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地铁摆拍作秀给乘客递创口贴,事后却甩锅给“临时工”一事引发舆论热议。
9月18日,西安地铁官方微博发了一条好人好事宣传,大意是说,工作人员发现一位女乘客踮着脚走路,于是主动上前询问,发现女乘客磨破了脚,于是工作人员立刻拿来医药箱为乘客处理伤口,还送上创可贴备用。
遗憾的是,打脸来的很快,文中女主角看到新闻后觉得莫名其妙,很快发了条朋友圈解释:
打脸来的这么快,西安地铁很快被群嘲上热搜。
次日,西安地铁的道歉出来了:西安地铁微博运维人员未征得当事乘客同意就发了微博。
换句话说,发微博这事是“临时工”干的。西安地铁最终把锅甩给了一个无官无职,一名不文的“微博运维人员”。
网友“不墨”说,你们这大张旗鼓,又是叫领导又是拍照的,就是一个微博运维说了算的?真当群众是瞎的?
舆情处置点评
正确的“切割”姿势
绝不能把“临时工”当挡箭牌
舆情处置过程中的“切割”策略,就是典型的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做法。以我多年实践经验来看,这一策略在很多时候都可以用到。当下一些部门遇到舆情危机时,有关领导就会出来回应说“这人是临时工”。“临时工”说辞就是一种“切割术”。在某些领导眼里,“临时工”不是正式工,其所作所为不代表本单位,可以撇清责任。在我看来,这“切割术”十分蹩脚。临时工也是你单位的员工啊,他的所作所为,代表你单位授权行为,并不因为其编制身份而减轻你单位的实际责任。在“塔西佗陷阱”日趋严重、公权力频繁遭遇信任危机的时代,“临时工”说辞只会加剧老百姓变为“老不信”,公权力丧失公信力。所以,明智的领导请不要用“临时工”作为挡箭牌。西安地铁事件中,当事人在朋友圈里写的很明白:当时来作秀拍照、给她递创口贴的就是一个“领导”。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切割”姿势呢?我认为,舆情处置重点要做好“主体切割”“话题切割”。
一是主体切割。舆情针对的主体是商家、是政府、是具体部门、是某个单位还是具体个人?在舆情处置过程中,舆情主体必须明确,谁是主体,谁就应该站在舆情的第一线。如果因为单位个体的不当行为或法律责任引发的热点舆情,涉事单位应该及时的与个体进行切割,明确权利和责任的关系,避免因个人不当行为所负的舆情危机转化成单位的舆情危机。如果下级单位出现舆情呢?上级可以指导下级,专业部门可以指导涉事部门,但绝不能大包大揽,否则很可能出现好心办坏事、舆论不买账的情况,衍生出另一波负面舆情。例如,基层治安事件引发舆论关注,按照属地原则,尽量安排基层派出所负责人出面回应。当然,重大刑事事件则必须由上一级单位出面回应。但无论怎么切割,作为主管单位、上级部门,对单位成员或下级部门不当行为引发的舆情,都应迅速开展调查、及时启动问责、果断作出处理,切断舆情发酵的源头,有效压缩负面影响。
二是话题切割。舆论质疑的焦点话题是被舆论误读、部分错误还是全部错误?是谣言还是确有其事?是没有采取措施、正在采取措施还是已经采取措施?这些问题必须十分清晰地予以回应,及时将问题的状态切割清楚,将已做的工作成效与已发生的错误分离,实现话语权的重新把握。面对舆论质疑,西安地铁不甩锅而诚恳道个歉,这事也就结了。
作者/段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