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动物权利,只能是人的权利的派生物。也就是说,动物的主人必须为自己的动物负责任,更不能以保护动物为名享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权利(比如强迫别人不吃狗肉)。
6月10日,据澎湃新闻报道,浙财大教授在校救助流浪猫狗受阻欲辞职,校方提55万违约金。
这本是一起劳动合同违约争议,但事件的由头--在校救助流浪猫狗--还是极具舆论敏感性和争议性,也确实引发了一定范围的舆论关注。@澎湃新闻发布话题#浙财大教授在校救助流浪猫狗受阻欲辞职#后,三个小时的阅读数超过2500万,讨论数超过1000条。而今年3月底,深圳市人大通过禁食猫狗立法,也一度引发舆论热切关注,网上对猫狗好感度迥然不同的两个群体,持极端观点的不在少数,舆论对峙态势也十分鲜明。
实际上,这种情况折射了环保舆情的新特点和新趋向。近年来,随着国家环境治理力度的持续加大,以往环境领域热议的舆论痛点逐渐被消除或弱化。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深入人心,网上的生态主义思潮也十分活跃。动物保护主义就是其中比较流行的思潮之一,浙财大教授在校救助流浪猫狗一事就是一个典型。
和以往环保舆情事件相比,类似事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频发于日常生活之中,社区、校园等更是常见场所。二是事件争议主要不是围绕现实利益展开,而是围绕价值主张展开。三是法律界定模糊或存在空白,社会共识度低。深圳立法禁食猫狗被认为具有“破冰意义”,在法律层面可以说进了一步。但从舆论反应看,不同群体的对峙态势表明,“破冰意义”的效果还有待于长时段观察。
舆论争执是价值观念的伸张和辩难,但要解决问题,就必须直视现实的制约因素。以浙财大教授在校救助流浪猫狗事件为例,从澎湃新闻报道来看,就涉及救助场地、社会政策配套、纠纷解决办法等需要考量的因素。学校是否应该提供救助场地?提供依据是什么?一旦发生动物咬人事件,谁来承担责任?救助方所说的安全方案能否落实,效果如何保证?对于这些问题,站位不同,看法就不同。但归结到一点就是,成本问题如何落实。当前,舆论过于纠结价值观念的分歧,而对成本问题关注不够,折射了类似话题面临的现实困境。
该话题的另一困境则是,不同人群对猫狗态度的分歧可能不是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表现形式就是“人权”与“猫权狗权”的对立。人的权利尚未充分伸张(比如,两会期间总理提到6亿人月收入仅千元),部分极端动物保护主义群体对动物的过分关爱,已经危及“以人为本”这一主流价值观。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并不意味着赋予动物和人一样的尊严和权利。所谓的动物权利,只能是人的权利的派生物。也就是说,动物的主人必须为自己的动物负责任,更不能以保护动物为名享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权利(比如强迫别人不吃狗肉)。
在生态价值和生态文明越来越受推崇的当下,环境治理不应忽视生态环境领域社会思潮的影响。在网络舆论层面积极倡导环境权益与环境责任相统一的观念,引导各方在此基础上各抒己见、相互倾听、增进共识,将有助于推动环境治理走向深入。
作者/庚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