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通报还提到,肇事者周某今年57岁,居住在事发地周边,曾多次因酗酒滋事被公安机关处理。16日,大众网等媒体报道称,民警连开7枪将周某击伤,疑有2名现场群众受伤。

舆情综述
12月15日晚,多位网民发微博称,上海新闸路疑似发生持刀砍人事件。据网络视频显示,一名男子两手持刀在路边挥舞,有民警持枪对男子进行警告,部分市民在旁围观、逆行靠近、追踪拍摄。相关内容引起网民关注。当日23时25分,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官方微博通报称,15日20时许,静安公安分局接持刀砍人报案后迅速到场处置,肇事男子对民警多次警告置若罔闻,挥舞菜刀冲向群众和民警。为确保周边群众安全,民警果断开枪将其击伤并迅速送医救治(暂无生命危险)。该通报还提到,肇事者周某今年57岁,居住在事发地周边,曾多次因酗酒滋事被公安机关处理。16日,大众网等媒体报道称,民警连开7枪将周某击伤,疑有2名现场群众受伤。
该事件曝光后迅速引发热议,多数舆论肯定民警规范执法、处置果断,媒体和政法官微也援引相关法律说明警察开枪的合法性。如自媒体“牛弹琴”的文章指出,“警察多次警告,没有骂人,抓到后没有暴打,而是迅速送医,执法水平确实不一般”。同时,网络上浮现出警察连开7枪以及误伤路人等追问,认为警察执法能力有待提高。对此,《新京报》刊文驳斥称,要求警察在紧急情况下一枪击准运动中的目标,且避开关键部位,是一种上帝视角。
如何评价围观群众行为也是舆论热议话题之一。多数网民调侃围观群众“心理素质真好”,指责他们影响警方执法,“拿生命当儿戏”。比如“@平安北京”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向公众科普相关知识,强调“流弹威力很大!这样的热闹要少看!”《新民晚报》的文章指出,如果不是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围堵事件现场,警方开枪制服歹徒会方便得多;《新京报》的评论文章也提到,遇危险状况迅速撤离是最理想的“警民合作”。
12月16日,红星新闻援引网络和附近居民消息称,静安分局已组织专班安抚2名受伤路人、周某疑为精神病患者,但上述说法均未得到警方证实。静安分局一名工作人员称,出警人员隶属于静安区江宁路派出所,具体情况以警方通报为准。截至12月19日12时,相关报道、客户端文章近4000篇,微博25000余条,微信文章近800篇,微博话题“#上海一男子持刀砍人警方开枪#”阅读量2.5亿,讨论量1.3万条。
舆情点评
纵观整个事件处置和舆情应对工作,静安警方表现都可圈可点。面对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的持刀肇事嫌疑人,民警在多次警告无效之后,才用枪击伤肇事者并及时将之送医救治,这一整套规范化的执法流程是获得舆论支持的根本,同时体现了上海警方较强的执法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舆情工作中,警方在事发后3小时左右,通过官方微博通报事件基本情况以及肇事者个人信息,不仅抓住了突发事件的黄金响应时间,而且通报内容切中要点,抓住了舆情引导的主动权。“@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权威媒体官微发文支持民警“果断开枪”,营造出良好的宣传效果。
但是,针对两名群众受伤以及嫌疑人疑似精神病患者等网络传言,静安警方目前暂无更多通报,还存在诱发次生舆情的风险。当地警方需在该事件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公布案件办理进展,进一步回应舆论疑问,避免网络杂音扩散冲击前期舆情处置工作效果。此外,正如舆论所言,中国的治安环境好,广大群众不容易听到枪响,进而对相关事件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安全意识淡薄。对此,公安机关可充分利用舆论关注,开展以案普法工作,借此普及公民路遇警察执法时应如何躲避和自保,如不要聚集围观、不要追踪拍摄、不要干扰执法等,引导网民树立配合执法的意识。
作者/车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