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集散地,各种意见、观点、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主阵地,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借助互联网服务人民、团结人民,凝聚民心、民智、民力,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是一个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课题。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也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的根本遵循。
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不断造福人民、服务人民,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紧紧依靠人民、积聚民智,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让人民做改革成效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牢牢植根人民、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1
舆论工作面临新变化新挑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3%。新技术日新月异,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等推动下,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网络治理面临新的挑战。
在互联网上,广大人民群众既是信息的受者也是传者,以往“你说我听”,单向、单一的传播方式演变为人人传播、海量传播、分众传播。过去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主场”,正演变为多种主体涌入的“舆论广场”。受国际国内复杂因素影响,在网络空间这个“舆论广场”上,意识形态交锋日趋激烈,社会群体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国际传播和国内传播界限日趋模糊,各种思潮影响着人们的认知、行为和价值观。
从发布主体看,媒体、政务、自媒体“三分天下”格局已形成,同时出现三对突出矛盾
快速传播与传播失真的矛盾。网络传播速度以分秒计,但一些网站、账号为了片面追求“流量”,奉速度为圭臬,造成信息失真、虚假信息泛滥。
观点表达和观点极化的矛盾。网络传播需要观点鲜明,但不能为了“轰动效应”而剑走偏锋。当今社会,各种声音多元多样多变,舆情热点随时形成,一两句话、一张图、一段视频都可能引爆舆情。
传递情感与情绪泛化的矛盾。网络传播中,民众不仅是信息传播和价值判断的共同体,也是情感交互的共同体。但如果过于情绪化,把个别现象看作普遍问题,把具体个案上升到体制层面,最终只会远离真相甚至失去理性。
从内容供给侧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互联网上不缺内容,真正稀缺的是优质内容。有的内容“有意义”但“没意思”,有的内容“很有意思”但“毫无意义”;有的媒体沿用老办法、老腔调,板着面孔、居高临下,人民群众不爱读、不爱听、不爱看。“酒香也怕巷子深”,主流媒体亟需改革话语体系、创新表达方式。
对信息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数据显示,40岁以下的用户构成了我国互联网传播的主流群体,其中16~26岁的用户是核心人群。90后、00后等网络新生代走向网络舆论前台,已成为舆论场中的重要群体。对主流媒体来说,“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建立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体系,才能让主流价值入耳入脑入心。
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互联网已经成为党与人民连接的新纽带、沟通交流的新渠道。但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拒网”,不愿意与网民沟通;有的领导干部“躲网”,不擅长与网民交流;有的领导干部出现“本领恐慌”,害怕走进互联网。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如果不懂互联网、不善于运用互联网,就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学网、懂网、用网,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互联网事业从本质上来说是人民的事业,推动互联网事业发展、构建良好舆论生态,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面对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面对网络舆论工作的新变化,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对党政部门、主流媒体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2020年全国两会,人民日报“智能云剪辑师”上岗。
2
服务群众,进行内容供给侧改革
互联网环境下,人民群众对信息的接收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趋向多样化、个性化。要让群众“坐得下来”“听得进去”,必须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创新工作理念和内容传播方式,不断推出导向正确、形式多样、贴近群众的信息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信息生产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
“以人民为中心”是互联网内容生产的思维原点
要从这个原点出发,思考人民群众在信息、情感和价值上的多维需求,建立相应的互联网内容生产的3个考量维度:信息含量、情感含量和价值含量。具备了信息含量,内容才有生命力;具备了情感含量,内容才有感染力;具备了价值含量,内容才有引导力。
当下,信息传播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变,从“你听我说”的“课堂模式”向平等对话的“集市模式”转变。从内容生产角度看,话语表达要放下姿态、深入群众,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话语风格要清新朴实、贴近民众,而不是说大话、讲空话。
互联网内容生产,核心要义是“真”
传播信息就要真材实料,传递情感就要真情实感,表达观点就要真知灼见;互联网内容生产还要注重一个“新”字。要让内容既“有意义”也“有意思”,让用户觉得好看、好懂、好玩,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传播。
网络上有海量用户,年龄层次不同、关注领域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如果“大水漫灌”,可能会适得其反。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青少年已成为网民主体力量,互联网内容生产必须贴近他们的需求。内容生产既要有“言值”,读来言之有物;也要有“颜值”,让人赏心悦目。话语表达要做到“亲和不迎合”“友好不讨好”“通俗不低俗”,以“年轻态”的内容赢得年轻用户。
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媒体贴合时代脉搏,不断探索与公众连接的新模式,生产制作了“中国一点都不能少”“中国一分钟”“军装照”“民族服装照”等一批爆款产品,策划推出了“时光博物馆”“中国很赞”“中国有我”等一批爆款活动,在业内乃至全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坚持“内容为王”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和平台的作用
媒体融合发展已进入下半场,“融媒体”正迈向“智媒体”,“互联网+”正迈向“智能+”。有人形容,如果说“全媒体”是媒体的物理反应,“融媒体”是化学反应,那么“智媒体”则是媒体的基因进化。着眼于此,2019年9月,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成立,用“智慧”赋能传播。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智能云剪辑师”正式亮相。记者使用5G+AR采访眼镜,可在会场中实时了解人物信息资料,第一视角进行现场直播,只需手势或语音控制即可完成视频录制、拍照、直播等工作。智慧平台iMedia、iMonitor、iNews可第一时间对素材进行处理,用智能剪辑、智能导播等方式,更高效、更准确地制作视频新闻,实现对新闻采编发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在互联网世界,在海量信息与海量用户之间建立精准、高效的连接,算法推荐正在成为改变信息传播的逻辑和规则。如果说传统媒体的目标受众更多的是群体,新媒体的受众则更多是个体,是一个个具体的你、我、他。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算法推荐虽然不能决定内容,但会决定内容分发的路径、速度和效率。当然,算法不是中立的,要确保其在主流价值驾驭之下,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需求。2019年9月,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7.0版本,主流算法推荐系统作为核心亮点之一,通过质量把控、智能分发和传播反馈3个重要步骤,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必须尊重用户使用习惯
要综合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内容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目前,短视频已成为内容领域的风口,社交平台、聚合平台的短视频快速吸引了大量用户的注意力,特别是亿万年轻用户,在信息传播、舆论格局中举足轻重。随着5G技术的落地,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着眼于此,未来的内容生产要向短视频布局、向可视化发力。只有紧盯互联网最新形势,切实从理念、形式、手段等方面升级内容生产,才能更好为人民群众服务。2020年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人民日报发起致敬白衣天使公益云演唱会,利用视频直播、云上连线的形式,致敬在疫情期间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给用户带来沉浸式、跨时空的全新体验,数千万网民在线观看,引发网络热潮。
3
依靠群众,激发网络空间活力
亿万网民在互联网上分享生活、传递信息,他们的意见、态度和行为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也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生生不息的网络生态。新形势下,信息传播方式在变、媒体格局在变,但人民群众在网络舆论生态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变,也不会变。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不仅是为了人民,还要依靠人民。
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越来越依赖于人民群众的选择、反应和扩散,受众日益成为传播的重要一环
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需要吸引群众参与进来,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2019年国庆期间,人民日报推出的《56个民族服装任你选》成为全网互动人数最多的一款H5,用户置身其中,亲自参与内容生成,成为传播链条的一环,实现“裂变式”传播,生成的民族服装照超过7.38亿张。此外,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全新的时光博物馆、时光大篷车,综合利用大篷车、高铁、油轮、无人机等载体,用快闪店、短视频、MV等形式,极大扩大了覆盖面和影响力,线下参观人数超30万,线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5亿次。
作为内容的“蓄水池”和用户的“输水管”,平台是互联网上连接人与信息的中心节点
谁拥有了平台,谁就能占有内容、吸引群众。近年来,传统媒体的内容越做越好,商业平台却越做越大。在资本、技术的推动下,用户、流量都在“中心化”,少数几个产品瓜分了移动资讯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事实证明,缺少自主可控的平台,就很难掌握话语权和竞争优势。从发展趋势看,媒体必将通过自身的互联网化,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连接的平台。作为主流媒体,既要善于借力,用好既有平台赢得用户,更要搭建自主可控的平台,汇聚众力众智,满足众人所需。
2018年6月1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正式上线。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人民号在产品升级、号主结构、垂直内容等方面持续完善和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创作者入驻,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5万的创作者选择人民号平台进行创作。人民号内容总阅读量超350亿次,累计收录1200万条以上优质内容。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号”为人民日报新媒体输送了大量优质内容,相关报道达30万条,与人民号号主“我是K董”联合创作的《中国抗疫图鉴》,全网阅读量高达6亿次;与人民号“公安矩阵”合作推出的“百对战疫新人云集体婚礼”,直播观看量累计9500万次,相关话题阅读量31亿次,实现了跨平台刷屏传播。
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分享,使网络舆论生态出现新的特征
群众与主流媒体的角色定位,已经不仅仅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还是合作关系。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既要靠引导和管理,也要靠广大群众在多元互动中共同治理。群众是网络生态自净的重要力量,只有当网民能理性看待网上舆论时,才能避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切实提高网络舆论生态的“免疫力”。与此同时,也要培育一些讲政治、熟网络、懂传播、善说服的网络名人,推进网络舆论生态进一步优化。
人民群众既是网络参与的主体,也是传播效果评判的主体。互联网环境下,网民的每一个“点赞”和“拍砖”,都是反馈;每一次转发和跟帖,都是态度。反观现实中的党政机构和主流媒体,有的只顾自说自话,不看群众“脸色”;有的只有数量,看起来好看,却没有质量;有的只讲覆盖面,却没有到达率和打开率。
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要求,就是一种实践标准,是一个效果导向。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好恶检验效果,才能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让群众来打分”,变自我评价为群众评价,才能提升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形成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质量和水平的牵引力,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
4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共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这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应有之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群众关切越来越依赖网络表达出来,群众心态越来越通过网络反映出来。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领导干部,通过网络走好群众路线,才能把握舆论热点、解决社会痛点,不断为网络舆论生态提供源头活水。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很难说哪个领导干部能与网络绝缘。然而,面对网民关切,有的迟迟不语,能拖就拖;有的只管“我说你听”,面孔生硬;有的能推就推,甚至遮掩粉饰。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需要积极回应网民关切,做到“快”“情”“实”
快,就是要早说话、说明白话。这既是对网民的尊重,也是为下一步舆论引导和处置工作赢得舆论支持;情,就是要有群众感情,态度真诚。这样才能消除群众的情感困惑,获得情感认同;实,就是要有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认知事物的基本法则,也应该成为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需要重视群众的舆论监督
现在,互联网已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在网上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信息,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今天的社情民意,很大一部分通过网络反映出来。党政部门、主流媒体对群众的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
察民情、顺民意,在网络空间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把握网络舆论的“晴雨表”,抓住社会心态的“大动脉”。与线下舆论相比,网上舆情往往具有广泛性、互动性、爆发性等特点。舆情宜疏不宜堵。把握好舆情动态和社会心态,要扎根网络、承接地气,“跟群众坐在一条板凳”同频共振,及时发现和掌握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这就需要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对热点问题主动设置议题,带动网民一起参与讨论,在互动中凝聚共识,在协商中化解矛盾,实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的统一。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不仅要“上网察民意”,还要“下网解民忧”
网络是现实的投射,很多时候,问题在网上,根源在线下。现实中不同程度存在“听得认真,办得马虎”“网上很热情,线下没动静”等问题。“从网民中来”不能代替下基层,“到网民中去”也不能停留在网络空间。对于网上热点问题,需要既会“键对键”又能“面对面”,做到线上线下共同发力。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湖北部分农特产品因运输和购买渠道不畅通出现滞销情况。为助力湖北复工复产,解决当地民众的燃眉之急,提升全国人民抗疫信心,人民日报新媒体发起“为鄂下单”系列公益直播带货活动。4月13日至30日,累计开展直播带货活动5场,为湖北带货72款产品,包括孝感米酒、汉口老酸奶、潜江小龙虾、洪湖藕带、宜昌红茶、热干面等,成交金额超2.5亿元,网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2.5亿次。
只有把网上舆论引导和网下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合力,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必须明确的是,坚持人民性不是不要或淡化党性。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和升华。从本质上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
在网络舆论工作中,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任何时候都不能变。一切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依法管理范围。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民生为要。构建良好网络舆论生态,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撑。
作者/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