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账号自称“站在保护大学生第一线”,经常发文关注大学生、女性被侵害事件。转发账号中,“广东家教吧”“广州趣校园”“好奇女孩”等订阅用户多以本地年轻人为主。
4月14日,社交平台小红书用户“布谷鸟”发帖,自述其在深圳宝安区一商场内被推销香水的陌生男子“下迷药”而后逃脱的经历。该网帖不仅描述了“下药”的细节,其中“警察取监控说那个人是惯犯”“可能被卖到山村,被卖淫,内脏没了”“内部警察说,宝安区已发生4起类似案例,前3起有人被强奸或迷晕后被拉到外地”等说法引发网民关注,部分网民还留言称广州多个商场也有类似情况。
4月15日,此事从小红书平台发酵至微博,一些娱乐大V进行转发评论,如“@贵圈背后那些事儿”(粉丝54万)称“我今天就遇到了这样的事”,“@张公子快给我涨工资”(粉丝6.4万)称“广州凯德广场,正佳,万菱汇很多地方都出现以卖香水为名,趁机让女性闻迷药的事件”,并呼吁女性网民注意安全。一时间,恐慌情绪在微博中迅速蔓延。
同日中午,微信公众号“外环东路178号的猫”发文《迷药盯上了广深女孩》,将多篇网帖拼凑在一起,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恐慌情绪传染至微信平台。该账号自称“站在保护大学生第一线”,经常发文关注大学生、女性被侵害事件。转发账号中,“广东家教吧”“广州趣校园”“好奇女孩”等订阅用户多以本地年轻人为主。
(网传截图,目前原文已删除)
4月15日22时许,广州市公安局通过官方微博辟谣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早前就科普过,一闻就倒、一拍就晕的“迷药”不存在。
次日凌晨1时许,深圳宝安区公安分局在官方微博通报案件调查情况称,警方在男子推销的香水,涉事女子毛发血液样本、尿液及所喝奶茶未检验出麻醉或兴奋剂成分,其他在场被推销女性均也出现异常情况。
部分地方科协、卫生机构以及医生通过新媒体或个人社交平台账号向公众发布科普文章,呼吁停止毫无科学依据的焦虑恐慌营销。事后,“布谷鸟”清空了小红书账号内容,微信文章《迷药盯上了广深女孩》已全部被删除。
近年来,网络中频繁传出女性被“下迷药”事件,虽然每次都有科普大V和权威媒体释疑,但每每这样的帖子发出后,还是会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激起恐慌情绪的传播。长期关注“迷药事件”的网络大V“@江宁婆婆”称,这类事件已经陷入到一个“出现迷药—恐慌—辟谣—没有受害者—不管怎样要小心—删帖—下一个迷药事件—恐慌”的怪圈之中。
例如,今年2月广东女性“七氟烷”中毒死亡案件曝光后,网络中关于迷药种类、作用原理的讨论已经十分充分,但在此次信息扩散过程中,仍有大量网民对一闻就倒、一拍就晕的“迷药”深信不疑。究其原因,这与网帖情绪化诱导、营销号“带节奏”炒作密不可分。
小红书被称为“女性的百科全书”,绝大多数用户为年轻女性,关于女性人身安全的爆料抛入该平台,舆论引爆效果比其他平台更凸显。加之用户爆料时掺杂了大量断章取义甚至是主观臆测的内容,导致该事件从一开始就弥漫着浓厚的恐怖色彩。
此外,小红书平台热点话题经常被搬运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引起跨圈层传播。微博和微信上的营销号借此炒作,利用集纳所谓“受害者案例”放大女性“受害猜想”,将舆论注意力从一起真假不明的个案吸引到女性安全的公共话题之上,进而推动舆情热度不断升高。
深入分析这类网络舆情成因和发酵路径,可以给各地政法机关提供网络谣言治理的思路:部分营销号长期关注女性被侵害事件,一旦出现类似爆点信息就立即加入炒作,甚至不惜造谣赚流量,政法机关尤其是网警部门需要加大对这类账号的监测力度,以便快速准确地作出反应和依法处置,有力净化网络生态。
作者/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