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月前,如果有人说ofo拖欠供应商货款、账上现金只能维持一个月,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说不定对方还会找你掰扯掰扯,但有些事情终究是瞒不住的。最新的工商信息将ofo面临的困局暴露
相关信息显示,ofo创始人戴威通过动产抵押的方式,先后两次以共享单车资产为质押物,获取阿里巴巴共计17.66亿元借款。
第一笔质押发生在今年2月5日,ofo将北上广深等地的400多万辆自行车作为资产抵押给了上海云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获得5亿元,债务履约期限为2017年12月8日至2018年6月7日,为期半年。
第二笔质押发生在今年2月12日,ofo再次将共享单车(浮动数量)抵押给了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获得12.66亿元,债务履约日期为2018年2月9日至2020年2月10日,为期2年。
如果拿第一笔钱对应的车辆数来折算,ofo为了获得这17.66亿元,抵押的自行车数量在1000万辆左右,这基本上与ofo在市场上投放单车的总数量相差不多;而以此前媒体报道的ofo每月4亿元左右的运营成本来算,加上前期的供应商欠款,新到的这笔续命钱最多也不过能支撑ofo再持续运营三个月而已。
只不过,随着共享单车使用状况的回暖,以及ofo的骑行价格恢复原价,ofo或许能维持更长的运营时间。但随着第一笔质押6月7日到期,留给ofo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动产质押是什么,ofo为啥选择这种方式?
不得不说,ofo为我们上了一课,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动产质押”。名词解释来了~所谓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中国《担保法》的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也就是说,目前我们看到的小黄车基本已经不属于ofo,而是阿里巴巴。除非未来ofo能如期将17.66亿元还给阿里巴巴,否则阿里巴巴就有权把小黄车卖了以获得赔偿,这可比投资的风险小多了。
其实对于ofo来说,除了动产质押之外,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股权质押,只不过动产质押更易于操作。据说,在两个月前传出阿里巴巴投资ofo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但大股东之一的滴滴并不愿意阿里入局,所以阿里巴巴只有靠动产质押的方式曲线进入ofo。
关于股权质押,早在2016年6月,锤子科技CEO罗永浩就将手中所持的205.38176万股锤子科技股权质押给了阿里巴巴,换得了来自阿里巴巴的10亿元现金,这也帮助罗永浩成功度过了难关;最终,罗永浩在2016年10月赎回了质押给阿里的股权。
不管是股权质押还是动产质押,阿里巴巴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雪中送炭的角色,ofo也因此得以短暂续命。
得到喘息之机 ofo该怎么办?
前面已经算过,目前ofo所获得的融资最多只能维持3、4个月的运营,在这段时间里,ofo必须寻找到新一轮的融资;抑或通过自身的运营达到收支相对平衡的状态。
目前来看,第一种更为靠谱些,毕竟对于共享单车这样一个高运营成本的行业,即便目前ofo恢复原价运营,想迅速达到收支平衡也并非易事,要不然共享单车这样一个生意也不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不过,ofo想找到新一轮融资也并非易事。目前大股东之一的滴滴不松手,ofo想获得自由身很难,要不然这次ofo也不会用动产质押的方式获得资金,稍微放低点姿态,滴滴说不定新一轮的融资就到位了。
但ofo去年年底与滴滴的关系已经剑拔弩张,如果这个时候放下身段就和彻底服软没啥区别了。因此,ofo选择了死扛到底,即便拿不到阿里的融资,通过动产质押的方式也要拿到这笔救命钱:被滴滴在旁边看哈哈笑的滋味太难受!
现在的戴威哪还有什么坚持,只不过就是死扛而已。但是,再扛几个月之后该怎么办呢?
阿里终入局 ofo能在阿里和滴滴之间找到平衡点吗?
此前,笔者曾撰文分析,对于ofo和摩拜的投资方来说,推动两家公司合并是将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方案之一。只不过,这符合资本的意愿,但并不符合ofo戴威、滴滴程维等人的意愿,再加上还有一个后来的搅局者哈罗单车,共享单车市场比起携程去哪儿、美团点评、滴滴快的、58赶集等合并案发生时的市场情况要复杂得多。
今天阿里巴巴通过曲线入局已经一只脚踏进了ofo的门槛,至于另外一只脚能不能迈进来,既然短期内不好办,那就慢慢来嘛。比如,ofo再次遭遇资金链紧张,大不了阿里巴巴大手一挥:“车我也不要了,再追加一笔钱,折算多少多少股份吧!”
这对于戴威自然是最好的结局,毕竟通过引阿里巴巴入局可以平衡滴滴的势力,从而在阿里和滴滴之间周旋,并确保ofo独立运营的地位。说实话,不管是滴滴还是阿里,都不是什么“白衣骑士”,而是各怀虎狼之心。要在这两大势力中间取一个平衡,戴威并不好办。
滴滴是想让ofo成为自己业务的一个补充,甚至想借此合并摩拜,彻底吞下共享单车领域;阿里巴巴拿下ofo则是为了借此涉足共享单车这一高频应用场景,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要不然也不会在投资ofo不成的情况下巨资投资哈罗单车。
如果阿里入局ofo,然后推动ofo和哈罗单车的合并,最终再打包卖给滴滴,或者增强阿里在滴滴的话语权,这笔买卖也不错。问题是,在这个各怀心思的共享单车领域,阿里、滴滴、ofo、摩拜、哈罗单车……这么多势力纠结在一起,就是马云也无法做到快刀斩乱麻。
阅读 31 投诉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