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社区团购的下半场怎么搞

admin2025年04月30日 18:08:19
阅读:
标签: 社区团购 宝妈 团长
分享:

几家依然深耕的企业坐稳了行业头部的宝座,连续获得大笔融资,我们不妨看看这一轮社区团购和上一轮社区团购的这点“事儿”。


  社区团购是个很有趣的生意,在经历过之前的超级风口后,曾经突然杳无声息。而在近期,几家依然深耕的企业坐稳了行业头部的宝座,连续获得大笔融资,我们不妨看看这一轮社区团购和上一轮社区团购的这点“事儿”。
 
  壹
 
  第一波社区团购都在谈些什么?
 
  在我印象当中,整个社区团购业务大约在2019年开始出现爆发的势头,当时国内的下沉市场开始疯狂涌现社区团购类企业,融资更是一笔接着一笔。
 
  那时候,正好有朋友提到社区团购的风口,作为初步了解,我就先看了看这些社区团购企业接受的各类采访,本想找找感觉,却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一句话总结一下:当时大家都在疯狂放卫星。
 
  各类报道中,数据一定是各家社区团购企业必说的。你会发现,在同一个月的几篇报道中,如果将一家企业提供的数据写在一张纸上,做一些基础的加减乘除,会出现很多数据本身不自洽的问题。
 
  一方面,绝大多数社区团购企业都会跟你说自己有多少团长、覆盖多少城市、多少小区、多少用户家庭,还有GMV、客单价、复购率等数据--数据多得让人发毛,就好像国内企业的数据管理水平一下就突飞猛进了一个时代一样。
 
  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就有趣了,我举几个例子。
 
  某企业在第一篇文章里表示,自己有上万个宝妈团长,绝大多数每个月都能收入几千元;在当月的第二篇、第三篇和下个月的第四篇文章中,他又提到客单价、复购频次、给宝妈的提成比例等数据。
 
  很显然,粗略看,宝妈的月收入=客单价*频次*客户数*提成比例,这时你就会发现打死也算不出几千元这个数字--原因很简单,其实只有极少数宝妈能卖的这么好(比如她们原来可能就干过微商,比较有经验),大部分其实是偏玩票性质的,一个月可能也就是十几单甚至几单而已。
 
  类似的企业很多,比如第一篇文章跟你说客单价、GMV,第二篇文章跟你说覆盖城市数量、小区数量、家庭数量,计算一下,你发现算出来的客单价和其高管说的客单价差了数量级……--我只能将这个归结为,大部分社区团购企业说的是自己旗下最好的小区……
 
  更牛逼的是某企业的稿件中,甚至还畅想了在中国30万个城市搞社区团购的可能--30万个?当时我还查了一下,发现整个中国只有不到700个城市(Wikipedia),假设全世界200个国家都有700个城市(真是个懒惰的假设哦),也只不过是14万个城市,看起来这个业务可能已经开到火星上了。
 
  很可惜,当时没有去和这些企业聊一聊,只是在公开报道中“初步了解”了一下数据。
 
  贰
 
  第一波社区团购为什么会火?为什么会死?
 
  社区团购第一波的火热,在我眼中更像是完美的故事:
 
  (1)下沉城市——“没投到拼多多,现在给你新的机会哦!”
 
  (2)熟人关系——“在一线城市的各位投资人,你能想象三线城市人的生活吗?”
 
  (3)有空闲时间的宝妈——“无需五险一金和保底工资,认识社区更多人口的宝妈,就是KOL哦!她们背后还有母婴市场的想象空间!”
 
  (4)纯佣的CPS带货模式-——“多劳多得,自驱动哦!”
 
  (5)无需最后一公里——“宝妈亲自送货,无需花钱的快递送到门口哦!”
 
  (6)生鲜切入——“又是个万亿市场啊,而且超级高频、刚需、海量啊!”
 
  (7)反向供应链——“客户先出需求、先付钱,第二天自己提货,这是C2M啊!”
 
  然而,这些因素更像是完美的童话故事,每个点都可能隐忧重重,并最终导致大部分社区团购过不下去了:
 
  一方面,第一波社区团购很多都是宝妈切入的,她们完全就是依靠强关系的变现,这种变现1-2次没问题,时间长了并不容易,所以很多宝妈做着做着,看见赚不到那么多的钱,自己还得担心配送的事、水果蔬菜有损耗的事,必然会心生厌倦。
 
  另一方面,此时比较会玩的团长们(她们不少有微商背景)反过来割了一波企业的韭菜,就是同时注册成为多个社区团购公司的团长,谁的提成高就多卖谁的货,为了留下团长,一些社区团购企业甚至给了很高的抽佣,然而生鲜这个品类毛利到底有多少,大家都很清楚,这种高抽佣直接加速了部分社区团购的倒下。
 
  和生鲜相关的还在于供应链,生鲜供应链的难度、成本有多大呢,亿级的成本可能先得丢进去看看水花,可是又有几个社区团购公司能融到亿级的资本拿过来烧呢?
 
  当然,还有一类自称农场直连的,问题在于,如果和农户签个合同、找几台卡车配送就能解决问题的话,那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应该还处在婴儿时代呢吧?
 
  叁
 
  第二波社区团购需要注意的点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完全可以形容第一波社区团购。
 
  2020年,疫情忽然而至,各类生鲜电商企业反而进入了快车道,连续拿到多轮大额融资,近一个月来,十荟团、兴盛优选、同程生活等头部玩家也先后斩获大额融资。我也从我的角度说一说社区团购下一波发展可能需要注意的点。
 
  1. 利润型业务是什么?
 
  生鲜蔬菜以高频、刚需、海量的特征切入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然而这个品类的毛利一般很难做高,只能做引流,必须有更高毛利的商品来提升整体业绩。
 
  日用品是值得考虑的,尤其是偏向自有品牌的日用品,国内完善的供应链在生产制造日用品方面问题不大,打好高性价比,其实还是可以攫取不错的毛利的。只不过这对于社区团购企业的供应链、产品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能不能真正落地,就是另一件事了。
 
  另一方面是更多的合作,因为当消费者被线上化以后,理论上是可以提供基于LBS的相关服务的,尤其是周边服务商的上线。只不过,这意味着社区团购企业成为一个平台型企业--虽然这本身应该是社区团购企业最终的发展目标——但是做平台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2. 如何扩大C端规模?
 
  在C端,主要是团长和用户两部分需要处理。在用户端做付费会员体系、订阅体系是个非常好的利润型业务,尤其是围绕用户家庭生活的会员体系,因为付款的是客户,可能是妈妈,而真正享受这些产品、服务的,是全体家庭成员,是典型的“1客户+X用户”的逻辑,这就给建立“全家人的XX生活”带来了可能。
 
  相对于用户端的会员体系设计,团长端其实也很需要。
 
  近期我关注了Uber的会员体系,发现除了针对乘车人的会员体系、付费会员体系以外,Uber还有针对车主、司机的会员体系:
 
  当司机达到高等级后,甚至可以得到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免费线上课程,这个课程是正经的学位课程,每学年超过15,000美元的学费,未来是可以拿到大学文凭的。
 
  更为可怕的是,获得这个福利需要的“积分”大约只需要一位车主每周工作30小时左右,而且这个课程可以送给车主的亲戚。
 
  所以如何用“会员体系”留存团长、激励团长,也是非常值得社区团购企业思考的--只靠抽佣,什么时候是个头?
 
  3. 合作
 
  其实当社区团购企业做大后,会发现真正的团长并非早期的宝妈——她们的活跃度、贡献率是在下滑的——而是社区门店,所谓赋能社区小店主的逻辑,而且履约商品可以直接送到小店,用户下班后去小店自提——即使刮风下雨也不怕,而且还给小店带来一波引流。
 
  在小店之外,我在思考,是否可以和物业合作,因为物业本身也有接触业主的需求,不能仅仅坐在办公室每年收租,帮助物业和小区业主展开交流、合作,可能也是一个方向。
 
作者/王子威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