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雅事件”舆情研究:一面映射网络募捐、城乡差异、善恶反转的多棱镜

admin2024年05月06日 07:19:12
阅读:
标签: 王凤 多棱镜 舆情
分享:

目前,舆论场围绕网络筹款平台监管、个人募捐行为规范、各方法律责任等诸多话题进行了反思和讨论。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梳理事件发展过程,挖掘舆论热议话题,解析舆情成因。


 
  5月24日,一篇题为《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的文章刷爆网络,文中提到,河南太康县3岁女童王凤雅因患视网膜母细胞瘤去世,其家属涉嫌利用孩子诈捐、挪用善款和虐待等。随后,经媒体采访女童家属、太康县公安局、水滴筹等相关各方,舆情出现反转。
 
  一、舆情概况
 
  1. 自媒体文章刷屏  “诈捐”“重男轻女”等戳中公众痛点
 
  5月24日上午,微信公众号“有槽”发布的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内容发布者已删除)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刷屏,燃爆舆论。该文称,河南太康县3岁女童王凤雅因视网膜母细胞瘤,于5月4日离世,其母亲杨美芹利用患病女儿在水滴筹等多个平台筹集善款15万元后,却未尽心救治,而是带儿子到北京治疗兔唇。该文还质疑家属“重男轻女”,挪用善款,涉嫌诈骗、虐待等罪名,并追问剩余善款数额及去向。
 
  舆情爆发当天,微博话题“#王凤雅去世#”一度占领热搜榜第5位,讨论量达33万次。知乎平台中围绕此事的讨论中,一条“全家人都盼着你死是种什么样的体验?”的回答获赞2.3万次。以此事为蓝本的漫画《“救我……”3岁女婴正在等待被父母拖死!》也在网络中疯转。网民纷纷留言表示愤怒,认为王凤雅父母涉嫌诈骗罪、遗弃罪等,应受到法律制裁,并呼吁警方介入调查。此外,有关儿童保护、网络善款监管及相关法律完善的讨论也逐渐增多。
 
  据悉,“王凤雅事件”早在4月份就已引发关注。4月9日,“@小希望之树”(账号已注销)和“@作家陈岚”曾发布质疑杨美芹夫妻诈捐、挪用善款以及虐待王凤雅致其死亡的微博(已删除),以致诸多网民向太康县警方报警。之后,封面新闻、红星新闻等媒体跟进事件进展:凤雅因病情严重已被带回镇上保守治疗,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就凤雅父母是否涉嫌诈捐一事展开调查,官方调查组于4月23日向媒体表示,“目前掌握的情况是,筹来的款大部分都用在孩子的治疗上了”。此后,舆论视线转移。
 
  2. 媒体持续跟进报道 各方回应令舆论出现反转
 
  5月24日下午至25日,《北京青年报》、红星新闻、界面新闻、中国之声等媒体均跟进报道事件进展,相关各方就舆论场中的质疑做出回应。王凤雅爷爷称,为凤雅筹得的款项实际为38638元(其中水滴筹筹款35689元,获水滴筹官微证实,微信筹款2949元),15万是当初的筹款目标,治病后剩余1301元;否认爆料所称的挪用善款“救儿弃女”的情况,指出治疗孙子兔唇是在2017年4月,与11月查出凤雅患病时间对不上,而且治疗费用由北京嫣然天使基金承担,该说法也得到北京嫣然天使儿童医院工作人员的证实。
 
  太康县公安局回应称,经调查,此事不构成刑事案件,因没有了解到家属涉嫌“诈骗”、“虐待”等犯罪的证据,未予立案,且善款确实大部分是用于医治王凤雅的疾病上。25日下午,王凤雅爷爷在相关人员陪同下,将剩余的1301元捐给了太康县慈善会。至此,事件逐渐反转,网民纷纷通过线上发微博或线下发微信、短信的方式向家属道歉。
 
  3. 家属频繁发声 舆论深入反思诸多话题
 
  5月26日起至29日,《新京报》局面栏目、《法制晚报》、界面新闻等媒体继续围绕该事件展开深入、跟进式报道,家属接受多家媒体采访,回应“诈捐”“虐待”“弃疗”等关键质疑,并提出爱心志愿者在帮助过程中存在问题,以致家属对他们逐渐失去信任,不愿意再接受帮助。
 
  此外,据媒体报道,涉事的上海大树公益服务中心多个捐款项目于25日晚被暂停,引发部分患儿家属担忧。
 
  最早发出质疑的“@作家陈岚”发微博向王凤雅家人道歉,但家属均表示不接受,将依法维权,如协商无果将起诉参与炒作的相关人等。
 
  舆论场则开始围绕补齐法律短板、合理监督网络筹款平台以及造成事件反转的原因等展开反思和讨论,部分网民仍对家属选择的“保守治疗”和善款用于购买奶粉等日常开销提出质疑。截至5月30日12时,与该事件相关的新闻报道8508篇,微博44.1万,微信文章2517篇。
 
  二、舆论观察
 
  1. 探讨网络众筹平台及个人募捐行为的规范问题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平台责任
 
  多数关注此类话题的评论文章均指出,《慈善法》未对个人利用网络平台募捐的合法性做出规范,以致监督此类善款、余款处置的法律尚属空白。其中,呼吁完善相关法律规,明确规范各方责任的声音较多。如《南方都市报》援引专家观点指出,应当将个人求助平台纳入《慈善法》的管理之下,并按照《慈善法》的管理方式要求个人求助必须到指定平台开展,平台需承担相应监管责任。澎湃新闻评论也指出,支付宝、微信等社交网络以及诸如水滴筹(5月24日之后才成为正式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等发布个人求助信息的网络众筹平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被使用的募捐手段,将个人募捐合法化必不可少。
 
  ■ 探索合理监督网络募捐的手段
 
  舆论普遍认为,打造一个合理的监督机制,在捐款募集和使用上确保公开透明,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指出,此次事件之所以引发网友质疑,与受助方没有及时同步公开资金使用情况有关。光明网评论呼吁,在个人赠予和个人救助当中,对慈善行为进行制度化保证,如提升赠予和救助双方的契约意识和契约精神,加强第三方平台的保障和服务工作。《钱江晚报》评论建议,在捐助者、受助人、募捐平台三者之间,引入第三方机构,发挥监督者的角色,例如慈善公益组织。
 
  三、探讨事件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
 
  ■ 家属是否涉嫌遗弃罪
 
  目前,针对王凤雅家属诈捐、挪用善款的质疑已基本消除,但关于家属是否“消极治疗”“放弃治疗”的争论并未彻底结束。腾讯“今日话题”作者丁阳根据相关信息分析后认为,王凤雅家属选择的方案既不是开刀动手术的“积极治疗”,也不是化疗控制癌细胞的“保守治疗”,而是采取简单维持生命手段的“放弃治疗”。如果该说法属实,那么,按照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所言,如果被抚养人患病的时候不给予有效的治疗,也有可能构成遗弃罪。
 
  ■ 自媒体是否应承担造谣责任
 
  事件发生反转后,网民开始指责引发此次舆情并发布传播谣言、带动网络暴力形成的自媒体,也有媒体探讨了自媒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文章指出,王凤雅父母确实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这有利于进一步厘清事实;《新京报》评论也指出,用法律武器击退谣言,让造谣者付出代价,才能进行有效的公共讨论;未来网评论认为,互联网和自媒体不应该是法外之地,发布和传播信息的信息是否真实,是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过错的核心标准。
 
  ■ 平台是否需承担诈捐等情形的法律责任
 
  此次事件中,杨美芹主要通过水滴筹、微信和火山小视频进行求助,按照相关规定,三平台均不属于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募捐平台。对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的高玉荣副院长表示,我国法律只对民政部所指定的互联网募捐平台规定了较为详细的对于个人求助的信息审查责任,但是对于未进指定名单平台的相关审查责任,则规定的相对模糊,一般难以追究其个人求助信息监管失责的法律责任。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浩指出,《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明确规定,个人求助、网络互助不属于慈善募捐,真实性由信息提供方负责,因此,求助者个人发布虚假信息骗捐的,平台通常不承担法律责任。但不代表平台就没有责任。周浩还指出,如果平台方明知求助者发布虚假信息骗捐,仍然允许该求助信息被传播,则需承担相应责任。
 
  四、.其他话题
 
  部分舆论认为,导致凤雅死亡的原因在于其家庭所处的农村阶层,因学识和贫穷而产生“顺应命运”的价值观;而之所以出现反转,也是爱心人士对其家庭生活的困境缺少理解。如“@丁香医生”在《王凤雅之死:农村家庭残酷物语》一文指出,杨美芹做的每一步选择,在违背所谓现代社会的很多规则之外,更多是囿于她对疾病的无知与贫穷;网民“@西窗随记”指出,在这个悲剧中最不能原谅的就是“何不食肉糜”式的指责。但也有观点认为,认识局限并不能使王凤雅家属免于批判,如时评人“西坡”认为,“理解农村不等于默然接受王凤雅的命运,我们不能因为现实的困境而否认理想是值得追求的”。
 
  还有部分评论探讨公益志愿者在事件中的做法和扮演的角色,并指出其失当之处,也引发一些网民认同。如沸腾公益观察员张天潘认为,公益志愿者不能有自我道德优越感,居高临下地指挥甚至指责服务对象,而在“王凤雅事件”中,志愿者过度介入王凤雅治疗与这个家庭生活的现象却非常明显。腾讯《大家》栏目作者姚遥则将“王凤雅事件”描述为“圣母与底层社会的一场遭遇战”,认为此事关乎何为真正的志愿、真正的慈善。
 
  五、舆情解析
 
  1. 多话题裹挟舆论推高舆情热度
 
  “王凤雅事件”之所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是因为其中涉及的网络爱心捐助、慈善公益监管等多个话题都击中了舆论痛点,并与农村重男轻女传统观、虐待孩子等道德伦理等话题相裹挟,引发公众一致愤慨。舆情爆发时,有关王凤雅患病状态的照片、抨击其家属的文章在网络疯传,迅速激起网民同情。此后,媒体、网民、专业人士不断围绕着王凤雅家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公益平台筹款监管义务等话题展开讨论。随着真相逐渐清晰,主流舆论从对王凤雅家人的批评转向了对散播不实信息者的批评以及对当前媒体环境的反思。可以说,这次事件引发的网络大讨论,不论是议题的广泛性还是深刻性,都比以往同类议题明显复杂,所催生的讨论热情也刺激着舆情热度居高不下。
 
  2. 网络慈善事件透支社会信任引发群体焦虑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一种新兴捐赠模式,网络募捐因其便捷性、高效性已越来越成为公众慈善捐款的重要渠道,让社会上爱心人士的善心善举更有处安放。然而近年来,疑似网络“骗捐”“诈捐”事件频发却不断让公众的爱心透支。从2016年的“罗一笑事件”“李小璐诈捐门”,到2017年的善款去向遭质疑的“一元购画”活动,再到今年的杨幂诈捐事件,屡屡曝光的负面新闻已经在捐助者和受捐者之间形成了隔阂,加深了公众对网络慈善信息真实性的焦虑。正是基于此背景,“王凤雅事件”就像是一个导火索,迅速点燃了网民对善心被利用、善款被挪用的强烈担忧和反感。
 
  3. 认知矛盾与道德绑架加剧舆论撕裂
 
  从表面看来,这是一起因网络诈捐、重男轻女等话题衍生出的公共热点事件,但却折射出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差异带来的沟通错位:包括爱心人士在内的不少网民希望受助人得到更有效的救助,因此他们非常关注善款使用及去向;而王凤雅一家人,不论是经济状况、教育程度还是对疾病的认知都明显处于弱势,他们对善款的使用必然也无法符合网民要求,这种分歧和矛盾加剧了舆论撕裂。在线上,网民纷纷占领道德高地,对王凤雅家人进行批判;在线下,上海等多地志愿者与王凤雅家人发生了激烈冲突,甚至有志愿者称“拿了他们的钱就要得去北京治疗”,“孩子死也要死在北京”。这种近乎道德绑架的心理也很容易让舆论监督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演化为网络暴力。
 
  4. 网络大V和自媒体文章影响舆论走势
 
  在舆情发酵过程中,自媒体账号、网络大V等一些“带节奏”的观点也对舆论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4月9日,大V“@作家陈岚”微博“实名报警”,连续控诉王凤雅家人虐待孩子、诈捐,在舆情发酵早期就埋下了怀疑的种子。5月24日,微信公众号“有槽”、果壳网主笔“@游识猷”、“@午后狂睡_Silent”等大V就王凤雅去世一事发布消息,大量情绪性、非理性语言的渲染带动网民情绪的转变,成为舆情第二波扩散的有力推手。在舆情出现反转后,一些专业的科普文章相继出现,如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发文《王凤雅之死:农村家庭的残酷物语》、公众号“春雨健康科普”刊发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研究副教授张洪涛文章《王凤雅之死,如何才能避免悲剧的复制?》等,从医学角度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疾病,一定程度上扭转舆情走势,促使舆论讨论回归理性。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往往呈碎片化等特征,如果这些言论未经核实和调查就大肆传播,结果就是以讹传讹、激化矛盾,这对营造清朗有序网络舆论场并无裨益。
 
  5. 当地政府和警方积极回应助推舆情降温
 
  纵观整个舆情事件,除了舆论对慈善监管、事件各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讨论外,太康县政府以及当地警方的做法也受到关注,并成为本次舆情的一个重要分支。5月24日,舆情再度引爆后,太康县公安局此前有关说法也引发强烈质疑,次日公安局正式通过媒体给予回应,对捐款数额、花费流向以及事件性质等舆论关切作出了细致说明,回应的速度和质量受到多数网民认可。26日,太康县公安局向《南方都市报》证实,王凤雅亲属已将剩余善款捐赠退还,之后曝光的一些细节,也可以看到当地政府及警方从王凤雅病重至死亡期间的积极作为,对消解舆论杂音、导控舆情走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舆情点评
 
  正如媒体所言,由于信息不透明和缺乏有效沟通,爱心志愿者、网络募捐平台、受助人都陷入了充满争议的“共输”局面。这起纷纷扰扰的舆情风波如同一个多棱镜,“映射了农村家庭面对重大疾病的无助,凸显了网络募捐监管乏力,也提醒善良的人们要坚持理性判断,别轻易被带偏节奏”。舆论喧嚣过后,更应反思的是,应如何避免“王凤雅式”的悲剧重演。舆论呼吁政府部门完善农村的大病保险制度,让看不起病的因病致贫的百姓有所保障;呼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网络募捐的信息公开制度,规范网络平台监管责任。而在舆论场中,如何弥合不同社会阶层的价值观分歧,营造信任、和谐、健康的网络空间和舆论生态,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归到本事件中,对于当地涉事部门来说,该事件并未完结,仍有一些潜在舆情风险需要注意。如王凤雅家人曾表示,他们不接受陈岚道歉,还将起诉相关人士;又如王凤雅爷爷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承认“救助孩子时有保留”。后续进展或曝光信息是否还会引发新一轮讨论也未可知,相关涉事部门还需对事件发展保持关注,以便及时应对舆情风险。
 
 
  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湖南电气职院师生赴英雄航天员汤洪波家中观看“神舟十七号”返航着陆

  • 拼多多跨界微短剧,能演好这出戏吗?

  • 湖南水电职院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新突破

  • 国产数据库实践:亚信安慧AntDB在DTC 2024展示创新实力

  • 583硬派家族+SUPER9跑车,方程豹产品矩阵献礼比亚迪30周年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