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亦凡事件”看当前舆论审判现象及特征

admin2024年04月23日 15:33:36
阅读:
标签: 吴亦凡 审判 舆论
分享:

以近期的“吴亦凡事件”为分析样例(以北京朝阳警方通报为节点),探讨尚未进入司法程序的社会热点事件中舆论审判现象的表现及特征,以期为政法机关开展舆情工作提供参考。

 
  舆论审判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广受关注的一种网络舆论现象,狭义上是指网民、媒体或网络公关公司通过网络媒介对某些尚未正式审判的社会性案件进行分析、调查和评判,进而形成舆论压力并影响案件的进程,其对象主要聚焦在已经进入司法流程的具体案件上。而在当前,舆论审判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展到尚未进入司法程序的社会热点事件,形成了广义上的舆论审判。这类舆论现象的特征在于,一方面,舆论讨论停留在事件曝光初期的信息层面,不经司法流程就进行“有罪推定”并对涉事者加以道德评判;另一方面,舆论希望权威部门强力介入案事件,对不合期待的权威部门持批评怀疑态度。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舆论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推动力愈发强大,网络舆论审判的范围及对象也随之扩大。
 
  一、事件概述
 
  以北京朝阳警方发布通报日期为时间节点,“吴亦凡事件”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舆论审判聚焦于吴亦凡涉嫌的违法犯罪行为,第二阶段舆论审判的范围则扩大至公安部门及媒体。
 
  第一阶段的爆发点开始于都美竹的微博喊话,7月18日晚,都美竹微博宣称与吴亦凡“决战”,更将此前其曝光的吴亦凡“潜规则”女性、“诱奸”未成年人等恶劣行为引发的舆论推向高潮。网民将都美竹等博主的爆料信息组合成证据链条,认为吴亦凡涉嫌违法犯罪,呼吁警方严惩;
 
  第二阶段始于7月22日北京朝阳警方发布的情况通报,该通报提及吴亦凡都美竹二人的交往以及刘某迢涉嫌诈骗犯罪等情况,但对网民所关注的“是否诱奸”等行为未作回应。通报发布后,舆论态度迅速分化:大部分网民认为吴亦凡“罪证确凿”,要求公安机关尽早予以逮捕;部分网民指责都美竹隐瞒与网络写手合作、占用公共资源的行为。
 
  二、特征分析
 
  1. 遵循“有罪推定”逻辑 罔顾事实证据
 
  朝阳警方作出通报之前,社交媒体中已经形成了矛头直指吴亦凡的审判“阵营”。警方通报后,他们更是用通报中的证据不断佐证自己的观点预设,进而得出“吴亦凡有罪”的解读。以“灌酒迷奸论”为例,警方在《新京报》采访中称“(吴、都)二人在吴家中聚会饮酒后发生性关系属实”,微博网民“@圈内老鬼”质疑称:“通报可以看出是直接约到吴亦凡家聚会喝酒,这不明显要灌酒吗?见过一次就发生关系?”以此证明都美竹并非自愿。可见,在针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网络舆论审判中,网民重视主观预设的罪名,但缺乏客观证据的支持,所选取的事实依据多是片面的、夸张的,这一点与狭义上的媒介审判、舆论审判相类似。
 
  2. 只有“结论”没有“讨论” 情绪淹没理性
 
  舆情初期,非理性舆论的产生并非来源于客观且确实的负面真相,而是来源于真相未明的网络信息。当官方信息发布速度跟不上舆情发酵的速度,网民只能依据网络中各种蛛丝马迹进行“脑补”。随后,都美竹的“决战”博文彻底激起舆论愤怒,而吴亦凡的粉丝为偶像“辩解”也被批判“不良偶像带偏网民三观”。舆论场中的同仇敌忾,最终形成对吴亦凡“封杀”“入狱”“死刑”等高度共识。表面看来,“审判者”是打着正义的旗号为受害人“发声请命”,实则这种声音只是公众非理性情绪的聚合,网民用所谓事实剪辑、拼凑出一条“合乎审判逻辑”的违法犯罪链条,致使舆论场只有“结论”没有“讨论”,情绪洪流淹没理性探讨。
 
  3. 网络暴力升级 污名化贬损涉事者
 
  舆论审判和网络暴力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失去控制的舆论审判往往会形成猛烈的网络暴力,破坏力十分巨大。从本事件舆论审判倾向来看,舆论场主要倾向站在都美竹一方,集中声讨吴亦凡“性侵未成年”“诱奸”“迷奸”等违法行为。此次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舆论倾向将各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平台联动在一起,以往存在差异的不同圈层也表现出高度的一致,这样的联动致使事件得到了全方位的传播与探讨,进一步激发了舆论审判的热度。随着舆论审判场的壮大,审判倾向所携带的暴力“因子”也促使舆论对涉事人员进行人身攻击,如在微博、知乎、豆瓣等社交媒体中,网民纷纷制作使用“损坏吴亦凡形象”的图片、表情包,公开发表针对吴亦凡的攻击性强、感情色彩贬义的暴力言语和极端观点。
 
  4. 寻求公权力帮助 期待官方强势介入
 
  舆情曝光以来,呼吁公安机关介入、“用法律决战终结吃瓜大战”的声音高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等各大官媒,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三峡晚报》等地方媒体都纷纷发声,认为在警方积极介入调查下,都美竹爆料的真相很快会水落石出。社交媒体中,呼吁公安介入调查的网民声音更是普遍。
 
  舆论先于公权力作出“审判”,确实是舆论情绪中非理智一面的表现,但侧面也反映出了公众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感。正是因为公众尊重法律及司法,追求公平公正,他们才不惜以这种类似“倒逼”的方式向公安机关“要说法”,呼吁警方给出调查结果。当然,诚如理性观点所指,无论以什么形式表达出的对公权力的不信任,都应该在法律允许的合理范围内,是为了寻求“平等对话”而非“恶意对抗”。
 
  三、成因分析
 
  01
 
  敏感舆情触动道德底线 负面情绪井喷
 
  与以往明星绯闻事件不同,此次“吴亦凡事件”涉及的“性侵未成年”“诱奸”“迷奸”“选妃”等行为突破社会底线,直接冲击了公众在道德和情感上的正常认知。加之,吴亦凡之前的绯闻槽点以及此次众多女性站出来爆料吴亦凡劣迹,多重负面标签叠加,令吴亦凡的“惯犯”“失德”形象深入人心,瞬间受到无数网民的痛斥讨伐。同时,都美竹发文也直击“物化女性”“玩弄女性”等舆论爆点,也引发了女性网民群体的强烈共鸣,使得这起明星八卦事件快速上升为社会公共话题。
 
  02
 
  悬殊力量对抗 公众心理偏航
 
  尽管身份背景无法决定正义归属,但个人被赋予的身份标签却很容易影响舆论评价。在公众看来,此事件中,一个是娱乐圈顶流明星,一个是“涉世未深”的在读大学生,双方在身份以及社会影响力上存在明显差距。但受害人的女性身份,让舆论对其“弱者”境地产生共情,心理天平迅速向指控者一方偏移。同时,因为事件双方存在性别信息的对立,当受害主体为女性,而讨伐对象为男性时,女性网民也会迅速倒向同性,并表现出一致对外倾向,这也加速了舆论风向的极化。
 
  03
 
  “公平代偿”心理催生公众审判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代偿心理”。它是指有些人在自己的某种反社会欲望不能实现时,就以一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识的活动予以代替,以满足内心追求的欲望。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舆情传播领域。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网民都是普通人,无论地位还是财富无法与顶流明星相提并论,物质落差必然带来心理失衡。当顶流明星出现劣迹、德不配位的情况时,网民无法直接弥补这一现实差距,于是将公平期待投射在受害者身上,纷纷出手讨伐吴亦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还都美竹以公道,让“作恶者”得到应受惩罚。此次舆情的爆发就是公众情绪代偿的集中体现。
 
  04
 
  信息不对称为极化情绪滋生提供空间
 
  从前期信息呈现看,事件主要信息多从都美竹一方发出,且多以控诉者语气指责吴亦凡,而吴亦凡仅有为数不多的程序性回复信息,双方信息存在明显不对称情况。网民对于“娱乐圈公关”的敏感与警惕,也使吴亦凡团队的公关信息基本失去了说服力。此外,大量自媒体转述信息从都美竹的视角代入,媒体也对都美竹进行采访,在缺乏官方媒体的调查证实与警方法律事实确证下,来自都美竹的话语权明显高于吴亦凡甚至公安部门,形成“一边独大”现状,为舆论的野蛮生长提供空间。
 
  四、负面影响
 
  舆论审判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因在具体事件起到的不同作用而产生不同影响。就本次事件而言,舆论审判的负面影响在于:
 
  1. 非理性舆论裹挟司法冲击政法机关公信
 
  警方最新的通报结果与舆论审判的“预设结论”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吴都二人系“情侣关系”、犯罪嫌疑人刘某迢“两头骗”等,颇为狗血的桥段导致部分网民对警方调查结果产生质疑,甚至猜测警方被吴亦凡背后“资本”收买,连同报道媒体也受到围攻。近些年来,舆论场中不乏因为舆论审判力量深刻介入而影响司法的案件,如山东于欢案等,而一些案件的纠正更被视为是“民意的胜利”。这也使得舆论获得一个“潜在”经验法则,即“谁主导了舆论,谁就将钳制司法”。但在多数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沸沸扬扬的情绪宣泄最后成为一地鸡毛的闹剧,除了给平台制造流量,对于舆论生态塑造和法治思维涵养并无益处。
 
  2. “按闹分配”的不良示范错误引导公众
 
  畸形舆论审判观念大行其道的背后,不仅是社会成员法治观念的缺失,还有违法成本低、法不责众等现实因素。诚然,舆论与公权力之间有着天然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舆论既能够成为政策制定的来源,又可以良性地推动公权力的规范行为。但如果舆论企图“按闹分配”,以舆论风向左右司法实践,反而违背了法治国家的目标。这种无视规则、突破法律框架的“舆论审判”已然产生“按闹分配”的不良影响。
 
  3. 舆论情绪极化破坏网络言论生态
 
  在针对社会事件的舆论审判中,参与者的心态除了“正义”代偿以外,亦不乏吃“人血馒头”的好事之徒,利用当事人的痛苦来为自己吸引流量。此外,有部分网络意见领袖与营销号浑水摸鱼,以一系列娱乐性的发言稀释公众的有效讨论,导致网络讨论环境趋向过度娱乐化,削弱网络讨论中的有效沟通。如任其发展,不但有损网络正常秩序,也会影响公权力形象,降低官方结论权威度。
 
  五、应对建议
 
  热点事件中的舆论审判现象给政法机关处置应对工作带来压力和难题,相关部门在办理具体个案时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工作:
 
  首先,提高对舆论审判现象的敏感度。提前梳理舆论反馈,检视该事件中可能引发舆论审判的敏感因素,在处置引导过程中精准研判相关风险,一旦发现有舆论干扰执法司法的苗头或倾向,第一时间引导管控,防止事态升级。
 
  其次,及时回应舆论关切。在涉及违法犯罪的事件中,公安机关介入核实、调查真相需要时间,但也需视情向公众说明情况,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避免因官方声音长时间缺位滋生揣测、质疑论调。
 
  最后,舆论审判通常伴随着激动、非理性情绪发泄的现象,政法机关在引导舆论时还需注意方式方法,强调一切依法办理的基本原则,将舆论关注点引到法治框架内,形成舆论监督与司法的良性互动。
 
 
作者/ 王媛 徐菁 尹若蓝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国产数据库实践:亚信安慧AntDB在DTC 2024展示创新实力

  • 583硬派家族+SUPER9跑车,方程豹产品矩阵献礼比亚迪30周年

  • AI新纪元,谁在重塑桌面未来?

  • 从“王婆说媒”出圈窥见:文旅营销有了新变化

  • 省应急管理厅领导到湖南水电职院考察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工作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