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考察了医患矛盾的危机情境,提出一个小建议

admin2025年05月01日 14:43:13
阅读:
标签: 舆情 医患
分享:

我们知道,在具体的危机情境之中,一旦沟通失灵,潜在风险变成现实危机,万一情绪失控,就成为暴力事件的导火索。


  新媒体时代,提升舆情素养和媒介素养,学习公共关系和危机管理技能,是人生和职场所必需。“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公众号由资深媒体人和舆情专家运营,将为你带来实用性的应对知识和管理技巧。
 
  我们在长期的舆情研究中,观察到了一个显著的情绪现象,那就是“接触性愤怒”:本来无实质性利益冲突的双方,因为经常接触,再加上沟通失灵,情绪失控,就会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最常见就是亲情之间的矛盾,因为每日亲密接触,窒息隐私空间,因为小问题的争执就势成水火,常常导致不可调和的矛盾。
 
  医患关系,本就是相互之间不可分离。医患矛盾的根源常常并不在双方,个体在中间不过成为情绪和愤怒的牺牲品。而愤怒的导火索,常在于医患之间的过分的不合理的密切接触,正如上文所言,是一种“接触性愤怒”。
 
  医患双方日常之间的接触内容异常复杂,已经大大超越了医患交流的应有内容,构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危机情境。我们知道,在具体的危机情境之中,一旦沟通失灵,潜在风险变成现实危机,万一情绪失控,就成为暴力事件的导火索。
 
  我们可以想到的日常交流,诸如:
 
  病情如何,需要医生答复;
 
  床位够不够,需要医生答复;
 
  能不能用医保,需要医生答复;
 
  这个药怎么这么贵的?需要医生答复;
 
  医院怎么有这么个规定?需要医生答复;
 
  你们医院干什么吃的?也需要医生答复……
 
  从最基本的病情咨询,到住院、费用,一直到病人由于焦虑和沟通不畅导致的怒火,都是和医生在交流中间慢慢萌发并爆发的。但是除了病情的咨询,别的内容都是医生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本不应该由医生来承担,更重要的是,这也并非医生擅长,很容易导致沟通不畅,造成误解。
 
  我们看到,医生需要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为医院政策解释,需要为医药厂家代言,需要有优秀信访局长的耐心,需要外交家的情绪稳定,需要铁人一般的身体应付车轮战般的人群。
 
  医生=医学家+医院发言人+行业代言人+医药代表+信访局长+职业外交家+铁打的身体……
 
  由于职业的原因,医生每日面对无穷无尽的病人,职业生涯每日面对负面消极的人生阴暗面,会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重要的是,由于专业研究之故,已经生死看淡,生命不过就是一种生理现象,他们是真正的无神论者,谈论疾病生死,也是淡然口吻。但是对于敬畏生死、认为人命关天的普通人来说,这种处之泰然常可能被误认为漠然和冷淡。加上每日应对无数病人,身体倦怠,表情麻木,心理也已达到忍耐极限,已经毫无精力应对每个家属的询问或诘问。这种无力感,遭遇病人和家属的焦虑绝望,常常产生激烈的情绪火花。
 
  和病人及其家属交流,每个场景都是一个具体的危机情境。换了一个病人,又生成一个新的危机情境。每个具体的情境之中,都是危机重重,与之打交道的都是性情各异的人,但无不满怀心事,或者牢骚满腹。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病人及其家属所有的不满、失意和愤怒,都会发泄在亲密接触的医生身上。因为医生都成了近在咫尺的毫无遮挡的宣泄对象。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接触性的愤怒”。可以说,医生的日常,就是和危机打交道的生活。这需要需要高超的交流沟通素质和技巧,并需要稳定的后方支持系统。
 
  但遗憾的是,医生群体在这方面的需求,几乎从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医生成为一个被视而不见的弱势群体。医院本应该作为医生的危机支持系统,但在这方面也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医生作为所有病人及其家属的第一接触对象,密切接触的后果就是风险暴露,引爆危机,再加上情绪沟通常常失灵,就会导致医疗之外的事故。如何将医生从复杂而具体的危机情境中解脱出来,置身于单纯的医疗环境中,也就是营造一种“非接触”的环境,或许是化解医患矛盾的一个途径。
 
  很少人关注到,近年来被广泛推崇的各种发言人制度,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预防危机的“非接触”的制度安排。它通过这样一类人:精通人际沟通技巧、善于安抚对象情绪,并以简明扼要、精准到位的语言传达和传播组织意志,在部门、领导和组织和各相关利益方之间,构成了一个弹性的缓冲空间,从而促进组织和社会的关系和谐,达到预防和化解危机的初衷。
 
  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各种危机和教训爆发促成的成果。在此前的各种危机事件中,常常是领导和组织直接出面,虽然双方都有解决问题的初衷,但是由于沟通技巧欠佳、权力意识过强、群众对于行政程序不理解等复杂原因,常常直接导致很多矛盾激化升级,后果不可收拾。而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则在矛盾对立的双方之间筑起了一道防火墙和缓冲带,通过第三方的中介角色,实现了更为理性高效的沟通。
 
  发言人制度这种“非接触”的做法,可以给我们化解医患矛盾、保护医生安全带来新的启示。这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软硬件制度的建立,让医生只做能力和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而对别的复杂事务进行区隔。
 
  在日本的医院里,病人家属很少有机会能够直接和医生见面,这样大大降低了医患矛盾产生的可能性。病人进入医院(他们很多地方叫做“病院”,营造了病人为主的服务氛围),一切事务就交由护士进行。我们能否模仿这种做法,最大可能地实现让医生和病人一对一的服务,而不是传统的医生对病人和家属的一对多的局面?一对一的局面尚可以控制,一对多,则难以控制、难以预料的突发因素太多。比如,严格控制诊室的出入,病人家属只能在特定区域等待。家属所有的咨询、投诉,只能通过医院特定的部门和机构进行,而后者的工作人员必须定期进行沟通技能和素质的提升培训。
 
  在更容易矛盾激化的急症室,可以通过更为具体的管理手段和硬件设施,实现医生和病人家属的非接触。在医院建立医生神圣不可侵犯的氛围,树立医生的权威感和公信感,可以单独设立急诊安保部门,进行相应的人员劝阻。在医生和病人的空间位置的桌椅设计上,也需要确保医生处于绝对安全、不受干扰的位置。
 
  不过我们深知,依据舆情的观察结果提出了这个“非接触”建议,可能依然是非常肤浅的。这将大大增加医院的成本,让本已捉襟见肘的费用状况更为窘迫;某种硬件的隔离设施可能就此切断了顺利沟通的渠道;病人的医疗费用有可能进一步攀升,等等。
 
  但这种“非接触”的做法,我们认为还是有相当的价值的。它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现实,在提升医生的权威性、安全感方面,也行之有效。只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加注重服务水平、软硬件搭配得当,就能够最大程度降低社会的不信任感,促进医院良好医疗秩序的形成,对于降低“接触性愤怒”、增加医生的安全感,都是较好的做法。从更为长远的措施看,化解医患矛盾,推动矛盾和解,依然有赖于良性医疗制度的建立,公民素质的普遍提升,但在眼下,“非接触”的设想,或是可供参考的建议。
 
 
作者/燕志华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