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多位专家对公众关注点进行一一解释,才令舆论疑虑得以缓解。

11月4日凌晨,福建泉州市泉港区东港石化码头发生工业用裂解碳九化学品泄漏事件,泉港区环境保护局多次通报,称空气指标和海水水质标准正常。4天后,《人民日报》、央视等中央媒体进入实地探访实际情况,推动舆论迅速聚焦此事。随后,泉港区政府和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先后介入事件处置,并通过官网发布情况通报,但通报内容和此前说辞出现矛盾,引发舆论质疑。10日,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专家针对公众关注焦点集中予以解释,获得了多数舆论认可。
同时,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先后介入事件调查,并将相关人员刑事拘留,目前舆情已经平息。法制网舆情中心(ID:fzwyqzx)通过梳理此次突发舆情事件,发现涉事官方虽然进行过十余次通报,但是密集的信息发布却未能起到良好的释疑作用。本文以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发布工作为切入点予以点评,以期对政法机关和政府部门在类似事件处置时有所借鉴。
舆情趋势图
舆情事件
1. 网民爆料空气出现异味 官方回应系碳九泄露
11月4日凌晨1时,福建泉州时泉港区东港石化码头作业人员发现装船过程中发生碳九化学品泄漏。7时许,微博网民“@肖泽玲”等多人反映,泉港区空气弥漫着异味,疑似有化工物质泄露。10时10分,地方媒体《石狮日报》官方微博“@石狮日报”发布了泉港区环境保护局的通报,称“油船连接至码头的软管法兰垫片老化、破损,导致部分油品泄漏”,油品逸散至空气致相关区域空气存在异味。
当晚20时许,“@石狮日报”再次发布泉港区环境保护局《关于东港石化碳九泄漏事件处置情况通报》,首次承认事故系碳九泄漏所致,相关部门已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通报还强调,截至4日18时,碳九泄漏海域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大气VOCs(挥发性有机物)已经降至安全值以下。当日,全国性媒体中国新闻网、《新京报》等对此次事故作了报道,除了转载泉港区环保局的通报内容外,媒体的新闻标题多以“当地渔民损失严重”“当地海鲜禁售”等为主。
11月6日,泉港区环保局通过该区广播电视台发布《关于东港石化碳九泄漏事件处置情况续报》,文章称,当地各项空气指标持续正常,海水水质标准符合养殖水质需求。
2. 主流媒体纷纷追问事故情况 舆情快速升温
11月6日,《新京报》再次报道称,当地群众反映,有渔民掉入泉港碳九污染海域后住进ICU,泉港应急办回应称目前未确定感染肺炎是否与污染水域有关。报道内容开始出现质疑意味。
11月8日,泉港区环保局第四次发布通报称,当地各项大气指标恢复正常,持续改善向好。但是该通报遭到了舆论质疑,据“@人民日报”视频报道显示,记者调查福建泉港碳九泄漏现场时表示仍感到喉咙难受、胸闷,泄漏点附近的渔排泡沫被腐蚀,渔民养殖鲍鱼出现死亡等。该微博迅速引发舆论关注,转评量超50万次,视频播放量达2566.1万次。
随后,红星新闻、《北京青年报》、《中国经营报》等商业媒体对此事展开追踪报道,揭示泄露地点环境堪忧,不少媒体更是挖出涉事企业曾因项目“未批先建”被清理整顿、化工厂与居民区离得太近等“前科”。央视《见识》栏目报道《泉港之殇,还有太多疑问待解》,直指“这次泄漏看起来是一次意外,实则人祸”。当日相关报道转载量近两千次,持续推动舆论的关注升温,并使得该事件登上当日热搜榜。
而对于碳九危害的讨论,“有毒”和“致癌”等说法流传网络。在微信平台中,解读类文章关注度最高。其中,知名科普网站果壳网发布的《6.97吨碳九泄露,危害会有多大?》文章,在10w+推文中获赞数最高。该文章指出,碳九分为两种,一种为裂解碳九,另一种是重整碳九,而后者的毒性更强。因此泄露的是哪一种碳九,是这次污染问题的关键。
3. 上级部门再次回应 引发新一轮质疑
11月8日晚间,泉港区政府网站发布两份通报,其中《关于接诊疑似接触碳九泄漏群众治疗情况的通报》称,泉港区医院陆续接诊52名疑似接触碳九泄漏的群众;《东港石化碳九泄漏事件处置情况的通报》公布相关数据显示,8日,部分水质监测点,石油类含量仍仅符合第三类、第四类海水水质。相关内容随即引起多家媒体转载,并被舆论解读为“官方首次通报泉港碳九泄漏事件具体受损数据”。
与此同时,福建省生态环境厅也在其官网发布通报,主要就环境应急处置情况、大气环境监测和评估情况两项内容做了具体说明。该通报第一次确认泄漏物为“裂解碳九”。
11月9日,泉港区政府网站分别通报了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情况和清除污染物、渔业补救、受损摸排登记以及群众治疗情况。内容称,初步认定为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围油栏内清污作业基本结束”,但“部分污油向附近肖厝海域移动,泉港部分区域空气出现刺鼻性气味”,而之前泉港区环保局4日宣称的“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也变成了“截至8日15时,受影响海域漂浮的油污已基本完成清理,吸附残留油污工作仍在继续”。相关通报由“@人民日报”进行主推。
官方的回应引发了舆论新一轮讨论,碳九危害影响和具体处置情况等继续被追问。与此同时,与碳九泄漏相关的微博热门话题被删除,引发了众多网民的不满。对此,媒体再次集中发问。《每日人物》报道质问,涉事地为何六天所发通报信息前后不一致?《财经》杂志追问,为何四天后才公布是裂解碳九?新华社刊发报道《三问泉港碳九泄漏事故》,追问“碳九对人体危害到底几何?为何多日后清理工作还未结束?何时才能解决厂居混杂问题?”《新京报》也刊发报道《四问泉港碳九泄漏事故:对人体危害会有多大 油污清理进展如何?》。
4. 官方组织专家予以解释 事件进入司法程序
11月10日,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官网发布《关于福建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码头化学品泄漏专家会商及相关情况的通报》,邀请多位专家对现场进行勘查研判,并对群众关注的“碳九对人体有什么影响、为何持续有异味、该事件目前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何、接下来还要做哪些生态修复工作和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是否真实”五个热点问题进行解释。该份解释性通报获得人民网、央广网等主流媒体的转载,也获得了较高的舆论认可。
此后,有关事件的调查及处置工作快速推进。泉港区政府10日通报称,警方对涉碳九泄漏事件的4名企业人员进行依法调查取证,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福建检察机关于11日介入该事件。泉港区政府网站13日发布事件处置进展情况续报,称已基本完成总长约4公里的岸滩清理任务,海水水质正常。14日,泉港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处置进展情况通报称,公安部门以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刑事拘留3名东港石化公司人员、4名涉事油轮人员。
舆论观察
焦点一
相关单位是否存在隐瞒实情
舆情发生之后,多数舆论质疑涉事相关单位存在隐瞒实情的情况。如网民“@咖喱牛肉炒面” “吐槽”称,“4号发生这么大的污染事件,几十人出问题,到今天才报道。说明什么?说明地方政府封锁消息能力强,办事效率高啊!”不少网民批评政府的删帖行为,担心受损百姓的情况,如“@金牌律师-lawyer”追问“最后是压不住了,被媒体爆出来了……那些受到损害的人怎么办?”
央视网评论指出,面对可能严重的后果,涉事公司避而不谈,环保部门只是不断发布环境空气质量通报,一再告诉公众,正常正常很正常,安全安全很安全。问题是,这样的“正常”和“安全”并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光明网评论更是直指泉港区官方难以逃脱瞒报的嫌疑,认为政府至少在信息公开和污染通报上存在重大疏漏。
“@人民日报”评论进一步指出,人命关天的事,麻痹不得,更麻木不得。处理碳九泄漏事件,信息披露应准确而详尽,对受害者的治疗应及时而精心。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减少次生事故发生。
焦点二
此次泄漏对环境和
人体健康影响多大
引发此次事故的碳九成为舆论讨论的另一个焦点。不少网民表现出恐慌情绪,认为碳九“有毒”并对人体产生伤害,如“@青年阿北”表示,“化工原料泄露的危害性不言而喻,本人从事这行深知生产材料的可怕危害之处”。不过,后续解读类文章的出现,令舆论渐渐恢复理性。
据果壳网文章解释,公开报道称泄漏的是裂解碳九,相对来说,裂解碳九长期健康风险不大,但经济损失很大。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研究员吴立新解释称,碳九的主要成分是不易挥发性物质,因此不会通过空气吸入人体,主要还是通过污染食物引起人体中毒。《科技日报》关注此次污染的长期影响,指出泄漏部分的富集问题不容小觑,可能流向海岸、礁石、养殖区等滞水区,也可能附着在海草、鱼类、泥土、海鸟上,因此涉事海域治理是长期系统的工作。《北京青年报》评论追问,当地表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属于安全值,当地环保部门将委托专业机构对水质、海产品进行取样检测”,可是从网上的一些反馈来看,实际状况或许多少有些出入。真实情况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披露并详细答复。
焦点三
背后隐藏的生产责任
和监管不力如何处置
作为一起生产责任事故,公众还将讨论焦点聚焦于事故发生的背后机制。部分声音认为涉事企业没有尽到风险提示义务,应承担责任。如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在这起事故中,企业是主要责任方。他表示,企业最清楚碳九的危害性,但东港石化未能进行有效的通知和人群的疏散,因此企业应该对造成的损害进行全面赔偿。还有舆论观点关注到化工厂为何挨着养殖区、环评手续是否合法等细节,认为相关部门需要接受全面拷问。如澎湃新闻评论称,梳理近年来发生的公共环境事故,大体不难发现,大部分并非单独的、突发的事件,背后往往暗藏着一系列监管环节失守。涉事企业作为直接责任方,当然无可逃脱,但从规划审批、日常监管,到事故处置等等,各方的责任都不能不捋一捋。只有对责任方“一个都不放过”,才能真正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对此,《法制日报》旗帜鲜明地呼吁,只有对涉事企业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依法严惩,才能彰显国家环境生态保护的决心和力度,才能对业界产生强烈的震撼,促使相关行业安全监管进一步严格起来,防止类似惨痛的事故再次发生。
舆情点评
总体来看,在本次舆情中,涉事官方在事发后进行快速通报,之后多次通报事故处置情况以及环境监测情况;在受到舆论质疑后,更高层级部门也主动介入,密集对事件进行通报,看似处置非常尽力,但舆论始终存有疑虑。究其原因,主要是官方在信息发布中出现问题,导致应对效果难达预期。
1. 初始通报避重就轻
回应前后“打架”成舆情导火索
事件发生后,泉港区环境保护局等当地官方机构,接连发布多次环境通报,称“油污已全部清除完”“大气指标已恢复正常”,给公众营造出了一种事态并不严重,且已经得到有效处理进而控制的观感。反观网络上,有关事态严重的爆料却一直存在。直到越来越多的媒体介入报道,质问涉事官方具体情况,泉港区政府才在事发4日后的通报中承认“空气出现刺鼻性气味”,以及部分海域监测点仅符合“第三类、第四类海水水质”。官方前后不一致的回应,令舆论感到愤怒的同时,也对政府失去了信任。此外,当地官方还采用删除微博热门话题和部分新闻报道、撤下话题热搜榜等方式,隐瞒思维也成为刺激舆情升温的一个直接因素。
这一点也表明,突发环境事件的舆情和实情处置需以信息公开为首要立足点,以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为基准,切忌采取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等隐瞒实情的做法。涉事官方须实事求是地发布已知信息,用各类事实、数据与媒体、网络互动,实现政府和公众的良好沟通,从而提升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2. 引导缺少统筹规划
混乱发布令信息损耗严重
作为官方回应主体,泉港区政府、泉港区环境保护局和福建省生态环境厅三个部门均进行了回应,三者回应次数分别为7次、4次和2次,还多次出现官方接连发布两份通报的情况。在重大突发事故之中,官方持续发布有关信息虽然有助于缓解危机,但必须是放在有序统筹的大前提下。而在此次事件中,官方多次信息发布出现了混乱状态,尤其是在8日和9日,三家官方齐上阵,先后发布了6份通报。这种密集的内容发布往往让公众抓不住重点,忽略官方想要重点表达的内容。而从媒体讨论来看,多家媒体也根据不同渠道的通报进行不同角度报道,过多的信息量和发布主体不但分散了舆论注意力,也令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严重损耗。
由此可见,突发环境事件可能牵涉多个部门,如果不同部门都想在舆情中发声引导,则很容易出现信息混乱的情况,因此需要提前对舆情引导工作进行规划和统筹,既要确定不同部门各自发布的重点内容,还要确定信息引导的责任主体以及能在通报中一次性表达出重点信息。只有将舆情处置作为一盘棋全盘组合和联动,才能实现预想的传播效果。
3. 信息发布渠道较单一
无法快速形成引导合力
从信息发布渠道来看,泉港区环境保护局主要依靠当地媒体,泉港区政府和福建省生态环境厅体的发布渠道主要是各自政府网站,泉港区环境保护局、泉港区政府新闻办甚至没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在信息发布上只能依靠一、两个途径,这在新媒体时代远远达不到信息发布的要求。此外,作为一起重大突发事故,涉事官方也没有组织任何新闻发布会进行事件通报,无助于快速形成舆论引导合力。
在重大舆情面前,除了依靠媒体,最主要的是官方要把信息发布主动权牢牢掌握,形成始终以官方为主导的舆情引导格局。因此,处置部门无疑需要采取尽量多的信息发布渠道,形成立体式传播结构。必要时,还需及时组织新闻发布会。官方的信息发布策略还应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倚重,且通报内容的焦点也有所不同,从而保证信息发布的均衡和官方信息在舆论场的到达率。
4. 专有名词未予释疑
谣言传播造成舆论恐慌
虽然在事发当天,官方已经承认是碳九泄露,但是对于碳九这样专业的名词,官方一直迟迟未予解释,包括碳九的毒性如何,对人体将会产生何种影响等等,这也一度成为引发舆论恐慌和误读的原因。之后,果壳等科普网站解读碳九概念及危害,激起了舆论对此次泄露的碳九属性的追问。直到8日晚间,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的通报才第一次确认泄漏物为“裂解碳九”,但随即又引起了媒体质疑,如新华社的“三问”和《新京报》的“四问”中,都在追问对人体的影响如何。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多位专家对公众关注点进行一一解释,才令舆论疑虑得以缓解。
在官方信息发布中,公众往往因知识不足而对专业名词产生疑问。一旦官方解释不及时、不到位,很容易造成谣言流传或误解加深的情况。对此,涉事部门需要提高舆情敏感度,对公众可能产生的疑虑进行及时解释,或邀请多方专家做好科普工作。相关问题若能得到合理解释,就能避免更多网民被误导,遏制住舆情持续发酵的态势。
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