的业务。很快就定下来做拉勾网,也是踩对了点,一路走到今天。
03
我得了一个“不讲话奖”
3W后来慢慢变成一个创业平台,我们还是想得比较实在,要帮助有可能创业成功的人,而不是随便什么人,只要有故事、有话题就怂恿别人去创业。
说实话创业只是人生的一条路,不要说的那么高尚,好像所有人都适合创业。比如我就不是特别鼓励大学生创业,我觉得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去大公司干个两、三年,再去小公司待几年,有个五、六年再创业,成功率可能会高一点。
所以我们后来又在三楼开辟了办公区,就是如果你有项目了,要办公了,就不要再咖啡厅整天跟别人闲聊,三楼有专门的办公场地。而且写着闲人免进。
在咖啡厅,我们也不鼓励瞎聊天,如果我们的服务员看到有人挨个桌子找人聊天,是会去制止的。
“双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出以后,中关村创业大街非常热闹。那时候来3W找我的人特别多,90%的人都很不靠谱,都是类似“我有一个想法”,仅此而已。
比如我记得有一个很疯狂的人,他说想做一个人造卫星计划,但聊下来发现他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背景,既不是学机械的,也不是学卫星通讯的。
还有一个70多岁的老爷爷,说如果把北京所有的屋顶全部变成农场,种上菜,可以解决北京的蔬菜供应问题,但具体要怎么做呢?不知道。
一开始我是坐在一楼办公的,前面几个月我见人还挺多的,见了之后发现大部分都是上面讲的这些人以后,就基本不见了。我会跟前台说,如果有人来找我,你就说我不在。
那时候我安排了另外一个人专门做这方面的接待。因为这样,在网上骂我的人很多,说我自大、装逼,说自己千里迢迢从沈阳坐火车来3W,我都不见他。
所以我的名誉一直不太好。
再后来(总理来过以后)就有很多人来合影,我也很痛苦,心里觉得特别难受。我特别害怕助长一些错误的东西。
所以后面我基本呆在三楼,偶尔下来喝杯咖啡被认出来求合影,就勉强拍个,赶紧上去。那时候每次到一楼喝咖啡,都有点紧张。因为我不想当面拒绝别人,尤其是有人来合影,手里还拿着好几页商业计划书,不花个五分钟聊聊觉得挺伤人心的,肯定还是要维护一下别人的内心,也要维护一下自己的形象,不然人又要跑去骂了。所以一下楼就会被缠住。
其实大部分人是希望我介绍投资,或者介绍点别的资源,而不是听我的评价。但3W咖啡这么多年,我个人从来没有帮人介绍过投资。
一般来说,我们会定期举办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见面会,每周都有。我们会提前让创业者报名,提交商业计划书,审核完毕后通知他们来,跟投资人见面,这个事也干了一、两年。我基本都不用出面,都是在后面悄悄待着。
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个合伙人还有点着急,总觉得我们是不是太保守了。
因为跟旁边的同行比起来,我们显得很不热闹。但我认为我们做了对的事,只是不受关注而已。
所以虽然我还很年轻,现在也没有多大成就,但我觉得这辈子我肯定会是个很厉害的人,有了这种想法以后我就不愿意做一些浪费时间的事,我觉得这是对自己底层价值的认可。
以前我在微博上发言也不是为了娱乐,是为了工作。
我觉得出于工作需求,我什么事都会去做,该发言发言,该讲话讲话,但一旦没有这个需求,我就是回归自我,比较收敛。
所以后来我做了3W,我没在微博发言的诉求了,再说我说什么也没什么用了。我的目的又不是做一个网红,我的目的还是要做事情,踏踏实实干活就行了。
本质上我是个内向的,不爱说话的人,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大家会聊很多好玩的笑话,我好像天生不会讲笑话,就安静做个好听众。有时讨论一些认真的话题,我也会参与,但不会很疯狂很嗨。
所以有一年湖畔二届班级颁奖,给我、蒋磊和阳萌颁了个“不讲话奖”。
04
3W到目前依然不赚钱是我的问题
最近有一个朋友的公司和投资人之间发生了矛盾,刚好两边我又认识,就在中间做协调。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看,他们今天争的东西无非就是一些小东西,胜利的一方可能会得到一点儿好处,但浪费的这些精力会耽误公司发展的,但我这么说他们现在也未必理解。
因为这事我就想到了自己,我创业有6年多了,3W一路走来,到现在发展得也不算特别好,也没挣钱,一方面是早期股权架构不太健康,另一方面跟我自身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失败都是因为过去我做了很多当时认为重要,但实际上并不重要的事情。比如说花了很多时间做各种业务,接待来咖啡馆的客人,自己亲自去主持各种沙龙。
包括我还亲自做了几个月的咖啡店店长,亲自培训服务员,去他们宿舍、后厨,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还让他们给我汇报,甚至自己亲自监督洗手间的卫生。
可是那个阶段咖啡店也没有变好,只是维持。
如果那时候我能早点雇专业的人来做,让自己专注在某一方面,比如说拉勾,可能今天会不一样。回头想想,就算那时候咖啡馆倒闭了又能怎样,大不了我个人把钱赔给股东。可我当时没有选这条路,而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救活它。
所以我一直在想人怎么样才能减少失败,尽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尤其是这几天帮别人处理事情,看到双方因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我还挺伤感的,因为我自己经历过,觉得挺不值得的。
所以创业者很容易目标导向,为了达成一个目标,哪怕知道自己不擅长,不喜欢,还是会自己去干。
但这样的话,我心情是不好的,总觉得是被迫的。这也是我自己的问题。所以我现在挺有一个意识的,就是常常担心我现在做的事情,从未来看是不是不值得。但也只是一个意识,让自己偶尔跳出日常。
所以我觉得湖畔挺有价值的,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把事情放在一个更长远的时间维度去考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老员工,其实他不合适继续在公司呆下去了。放在以前,我就会念及旧情,顾及他的情绪,然后无限制的延长和他谈离开的事情。
如果从长远看,其实他离开之后也就变成了朋友圈的一个好友而已,再过几年,可能朋友都不是了,从此相忘于江湖。回头一想,当年我那么纠结,来来回回几个月,都是在干嘛?
前段时间,马校长带大家去西安,他讲他很早就在琢磨做一个80年的公司,那么基于80年的公司来衡量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不该做,我觉得马老师肯定没有我刚才说的那些纠结。
然后我这个人还有点酸秀才的感觉,当时如果我们跟政府合作紧密一点,今天可能也就挣钱了。那时候我就觉得在每一个城市开个什么众创空间,我还得去剪彩,可能还要接待各种领导,觉得没意思,自己不愿意做。如果做了这些,3W说不定比现在发展得好很多,这可能是我做得不好的地方。
现在回头看,3W过去六七年一直没做出来一个赚钱的业务,也没有可以面向未来的真正能够规模化的业务,我感慨自己的时间浪费了,还是挺可惜的。
现在有一些小方向,目前看来趋势还不错。比如袋鼠申报,帮助中小企业申请政府补贴的服务型中介机构。因为政府每年都是会花一笔钱补贴这些企业的,但很多创业者不知道,往往可能就被各种关系户拿走了。
不过过去两年我99%的精力都放在了拉勾,3W现在交给了职业经理人,他在探索这些事情。他还是挺优秀的,我也经常和他一起沟通。
05
现在我更像一个完整的创业者
2018年之前,我是3W的CEO和拉勾的董事长,在拉勾上主要是做战略、融资有关的事情。
2013年,拉勾网刚开始的时候还是PC为主。那时候大家认为手机上不能干的事太多了,除了聊天、大众点评这样的,所以APP还不流行。所以实际上我们一开始做PC端是对的,那时候大家刷微博都还经常在PC上刷,所以PC上还是有流量的,但APP下载就要到APP store或者别的应用商店下载,必须打广告之类的。
而且那时候苹果手机的普及量不如安卓手机,如果适配每一种机型,需要做大量工作,研发成本特别高,因为安卓手机不像现在有统一接口。
但是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到了2015年,大家突然看到在手机能做很多事。所以我们也刚开始做移动端,但是我们的速度不够快,管理和组织建设也弱,给后面几年埋了很多雷。甚至boss直聘的崛起,可能也是跟我们自己转型慢有关系。
所以那个时候,我挺着急,我说必须要全力以赴做移动端,无论付多大代价。
有一次我们CTO跟我说做移动端招不来工程师,我就很生气,我说我们自己是做招聘网站的,还招不来工程师?他说我们要求高,符合要求的人不多。虽然我没有发火,但我说现在是特殊时期特殊做法,当时拉勾也有个两三百人了,我就下了一个命令,所有人一天之内必须提供四个自己认识的iOS工程师的电话给HR,你别说你不认识,自己想办法去找。
因为我以前在平安证券工作过,他们当时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办十张信用卡。所以我说哪怕你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你总有大学同学,反正我保证一天之内给CTO搞来1000个iOS工程师的电话,然后让他和HR去面,不要再有借口了。而且凡是推荐成功的,奖励最新的iPhone一台。
其实等于是那一次我直接干预了拉勾的日常管理了。
大家还反对这个决定,说我们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哪能强迫员工干嘛干嘛呢,我说特殊年代特殊方法。结果一周就招到了4个工程师。
虽然我对人比较优柔寡断,但对事还比较杀伐决断。所以我觉得我现在更像一个商人了,尤其是这两年做了CEO以后,去掉了一些书生气。其实就是要接地气,不能再天马行空了。就是有了想法之后要能落地产生结果,所以就是要关注过程。以前是只用关注事情是否正确就行。
现在就是琢磨企业要赚钱,公司要有长远的发展,不要被眼前的小情小爱,其实是自己不敢面对的冲突阻碍了公司的发展。这样我就觉得强大了很多。
当年我、鲍艾乐、马德龙一起创业,去年年初马德龙离开,我才接了拉勾。其实是很伤感,很痛苦的,喝酒、哭都有。但是心里面知道这是正确的,因为相互太熟了,知道各自的能力模型,公司发展到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能力模型来做事,所以有一定的人员迭代是对的。
我接了CEO之后,董事长的位置给了前程无忧(2017年9月,前程无忧投资拉勾网,占股60%),轰轰烈烈搞了这么一年半,我觉得做得挺开心的。自己干所有的活,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完整的创业者了。
06
35岁挣不到一个亿就跳楼
我在25岁的时候许下一个愿望:35岁挣不到一个亿就跳楼吧。这里面有很多心酸的部分,从小物质匮乏,到高中还在挨饿。
后来也算有足够的知识能力,一步步做得还不错,经历了从农村到大城市的种种震撼,在这个过程里慢慢地不那么注重钱,还是觉得说要做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包括我打工的时候,没谈过offer,创业时给自己发的工资也不高。
我觉得金钱是一个证明,但不是目的。
我的生活很简朴,不追求吃穿,也不追求房子和车子,好像我是一个只挣钱不花钱的人,对名牌产品也没什么感觉。
我觉得还是要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比如说拉勾能不能做成一个行业领先的招聘平台,帮助千万的互联网年轻人发展得更好,规模够大,收入够高,然后拥有高的行业品牌知名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企业我觉得是成功的企业。
所以在班里,我个人挺喜欢张邦鑫,我感觉我和他有一点像,就是不太社交,也不奢华。和他做同学那么多年,我看他穿的衣服估计也不是高级的牌子,也不太热衷于参加聚会或者出来曝光。就是非常用心地做一个企业。如果周围的人要选一个,我会说张邦鑫的状态是我想成为的状态。
对于名气,我还是希望能够成为在一定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人,在某个领域有专业影响力,有思想的人。但不想成为大众名人。那是一种负担,有很多不得已的地方,也会让人生变得虚假,我骨子里不希望这样。当然要成为大众名人也没那么容易。
前面我说我以后肯定会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这种自信来自于骨子里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特别认可的几句话,包括前面印在杯子里的“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有一句是李清照的“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我感觉我的人生就像升级打怪,一层一层往上走。每上一个台阶心里面都不满足,希望再上一个台阶,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往上走不是为了攀富贵,而是每攀一层都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更能敞开自己。
比如说我老家的那些婶子、伯母,可能这一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镇子上的市集,我爸妈因为我可能在中国很多地方呆过,虽然他们也住在北京,但他们所理解的北京,也就是小区、菜市场、公园之类的,但我理解的会立体得多。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但体会到的和理解到的有很多不同。
包括上湖畔大学也开了很多眼界,坐在那个地方听马云、柳传志、王石讲他们的人生,难道是一定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吗?我觉得不是,但坐在那里听,是增加了自己体验世界的丰富程度。
再比如和同学呆在一起,就有机会去了解,这些每天在电梯广告里看到的公司,背后的创始人是怎样思考的,事情的运作规律是怎样的,去了解表象背后一般人不知道的东西,我觉得这可能就是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