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C政策很便民,但有些地方普及ETC的做法很扰民。
跟踪网上舆论发现,近期涉ETC强制安装引发的质疑批评声音不断显现,微博等公开舆论平台多次出现个别地方强制安装的热门热搜,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互动平台也随之关联讨论,间接促成相关话题同步、网上声势叠加等“累加”效应。从民意反馈情况看,公众对“以关闭人工通道强迫安装ETC”“禁止未安装ETC车辆进入”“车主不装ETC不让年检”等强制行政式推广手段抵触情绪明显,网上对峙倾向一致,应当引起这些强制安装政策制定者、审核者、出台者的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绝大多数网民强烈反对这种强制安装ETC“只堵不疏”的工作方式,但对ETC政策推广的意义依然还是报以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
这种网络民意对同一问题形成的强烈反差,特别值得那些身处政策落实方式方法执行者的反思和警醒。
以此次涉ETC负面舆论为例,我们能十分清晰地看到一个因果脉络,如果一项好政策在贯彻推广落实时,是以强迫强制的错误姿态示人,势必会适得其反,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社会印象,甚至让整个民意印象呈现负面。
近年来,从上到下都在讲“互联网思维”,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互联网思维,我看许多人还是没搞清楚,否则不会出台这种ETC推广政策。
互联网思维,说到底就是“双向共识”思维。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要“换位思考”,要避免仅从自身立场出发考虑而忽视了他人的利益和感受,特别是要消除贯彻落实ETC推广方式方法中的排斥思维、粗暴思维。
我发现,这种“以我为主”“我即正义”的排他性工作思维不仅出现在此次强制安装ETC中,像许多地方强制安装客户端、强制募捐、强制投票等情况中都有体现,越来越成为国家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应当引起各级组织部门重视,建议成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的重要考察标准。
在互联网已经充分融入公众生活工作的当下,转变强制行政思维为导向激励思维是所有领导干部迫切需要掌握的一门必修课,要真正明白“推广ETC不是强迫所有人都安装ETC”“推广ETC的方式不是只有行政命令一种”,不能以牺牲其他群体权益为代价,而去追求一个冷冰冰的考核指标,这是逆民意之举,长期以往、必成大患。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说得很清楚,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作出更大努力。
社会民意作为评价国家治理效果的重要标准,理应得到重视。如果一项公认的便民举措得到的却是一片负面质疑和猛烈抨击,这里面的原因是要反省反省了。
作者/墩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