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清退潮,钱变成了纸,纸又该换成什么?

admin2024年05月07日 13:39:57
阅读:
标签: P2P 维权 出借人 债权
分享:

少部分债权真实的平台回款可能稍微高些,但大部分平台由于可追偿的债权比较少,所以回款比例很低,甚至有的近乎于零,这与维权的诉求肯定是事与愿违的。


 
  2015年P2P行业最火爆的时候,谁也没曾想到,5年后这个行业面临的是强制退出,全军覆没的结局,笔者亲身经历, P2P已经从风光无限互联网+金融模式,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落水狗”;平台老板从意气风发到寸步难行;平台员工从高收入金领到被迫退赔的失业人员,甚至业务金额大的业务员还面临刑事风险和牢狱之灾;那么作为P2P最为核心的另一部分参与者——出借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钱变纸的无奈——维权上访的艰辛旅程
 
  我们先来看看维权上访这条路,很多暴雷平台出借人第一反应就是维权、上访、报警……这也是P2P出现问题后最常见的选择,经历过2018年雷潮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条路走到最后其实是最艰辛也是最无奈的:
 
  一、维权的成本。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平台,出借人到平台维权、到公安机关报案、到政府部门沟通申诉、到信访部门集中信访等等,这一些列措施无一例外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于原本暴雷后的出借人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有的出借人病急乱投医,被部分骗子打着代理维权的名义进行二次伤害,出借人不但债权没有实现,钱没要回来,还落得个更悲催的血本无归。
 
  二、维权的结果。很多出借人有一个误区,就是我去闹,你就能给我钱了。笔者作为曾经的P2P从业人员也曾是P2P的出借人,很多平台暴雷的时候,绝大多数老板都是弹尽粮绝,现金流枯竭,所拥有的无非就是债权、股权和一些难以变现的资产。维权也好、上访也罢无非是给平台压力,给社会压力,促成立案、平台负责人被采取强制措施,等待3-5年甚至更长的司法处理流程,而最终法院判决后能够分到出借人手中的资金,通常不会高于25%,当然这个比例只是平均数字,有高有低,少部分债权真实的平台回款可能稍微高些,但大部分平台由于可追偿的债权比较少,所以回款比例很低,甚至有的近乎于零,这与维权的诉求肯定是事与愿违的。
 
  三、监管的态度。我们国家有严格的信访条例,因为工作关系接触过很多P2P出借人,其中也不乏上访维权的代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维权之路后,一方面对维权的结果不满意,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于维权后生活的影响表示担忧,无论是非法信访、缠访被限制,成为信访黑户,还是因为聚众闹事而被公安机关约谈,都在影响这些“代表”们的生活。另一个角度,自2018年起的雷潮到2020年底平台归零,这是整体行业的问题,也是民间借贷发展到今天无法逾越的鸿沟,“平稳退市,彻底归零”是政策导向和行业共识,不是一次集中维权、一个平台媒体曝光能够改变的。
 
  四、放不下的包袱。对于出借人来说,除了经济上放不下的债,更多的是心理上承受不了的痛,笔者认为,如果以投资人的心态去参与P2P,最终即便平台出问题,也能够理性接受、理性处理,最终顺利放下心理上的包袱;但目前绝大多数老百姓投资理财的教育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出借人当时参与到P2P是把P2P当成了银行、国债,甚至从没考虑过其中的风险,因此在暴雷后才造成了如此之大的心里落差,加之平台不能兑付后,家人的奚落,朋友的冷眼等,成了挥之不去的沉重包袱。这种包袱会随着上访、维权而变得愈演愈烈,上访维权的效果又难以达到期望值,最终影响到个人和家庭的生活。
 
  维权受阻后的思考——债权到底能换成什么、到底什么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呢?全国几千家平台,清退过程中给客户提供的方式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分期兑付、展期兑付、以物抵债、以债抵债、债权转让、以房抵债等等那么面对暴雷平台,手中的债权到底还有多少价值?
 
  分期兑付、展期兑付:现金回款无疑是出借人最容易接受的解决方案,市面上大多数的平台一般出问题后首先拿出来的也是分期或者展期的方案,坦白讲这种方案能够持续执行并且最终完成还款的比例不足10%,方案预期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无论是在债权催收困难、平台支离破碎、平台被立案采取强制措施、没有持续的资金来源等等因素影响下,都没有最终完成清退。因此现金兑付是最好的方式,但作为出借人要对平台资金流和后续资金来源有一定的预估,也要做好随时停兑和降兑的准备,甚至部分平台在兑付几期后再次陷入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兑付的情况。
 
  以物抵债:以物抵债不是P2P首创的债务偿付方式,却在P2P清退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家电、酒水、日用品等产品,抵偿客户债权。玖富、网信、有利等等平台,针对纯线上或小额出借人,这种方式有利于快速下车,彻底结清债权和心理包袱,但坦白讲目前市面上清退的平台,以物抵债产品的性价比普遍不是很高,普遍价值不足标价额度40%,甚至对出借人来讲比较鸡肋,因此出借人在选择的时候应该谨慎选择相对性价比高或者能够进行变现的产品。
 
  以债抵债:P2P产品本质就是借款撮合,出现危机后,不少平台选择将债权剥离,有客户自行催收,或者以部分债权抵偿客户债权。如果出借人具备一定催收能力,或者具备相应司法资源的话,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债权清偿的问题;但另一方面,目前民间借贷催收环境不是很好,国家队非法催收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债权催收效果也不是非常乐观,以消费信贷市场为例(2018年之后按合规要求,信贷产品是P2P行业主流),目前消费信贷逾期债权包,市场价格通常在债权价值的10%左右。因此以债抵债的方式更适合有资源、有人脉的出借人。
 
  债权转让:很多平台出险危机后,一些资管公司会出手介入,以现金收购债权的形式,受让一些债权,然后想办法去进行催收。这给一些出借人提供了一次性下车的机会,根据平台债权质量不同,通常债权转让的价格在1折-3折,随着平台架构崩溃、立案、被采取强制措施等负面因素,债转的价格也会一降再降。以爱钱帮平台为例,起初有资方愿意3折收购债权,但随着平台判决、借款端跑路等事件的推进,目前1折债权已经无人问津。因此建议着急用钱,能够接受损失,并且愿意及时止损的出借人可以选择债转,快速下车。
 
  以房抵债:P2P平台出问题之后,以房抵债是惯用的伎俩之一,不少平台拿着房子这种硬通货的固定资产,让客户采取高额比例现金+小额比例债权的形式进行置换,但实际上,客户债权最终只是起到了一个优惠券的作用,很多以房抵债的出借人最终发现,自己的债权用了,可房子并没有便宜多少,而且换来的房子很多时候还面临位置偏僻、不具投资价值等问题。
 
  不过也有例外,去年年底的时候,p2p行业中有一个以房抵债项目引起了市场关注,注册在北京的一个小平台(天峰普惠)也在搞以房抵债,推出河北省廊坊某公寓债权置换项目,出借人可以用10%现金+90%债权的比例进行置换,且置换价格与周边地块接近,此举开创了P2P清退过程中的先河,是目前知晓的5个亿以上存量平台中,仅有的能够以高比例债权置换房产的退出模式,这种置换方式下,出借人的债权确实相当于抵偿了房款中的绝大部分,据笔者了解该项目首批100多套房产,很快便被预订一空,对于已经完成置换的客户,可以说实现了债权70%以上的价值,在已经立案的平台当中算是偿付率最高的,甚至随着未来地产市场回暖,可以继续增值。但此项目弊端也很明显:能够兑换的房源太过稀少,不能够解决更多客户的问题。针对房产抵债的情况,我们建议如果有与市场价格接近、债权消解比例高,且付现比例低于50%的房产,经过考察后,尽快下手,完成结清。
 
  综上所述,P2P出借人面对暴雷平台的时候,应当谨慎选择最终的解决方法,既然事实情况已经如此,更应当用冷静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和应对,很多出借人难以接受现金变成纸(债权)的事实,那就更应当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抓住每一个能够把纸(债权)变成钱、物、房、甚至资源的机会,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甩掉包袱,重启新的生活。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湖南电气职院师生赴英雄航天员汤洪波家中观看“神舟十七号”返航着陆

  • 拼多多跨界微短剧,能演好这出戏吗?

  • 湖南水电职院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新突破

  • 国产数据库实践:亚信安慧AntDB在DTC 2024展示创新实力

  • 583硬派家族+SUPER9跑车,方程豹产品矩阵献礼比亚迪30周年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