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原本不该发生”这句话说得好,可不该发生的事已经发生了,总要有人来买单。不管怎么说都是一起丑闻,败坏了我党形象。再说了,一位市委书记,一位封疆大吏,面对一个下级。
从新华社、央视等权威央媒央网接连刊发《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这一记“耳光”是反面“警醒”》《掌掴下属的市委书记想当“山大王”?》等立场鲜明、主旨明确评论文章来看,无论线下起因如何,河南济源市委书记张战伟在这场舆论交锋的败局已定,因为肆意掌掴下属已经犯了为官大忌。
个人判断,即便后续河南省纪委介入事件调查,并且最终得出了未发现其存在违纪违法问题的定性结论,河南省委、组织部门也会顾及当前对党员领导干部社会形象造成的恶劣影响而被调离岗位,最终沦为边缘。
舆论往往是把双刃剑,一旦爆料人笃定了“想用舆论方式控诉悲惨遭遇,以达到施压对方”的想法时,一定保持好爆料帖文内容的信息对称,在强化“利己”信息的同时,也要呈现好可能“不利己”的那部分,这是舆论持续发酵燃烧对方的同时避免出现负面“反噬”的关键步骤。
从个人经验看,这个秘书长夫人尚娟爆出的网上帖文,即使都是事实,也一定漏掉了关键性的一部分,比如市委书记与市长是不是有矛盾、矛盾有多深,当时是不是还有其他因素导致市委书记的霸道“掌掴”等等情况,这些只有济源市政府大院的人才有可能知道,外围网民肯定一无所知。
讲的再直白点,正是源于这部分信息的获取缺失,才会想当然地引导公众得出了“这名市委书记就是个土霸王,想扇谁的耳光就扇谁的耳光”这类印象式判断,虽然对该市委书记“飞扬跋扈”的方向理解没错,但一定会在谴责、声讨等舆论激烈程度的反馈上发生一些偏差,最终波及自身。
从职位来讲,市政府秘书长是市长的“大秘”,话语权不会比市委常委小,因为这个职位往往涉及市长的脸面。一般来讲,市委书记会不顾自己形象去掌掴市长的“大秘”,不大可能仅仅是出于个人性格上的“好恶”,除非市委书记平时“山大王”霸道惯了,但这种“天底下老子第一”的张扬性格一般不可能上市委书记这个位子。个人判断,市委书记张战伟可能是对和他搭档的市长抱有很深的成见,甚至已经有点“水火不容”的味道。
长期以来政见不合蓄积的仇视对立,加上当时线下可能发生了一些偶发的导火摩擦,才导致了这起“掌掴”事件,而不是网上一些文字说的那么轻巧简单。
陆续收到一些留言,希望我能写写这个舆情。其实,这个舆情不好写,因为这本是“家丑”,如今拿到公开台面上讲,无论最后谁对谁错,对于当地而言,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丑闻”。
网上有不少人在怪河南省纪委监委,其实没有必要,因为纪委监委作出的任何处理决定都要基于充分、全面且确凿的违法违纪事实,如果仅仅是“掌掴”行为,顶多算个人官德私德问题,这是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在选人用人上应该考虑的事情,比如调离重要岗位。另外,倒逼当地派出所出具验伤证明,更是没有意义,如果“掌掴”就能造成对方轻微伤,那么市委书记没去当拳击选手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我认为,“班子长期不团结搞对抗,却没有在第一时间有效解决”才是这起“掌掴”事件暴露出的最该引起重视和关注的问题。领导班子,特别是市一级的领导班子集体,是当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发展的最核心指挥团队,如果这个团队最主要的指挥官长期不团结搞对抗,将给当地发展带有怎样的影响可想而知。
以这起事件为例,这起码说明河南济源市领导集体已经放弃了向河南省委、组织部门直接反映问题的想法和途径,或许之前已经反映过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许只是为了保持面上的“和和气气”而没有跟组织讲全部的心里话,造成组织没有全面了解其真实的情况。一方面,再次提醒着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你好我好大家好”风气已到了迫切需要改变的时候,我相信这也是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要开好“民主生活会”的重要性,要经常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另一方面,也在警示各地党委、组织部门要高度重视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问题,要及时针对出现的各种苗头性倾向性作出相应调整,避免“小问题”长期不解决变成“大问题”。
讲到底,事件发展到如今这个地步,无论如何损失的都是组织的形象,而这些原本不该发生。
作者/墩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