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环科记者,过去没怎么遇到过采访被威胁的事情,直到这两年公众的环保意识大幅增强,污染防治被党中央提升到三大攻坚战的高度,环境公共事件也成了关乎官员乌纱帽的重大事项,我才见识到公权力一旦被滥用后是怎样的无法无天。”
今天出版的《财新周刊》中,一篇题为《泉州酒店惊魂记》的短文内容令人惊愕,文章作者署名为周辰,是财新环科记者,曾因海南填海运动系列报道获2017腾讯传媒奖年度公共服务报道奖项。
周辰介绍,事件缘起于自己对本月4日发生在福建泉州一起化学品碳九泄漏事故的调查采访。在走访过程中,周辰接连遭遇当地执法人员及相关部门官员不同形式的干扰。
11月11日晚8点,由周辰主要采写的《碳九泄漏之后:化工围村与渔民生计之虞》深度报道在财新网发布,重点关注了福建碳九泄漏事故发生地的民众的状况。
她的惊魂记就发生在稿件发布后的当天晚上11点半左右,据文字记录,当时她正躺在床上玩手机,四个穿着警察制服的男子刷门而入,并对个人身份信息和房间内部进行检查。一无所获后,一位自称是派出所的警察向周辰表示:“我们只是例行检查,还要检查其他房间。”
吊诡的是,后来周辰从酒店方面得知,那些警察直接命令前台把周辰的房卡给他们,且并未例行检查更多的房间。
对于文章所述内容的真实性,周辰本人向媒通社表示,“这次全程我都第一时间用手机拍了视频或者录音,所有文章里的细节都是有证据的。”
她今天更新的朋友圈动态则称,“这次因为报道碳九事件被‘抓嫖’,我全程录音录像了,目前算是有惊无险。”今天上午,她又听到几个记者同行和环保志愿者朋友讲述自己被抓嫖的经历,有男有女。
周辰朋友圈截图
媒通社注意到,2018年,“监督报道”作为高频词汇,一度被传媒学界和业界反复提及,“山东要求省级新闻单位加强舆论监督”、“记者因监督报道被踢出群”等几个热点事件将相关讨论推向了高潮。
究其原因,一方面,监督报道工作推进步履维艰、频遭掣肘、困境重重,类似于上文所述例证并不鲜见;另一方面,新时代背景下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又亟需传统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为此,来自官方的倡议和来自社会的期待都很高。
今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曾发文痛批“见不得光”的个别领导干部,该文指出,在个别领导干部眼里,舆论监督是来“找茬儿”“挑刺儿”的,“来者不善”……与其在舆论监督来临时花费精力“找补”“灭火”,不如平日里依纪依法办事、保持清正廉洁。
确实,媒体监督报道的困境存在于现实操作层面,即使顶层已有很明晰的表态,但具体到地方,在盘根错节的人脉和利益网中,舆论监督发挥的余地仍然有限。无奈的是,作为无冕之王,调查记者形单影只,想必也最能体会模糊地带官僚权力的傲慢与“重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