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云探案”的信息环境中警方如何扭转舆论

admin2025年05月01日 08:24:53
阅读:
标签: 舆论 警方 舆情 通报
分享:

事件进展不断反转,致使舆论猜疑不断,微博话题“ 杭州失踪案后续 ”阅读量短短半天内突破20亿,网民呼吁官方对“通报”问题进行澄清,尽快公布案件进展。



 
  编者按:7月16日,一起杭州女子失踪案在网络走热,案件的离奇情节引发广大网民猜测。7月23日上午,有媒体曝出失踪女子尸体在化粪池中被找到,其丈夫存在重大嫌疑已被警方带走。与此同时,一份内容相近的“警方通报”在网络上流传,杭州警方随后回应称未发布相关通报,舆论场疑云密布,亟待官方解释。当日晚间,杭州警方发布通报,明确失踪女子已遇害,其丈夫被采取强制措施。7月25日,警方召开新闻通气会,对案件情况等舆论关切问题作出回应,获得舆论大力认可。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通过梳理此次舆情事件,总结涉事政法机关舆情处置的经验教训,以供参考。
 
  一、舆情事件
(舆情趋势图)
 
  01
 
  离奇失踪事件曝光引发关注
 
  7月16日,据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小强热线》报道,杭州市三堡北苑小区居民许某某于7月15日联系该台记者寻妻,称其妻来某某于7月5日失踪,许某某及其家属于7月6日傍晚至杭州江干区公安分局四季青派出所报案,经过十多天调查,小区内监控未发现踪迹,家属对小区景观河进行抽水调查,亦未发现来某某踪迹。相关情节一经曝光,迅速引发网民热议,新浪微博话题“#杭州女子午夜消失 监控全无踪迹#”阅读量达1.3亿。多数网民惊呼案件离奇并关注警方调查进展,有网民猜测许某某嫌疑很大,也有网民建议查找电梯井等地方。7月19日,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四季青派出所工作人员表示,该案已移交江干区公安分局,并成立专案组。之后不少自媒体、网红博主探访涉案小区,甚至进行直播拍摄,推动此事成为全网热议事件。
 
  02
 
  “假通报”流出扰乱舆论场
  7月23日8时许,津云新闻报道称,其从接近杭州警方人士处获悉,来某某尸体在小区化粪池找到。来某某失踪18天后,案件的新进展迅速点燃舆论场,民警聚集化粪池现场调查取证的照片开始在网上传播,网民围绕嫌疑人身份和作案动机展开热议。同日10时许,江干区公安分局政治处相关负责人通过澎湃新闻回应称,此消息系谣言,具体案情以通报为准。与此同时,网络上流传出一张落款为“江干区公安分局”的“警方通报”,该图片显示,来某某丈夫有重大作案嫌疑,已被控制。“杭州公安”网易号、“@央视新闻”等纷纷附图转载,称“杭州警方通报女子失踪案取得进展”。当日10时30分左右,澎湃新闻再次发文称,江干区公安分局工作人员表示警方未发布此通报,对通报内容真假表示“不清楚”。随后,“@央视新闻”等删除“假通报”信息。事件进展不断反转,致使舆论猜疑不断,微博话题“#杭州失踪案后续#”阅读量短短半天内突破20亿,网民呼吁官方对“通报”问题进行澄清,尽快公布案件进展。
 
  03
 
  官方首次通报未能平息猜测
 
  7月23日21时许,“@杭州公安”微博发布警方通报,明确失踪女子已遇害,其丈夫许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现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将于近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微博话题“#杭州警方通报女子失踪案#”阅读量当天达到11.5亿。“丈夫有重大作案嫌疑”这一说法与此前网民猜测一致,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及知乎、豆瓣等讨论小组迅速掀起“全民云破案”的狂潮,网民开始推理作案过程,猜测其作案动机,并深挖其丈夫身份,“许某某为侦查兵退役”“许某某在小区物业工作”等说法被热传,微博形成热搜话题“#起底杭州失联女子丈夫#”,阅读量达2.8亿。
 
  04
 
  新闻通气会召开扭转舆论
 
  7月25日10时,杭州市公安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开场点明此案系一起有预谋的故意杀人案件,警方已第一时间对小区电梯井、窨井、蓄水箱等可疑地方进行搜查,通过对全小区监控闭环分析,最终将调查重点锁定在小区化粪池内,警方对38车抽取物冲洗取证发现了人体组织,经过DNA比对发现该组织与来某某相符合。7月23日1时,专案组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许某某刑事传唤。当日10时许,许某某初步交代因家庭矛盾对来某某不满,趁其熟睡时将其杀害,分尸后分散抛弃。目前,许某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同时,通气会也对网络热议内容进行回应,如网传“许某某为侦察兵退役”“许某某在小区物业工作”“利用隔壁空置房分尸”等信息均与事实不符。通气会结束后,杭州警方接连发布侦办过程画面,包括视频分析工作、许某某被逮捕画面等内容,引起网络围观。微博话题“#杭州女子失踪案是有预谋的故意杀人案#”“#杭州失踪女子丈夫交代杀人分尸事实#”“#杭州警方侦办过程画面曝光#”等阅读量累计超35亿。
 
  05
 
  嫌疑人被曝或再涉命案再引热议
 
  7月27日,《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称,许某某前妻闺蜜刘某某的女儿楼某洁于2002年在浙江诸暨家中被杀后未找到凶手,来某某案侦破后,刘某某怀疑女儿的死亡与许某某有关,目前警方表示将重新调查此案。多数网民猜测许某某可能牵涉此案,有网民追问为何过去18年仍无法破案,质疑诸暨警方办案能力。当日,诸暨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作出回应,称警方对所有命案积案始终未放弃过侦查,不存在重新调查的说法。
 
  此外,舆论场中有少数网民持续追问许某某的作案动机、作案手段,《华商报》梳理了其中讨论较高的疑点,“如何在家分尸又不被邻居察觉”“转运尸体、清理现场仅一人所为”“如何避开密集监控”等。另有不理性的网民质疑警方凌晨审讯是“刑讯逼供”,“@法医秦明”“@江宁婆婆”等大V博主针对此类声音进行驳斥,强调警方侦破手段、凶手作案手法等内容不宜见诸报端,且容易引发教唆作案、伤害死者家属等诸多不良社会影响。
 
  二、舆论观察
 
  该事件曝光初期,舆论讨论较为单一,多围绕案情展开。随着媒体挖掘真相,大量信息曝光使得舆论场疑云丛生,公众开始质疑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专业性。警方发布官方通报、召开新闻通气会后,舆论讨论逐渐多元化,其中肯定警方工作占据主流。此外,有关女性、婚姻等话题出现在舆论场,一些恶意“玩梗”现象也引发舆论谴责。
 
  1. 肯定警方侦办工作
 
  杭州警方召开新闻通气会后,舆论普遍为警方工作点赞。微信公众号“新京报”称赞道,“杭州警方为破案付出了大量心血与精力,智慧警务系统为案件侦破起了关键作用,这种高度负责的侦破精神,加上高科技的辅助,犯罪嫌疑人插翅难飞。警方澄清谣言,既回应了舆论关切,也是对公共舆论场注意力的一种校准”。微信公众号“红星新闻”表示,杭州警方告破女子来某某失踪案,是一次“教科书版”的现代刑侦手段大集合。
 
  2. 谴责娱乐化现象
 
  针对各路网红为了“蹭热度”蜂拥而至案发小区进行直播的行为,部分媒体做出点评,如《新京报》发文称,“真正的‘红’,靠的是生产优质内容的专业能力,而不是哪里有热度,就像苍蝇一样蜂拥而至,争相‘逐食’”。警方披露案件相关细节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很快出现了低俗、恶意、无底线的“玩梗”现象,部分网民留言戏谑“两吨水警告”“绞肉机威胁”以及“感谢老公不杀之恩”等。法制网、《北京晚报》等媒体发文批评称,以段子来调侃悲剧罔顾道德底线;微信公众号“北京政法”认为,把令人发指的作案手段,变成朋友圈里用于交流的词汇表情,既是对公序良俗的挑衅,也是对法律规则的漠视。
 
  3. 质疑媒体专业性
 
  警方通报前,各大媒体争相挖掘报道事件内情,抢发新闻引起舆论混乱,导致媒体的专业性受到一定质疑。例如,《中国青年报》评论称:“媒体从业者还需反求诸己,努力让有根据的事实成为新闻的绝对主角。”微信公众号“考新闻”指出,“新闻媒体一味拼速度、抢热点,反转的不会仅仅是舆论,更是自己作为新闻媒体的专业精神与公信力”。此外,澎湃新闻首席评论员沈彬认为,针对此类案件的报道,主流媒体需要拿出更大的定力,守住真实性、合法性以及社会公益性的底线,既要及时满足公众的合理知情权,也要严格满足司法程序正义、遵守新闻伦理。刑侦专家甚至告诫,由于这起案件过于惊悚,犯罪细节都不宜公开。
 
  4. 出现性别、婚姻等延伸话题
 
  此次杀妻案曝光,引发舆论对婚姻问题的探讨,其中“It’s always the husband(妻子失踪案的凶手总是丈夫)”“全球6成女性死于家人或伴侣之手”“女性处于性别弱势”等声音在舆论场传播,不少女性网民跟帖称“日常恐婚恐育”“不婚不育保平安”。对此,《新周刊》发文呼吁“勿拿杀妻案恐吓女性”,认为案件的发生无疑让本就对女性不友好的婚恋环境雪上加霜;大V博主“@孟婆在修行”则表示杀妻案被推波助澜,恶劣影响持续放大,呼吁女性同胞要理性看待此类案件。
 
  三、舆情解析
 
  该起舆情事件作为一起失踪案进入公众视野,最终演变成数十亿阅读量的社会热点事件,与本身话题性、传播途径等多重因素相关。
 
  1. 案件“离奇”情节极具话题性
 
  此事曝光之初,媒体报道角度多从寻人视角介入,自然引发舆论对失踪女子下落的各种猜测、 讨论,而报道内容从毫无线索到稍有线索显现,过 程中的各种“突破口”为案件增加了许多话题。从媒体报道标题来看,“午夜消失”“监控全无踪 迹”“睡觉时离奇失踪”“人间蒸发”等细节,无一不在渲染悬疑色彩,一个人如何“毫无预兆”地消失令人遐想不断,更加刺激了网民的好奇心,这些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更多网民参与讨论。
 
  2. 传播途径多元、主体丰富促使舆情深度发酵
 
  纵观此次事件,不论传播途径还是传播主体都异常丰富多元,进而不断刺激舆情走热,最终演变成“全民云探案”现象。在舆情发酵过程中,各方媒体实地探访涉案小区,走访失踪女子家里、地下车库、天台以及网民猜测怀疑的窖井、电梯井等地方,深入挖掘事件细节,试图拼凑出事件轮廓, 同时涉案小区的保安、失踪女子的邻居都成为采访对象,源源不断地给网民讨论增加“素材”,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形成明显的传播共振效果。据不完全统计,阅读量超过亿级的微博话题超过10个,总阅读量超过50亿人次。其中,不少话题数次登上微博热搜榜。此外,自媒体也积极加入,一些网络红人利用抖音、快手到案发小区开启直播,还有主播将直播内容剪成短视频上传,播放量短时间内破千万。
 
  3. 谣言和不实信息令舆情反转不断
 
  在警方正式通报之前,由于涉案小区有多辆化粪车进出,一些现场图片、视频很快流入网络, 这些内容被打上“警方调查取得重大进展”的标签,有网民对此进行大胆猜测。加之媒体不断从 “相关人士”“接近警方人士”获得消息,这些信息均指向失踪女子遇害的可能。随后警方“假通报”图片流出,经过“@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转发,多数网民信以为真;而媒体采访警方又进行辟谣,但警方发布的首次通报内容和“假通报”口径相似,前后一波三折令舆论场疑云密布,为舆论留足了讨论空间,推动舆情快速升温。
 
  4. 另案、类案产生“搭车效应”
 
  警方新闻通气会过后,舆论并未就此停止讨论,媒体仍在进一步深挖嫌疑人信息,推测作案细节,如其曾到便利店买创口贴、洗涤精;曾对前妻 家暴,甚至可能牵扯到18年前的一起命案。此外, 短期内类似案件被曝光,如四川安岳一男子趁妻子熟睡将其杀害、南宁一女子与男友同居后失踪7 年,媒体均在标题中突出“熟睡中杀害”“离奇失踪”等相似情节,舆论多进行关联讨论,引发较为明显的舆情“搭车效应”。
 
  四、舆情点评
 
  总体来看,涉事公安机关前期舆情应对工作稍显不足,但后续很快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迅速扭转舆论的负面认知,舆情引导和应对成效明显。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总结了此次舆情工作的三点经验和两点教训,以供参考。
 
  ■ 三点经验
 
  01
 
  调动多种传播渠道 有效传递官方声音
 
  在重大舆情中,官方需尽可能地调动起多种信息发布渠道,构建立体式传播结构,形成以官方主导的舆情引导格局。警方首次通报之后,舆论仍有很多疑问等待解答,杭州警方选择新闻通气会进行通报,公布案件调查结果和回应舆论关切,一方面可以集中有效地将官方声音传达到舆论场,避免个别媒体歪曲解读和“标题党”误导;另一方面,新闻发布会作为极为正式、重要的公开形式,展现了杭州警方对案件的重视程度。同时,相关内容通过多方媒体广泛报道,辅以电视频道、网络平台转播,“@杭州公安”微博还开启直播通道,多种传播渠道多管齐下,切实发挥出舆论引导实效。
 
  02
 
  信息发布有的放矢 切中舆论关切
 
  从舆情应对角度来看,杭州警方的信息发布讲究技巧,不仅事无巨细地回应了所有疑问,还对网络不实信息进行了详尽的澄清说明,用权威可信的调查结论驱散舆论猜测,迅速扭转舆论风向。通报细致描述了警方调查取证工作,如“6000小时视频监控闭环处理”“冲洗38车抽取物”“DNA比对”“智慧警务系统”等内容,突出警方办案讲究证据、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同时,警方妥善处理敏感内容、适度通报,将“尸体处理”等具有负面影响、伤害死者家属的内容做弱化处理。公安机关还针对网传信息进行回应,有效掐断谣言传播势头,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舆论关切,尊重和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
 
  03
 
  公布警方办案视频 后续跟进引导
 
  在发布会结束后,杭州公安机关通过微博、客户端等平台账号,发布办案视频,持续跟进引导。办案视频重现警方侦办过程,凸显警方工作能力,结合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可以迅速传播的优势,有力释放正面信息,得到舆论充分认可。同时“@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官微纷纷利用警方公布的资料制作“杭州警方搜证侦破经过”视频和长图,解读公安机关积极作为,抚平公众疑虑。此外,针对舆论场少数不理智的声音,部分警务类大V博主“@法医秦明”“@江宁婆婆”进行驳斥,以其专业、理性的视角传递法治态度,防止舆论被不良观点带偏,进一步强化了主流信息的效力。
 
  ■ 两点不足
 
  01
 
  响应相对迟缓 未及时阻断不实信息
 
  舆情前期,公安机关舆情应对工作存在迟缓、被动的情况。从事件曝光到警方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用时3天,期间相关话题多次出现在热搜榜中,舆论场疑云密布,该事件迅速发酵成为全网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而在媒体与“假通报”反复拉锯时,官方没有及时发布辟谣信息,仅在媒体追问时被动接受采访回应。可以看到,前期官方声音落后于网络信息,给舆论留下了被动应付的不良观感。而不实信息引发网民大肆猜测,也为警方侦破案件带来较多舆情压力。这提示在舆情处置过程中,政法机关需密切关注事件动态,积极发声回应,主动澄清谣言和不实信息。
 
  02
 
  办案进展及细节被泄露 内部保密遭疑
 
  此次事件中,一些警方办案的细节从非官方渠道提前披露,不少媒体均在来源中强调所谓“接近警方人士”“知情人士”,甚至有人在知乎讨论中晒出微信群内聊天截图。尤其是网传“假通报”内容与后续警方通报具有较大相似性,导致部分舆论质疑警方内部信息被泄露。由此可见,在重大案件侦办过程中,由于参与调查人员较多,媒体和舆论高度关注之下,尤其需要注意信息的管理,对内要加强信息保密,避免信息泄露刺激舆情反复,倒逼处置部门发声;对外需统一应对口径,涉事机关要尽快达成共识,明确对外发声的渠道,切忌由办案人员随意接受媒体采访,以免发声不当或引起过度解读,给后续舆论引导产生反作用。
 
 
 
作者/王灿 王婉娇 王千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