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很多公共舆论事件,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因此具备了形成舆论的基础条件。舆论治理也是我一直关注的一个领域,在此发表几点看法。
从新闻到舆论的过程,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1)戏剧效果。即故事本身需要足够“狗血”、煽情、动听、富有戏剧性,这种故事迎合了大众的心理需要,最容易被大众传播。所谓“阳春白雪的主旋律的故事不好听,鸡鸣狗盗、作奸犯科的街边新闻却很吸引人”正是如此。这不是因为群众不善良,或是道德素质水平低下,而是因为人们有寻求刺激、探索趣味的天然需求。这启示我们在编辑故事的时候,需要适当照顾群众的心理。
(2)转折效应。舆论的传播过程,像是海浪一样一波一波,若事件本身直白简单,那很快就会被公众遗忘,若事件反反复复、一波三折、不断发酵,不断刺激观众的感官,达到放大效应。就像“老干妈和腾讯”事件,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好不有趣!
(3)信息留白。人们之所以会去讨论,根源在于事件“有趣”而人们猜不透,猜不透的原因是普通人掌握不了完全的信息。因此,好事者会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任凭自己的想象添油加醋、捏造事实。譬如最近这段时间,以“苟晶遭遇了多么不可思议的恶”为标题的网文,可谓爆火,俨然如一部充满阴谋和算计的小说。
(4)利益相关。驱动人们自发地献出时间的因素有很多,利益是最关键的因素。一方面,普通的大众主要是受道德驱使,也有对自身潜在利益进行维护的动机,两者共同作用下,他们愿意关注此事,成为“吃瓜群众”。另一方面,许多网文作家、营销号运营者为了借机上位,傍话题增加粉丝关注度,也会主动炒作热点话题,他们主要是受经济利益驱使,容易不尊重事实。
面对来势汹汹的舆论事件,如何“止暴制乱”、以正视听呢?
手法其实很简单,主要有三方面:
(1)直接来看,最快的方式是官方辟谣,发布权威处理结果、准确信息。类似这次老干妈事件中广西警方快速发布的警务信息,以及山东这次发布的调查结果。
这种直接手段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一是官方要保持快速、严肃的权威,二是发布的信息要公正、准确、基于事实,处理结果依法依规,能够关照大众情感和法制要求,防止舆论二次反弹。
(2)间接来看,需要建立常态化的舆论管控和信息处理响应机制。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必须将公共服务延伸到网络空间,保证互联网和公共舆论风清气正,维护普通大众的利益,防止舆论引发极端社会对立,减少社会舆论对公众不必要的精力消耗。通过大数据分析,快速响应,将舆情反映的情况尽早对接至相关部门,从而为“正视听”留足时间,将舆论事件“消弭”在萌芽状态。
(3)长远来看,需要培养民众理性平和的精神面貌。所谓“谣言止于智者”,公众之所以闹闹哄哄,喜爱“吃瓜”,其根源还是在于大众具有一定的劣根性。有不少群众是不尊事实,喜爱传播小道消息的。对于这些群众,还是需要依靠教育和引导,甚至是必要的法律规制手段,才能逐步改善舆论的整体环境。
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够构建一个风清气正、天朗气清、正义凛然的社会舆论环境的。普通大众的利益能够不依靠激烈的舆情就能得到保证,违法犯罪的小人能够被公正的制度限制在牢笼之中。这还需要我们相当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