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带来的便利也普遍惠及了各个方面。本报告将从网络与乡村振兴、互联网应用与资源共享两个方面入手,对我国当前网络普惠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我国居民的互联网接触越来越便捷。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1]在中国,各个年龄段、各个社会阶层的群体的生活中,网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融入了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带来的便利也普遍惠及了各个方面。本报告将从网络与乡村振兴、互联网应用与资源共享两个方面入手,对我国当前网络普惠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一、网络泛在接入助力乡村振兴
自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以来,网络逐渐参与到我国社会的多个领域中来,带来了传播主体的扩大化与传播结构的变迁,由此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新语境的形成。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2],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的泛在接入打造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泛在接入为乡村用户赋权
新媒体的兴起形成了新的大众传播环境,传播主体范围逐渐扩大,自上而下的传播结构被打破,传受双方地位不对等的局面也发生了改变。与此同时,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兴起(比如以乡村生活为内容主体的短视频APP“快手”),乡村人民也可以成为互联网内容生产的主体。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在乡村地区逐渐完善,乡村人民拥有了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与表达自我的机会,这也使中国互联网的呈现内容更为丰富,互联网生态也更加有活力。
2.网络泛在接入提高乡村人民信息素养
互联网接入乡村与手机价格趋低,促进了互联网在乡村地区的普及,从而进一步打破了乡村相对封闭的信息状态,在拓宽乡村人民获取信息渠道的同时,也提高了乡村人民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帮助乡村人民培养互联网思维,跟上时代的步伐。除此之外,大量外界信息的涌入实际上为乡村儿童提供了间接了解世界的机遇,缩小了乡村儿童与城市儿童之间的认知差距,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网络泛在接入助力乡村扶贫工作
以完善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物质基础,网络泛在接入同时也可以助力国家扶贫攻坚工作。
乡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产销脱节,过去由国家统一收购再进行后续销售的传统产销方式不仅花费了国家的大量人力与物力资源,还使得农业收入无法得到本质提升,从而使农民的生活无法得到根本改善。
而互联网的接入与中国电子商务的崛起正是解决乡村问题的一道良方。首先,乡村人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数据分析来洞察市场需求,进而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战略,由此实现精准化生产;其次,基于如今社会对于绿色健康的原生态农产品的极大的需求,乡村人民作为卖方能够直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营销,从而可以更好地将供给方与需求方连接在一起。
除此之外,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也是乡村振兴的一种有效方式。有了网络,村民们就能借助互联网了解市场需求,更合理地打造乡村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由此帮助乡村人民实现自主脱贫。
二、应用蓬勃发展促进资源共享
1、应用蓬勃发展带动教育资源共享
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通过线上共享,互联网应用有效弥补了偏远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的短缺。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至2019年6月,我国农村地区网民在线教育使用率为17.6%,较2018年底增长2.1个百分点,[3]MOOC,网易公开课等平台的出现,让教育资源能够跨越时空,实现共享。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半年增长率为15.5%,[4]这与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以及互联网的“提速降费”有紧密关联,前者让更多的居民实现网络的接入和使用,后者降低了网络的使用成本。
如今,教育资源的共享不再以单一的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进行,更多是以视频和直播的形式进行,如一些MOOC资源等,这就对网络的普及程度及其速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同时,政府在教育资源网络共享方面做出了指示,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教育部提出"校校通宽带网络, 班班通优质资源",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教学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计划,[5]通过宏观调控促进教育资源在互联网上的共享。
网络终端的多元化也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人们更多通过智能手机等更为便捷的移动终端共享互联网资源。《报告》中显示,截止2019年6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6]可见手机已成为当今中国网民上网的重要工具。这些因素都对教育资源的普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应用蓬勃发展促进文化娱乐资源普及
互联网线上共享形式的普及也反映出了文化资源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近年来短视频、视频博客(Vlog)、网络直播等形式异军突起,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内容不断涌现。《报告》中显示,截至2019年6月,网络直播、网络视频等视频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半年增长均超过3000万。[7]可见,随着互联网接入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和视频应用不断普及,并在移动终端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一发展现状正迎合了网民对于互联网使用临场感和互动感的需求,满足了网民的表达欲,且这类视频应用简便的操作方式和直观的信息输出,更是帮助其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各大应用榜单前列。
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与个人情感诉求日益强烈的双重刺激下,网民对于视频类应用的需求大大增加。而网络视频直播具有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提升了信息的即时性,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手段,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8]各大视频网站相竞推出VR直播、互动视频等形式的视频资源,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增强其临场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各大视频网站和应用也进一步细分内容产品的类型,进行专业化的生产与运营,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推送,逐步打造娱乐文化内容生态,这为娱乐文化资源的共享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短视频等新形式的出现,顺应了“快餐文化”和“信息碎片化”的潮流,具有生产简洁化、传播及时化、类型多样化的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成熟,移动短视频操作越来越便捷,[9]在快节奏生活的环境下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各类UGC和PGC平台的兴起也让视频发布的成本和难度大大降低,不仅是公共资源,个人的资源也能被共享。除此之外,视频网站和应用在整合自身内部资源的同时,也会与多个平台联动合作,衍生出一些周边产品或者交由用户进行再创作,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娱乐资源的内容。
网络音乐平台也在不断发展。2019年上半年,网络音乐商业模式更加健康成熟,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内容生态建设、产品功能探索和业务持续这三个方面[10]各大音乐平台在竞购音乐版权的同时,也鼓励本平台的原创音乐生产行为,探索和拓展其新的功能服务。而用户的版权意识和对于收费音乐接受程度的增强,不仅为各大音乐平台带来了稳定营收增长,也促进了其对于优质娱乐文化资源的输出,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娱乐文化资源在互联网上的共享。
三、总结
通过报告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晰地看到网络普惠发展对于社会以及日常生活的种种影响。由于网络的接入推广,乡村振兴走上了更加快捷的道路,资源共享向更深更广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给中国长足的进步提供了动力,同时其发展也是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缩影,而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和探究,我们能窥见中国民生事业正乘着互联网的风帆一往无前,也能在了解大局的基础之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为我国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颜晓歌 简子奇
参考文献:
[1]周小普,刘楠。乡村振兴战略语境下社会底层群体的传播[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4):40-48.
[2]郑红京,胡穗,文庭孝, 等。“乡村振兴”语境下图书馆助力乡村旅游需求与技术驱动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9,39(2):48-51,63. DOI:10.3969/j.issn.1003-7845.2019.02.011.
[3]杨路明,卢彦霏。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网络营销研究 --以云南蒙自为例[J].学术探索,2019,(8):84-97.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P020190830356787490958.pdf
[5]工业和信息化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计划(2015-2018年)[J].功能材料信息,2016,13(06):17-23.
[6]李雅澜。基于媒介环境学视角分析网络视频直播[J].传播力研究,2019,3(25):284.
[7]田方。新媒体时代下的短视频应用研究[J].电子世界,2019(17):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