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基本看法和评价,这种看法和评价对一个企业来讲至关重要。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由于受到传播渠道的限制,影响企业形象的主要是影响较大的新闻性事件,比如重大伤亡性事故、重大产品缺陷、重大群体性行为、严重的财务丑闻或违法犯罪事件。
但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信息大众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许多细微的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也都有可能对企业形象构成伤害。例如,产品质量或服务的以次充好引发大面积负面影响,低俗的营销宣传手段使企业形象大打折扣、企业言论不当导致公众不满和等。
一是产品或服务质量问题引发公司形象危机。
在引发企业形象危机的各种问题中,产品质量和服务问题最为常见。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一家企业赢得消费者的基本要素,也是公司品牌形象塑造的基石,更是一家企业获得良好形象的基础。一旦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出现问题,企业的形象必然会面临危机。
例如,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而致使公司退市;多家五星酒店因卫生乱象问题而被摘星、停业整顿或吊销卫生许可证;三全问题水饺也因涉非洲猪瘟事件被各大电商和大型超市下架。
二是“铤而走险”式的营销方式易演变成企业的品牌形象危机。
广告是企业将产品和服务推向顾客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企业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如实反映企业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的广告能够使顾客增加对企业的信任程度,使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反之,则容易恶化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攫取经济利益,一些商家往往会“剑走偏锋,铤而走险”,依靠打色情擦边球、虚假宣传等方式博取眼球。
例如,今年年初的权健事件,因其虚假、夸大等宣传,不仅损害老百姓的钱袋子,甚至危及生命健康并影响家庭和睦。结果,该品牌也在舆论的讨伐中黯然失色。椰树椰汁广告因多次使用低俗广告宣传,被认为“有违公序良俗和商业伦理,触犯法律道德红线”,企业形象因此大打折扣。
三是企业员工、领导的形象和言行举止欠佳易引发公司形象危机。
在企业中,每个员工的素质、言行都会对公司形象产生重要的影响。
2017年5月,美团点评员工田源,发布“使用地域歧视、爱好歧视类”的招聘信息,在互联网上引发轩然大波,“在公司内外造成了极为恶劣影响”。与普通员工相比,企业领导的不当言行对公司形象的影响更大。
2018年11月,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因为一段公开歧视女性的言论引发争议,最后俞敏洪专程到全国妇联致歉。
杜嘉班纳(D&G)创始人公然辱华,“犯了众怒”,失去中国市场。今年3月BBC有消息称,杜嘉班纳(D&G)创始人跌出福布斯最新发布的亿万富翁榜单。对于整个事件给杜嘉班纳公司造成了多少损失,《洛杉矶时报》称,英国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咨询公司估计,将把杜嘉班纳的品牌价值从目前的9.37亿美元估计下调20%。
四是企业组织内部的重大事故、企业治理危机等影响企业形象。
企业发生重大事故,如生产事故、运输事故、消防事故等,具有相当轰动的新闻效应,不仅涉及企业本身的利益,往往还牵涉到周边社会公众和公共环境的安全。类似话题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就是企业公共形象的风险点所在,自媒体时代这种风险更加凸显。
例如,滴滴打车2018年连续发生两起乘车人被害事件,有网友就表示“为什么滴滴平台公司一次又一次发生这种事情,只会道歉。生命没有了,赔偿、道歉有何意义。”结果十余部门组成检查组进驻滴滴,滴滴CEO承认丧失安全底线意识。相关问题持续至今。
五是企业舆情处置失措容易助长舆论极化态势,不利于企业维护自身形象。
在目前这个舆情风险高发背景下,很多企业负面舆情的发生、发酵与舆情意识欠缺和做法不当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缺乏敏感度,抱有侥幸心理。企业感觉事情不大,或感觉与己无关,甚或认为那就是胡说八道,从而采取不理睬、不调查、不做有效应对的处置方式。
(2)自说自话,对受众缺乏了解。有的团队或者个人本意可能是想向社会展示亮点,但由于信息输出方与接受方理解的不一致或关注点不同,导致公众看到的不是亮点而是污点。
(3)脱离实际,处置随意。在舆情已经发生时,处置团队在处置舆情时,对外发声和处置方案建立在不完整、不准确、不真实甚至完全虚假的信息基础上,带来处置上被动,引发舆情反弹或新的舆情。近日发生的737 MAX 8型号波音飞机坠毁事件,直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表示禁飞该型号飞机后,波音公司才表态决定升级737 MAX飞控软件,试图平息外界对波音客机的质疑。在此期间,波音的市值已经蒸发了266.5亿美元。还有在上文中提到的滴滴打车乘客遇害事件,滴滴平台深陷负面舆情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滴滴客服被自媒体等渲染为反应迟缓、呆板,贻误时机。
六是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提升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
一个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应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经营和管理,与社会共同发展,这表现在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上。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着企业的“软实力”。
“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日益成为企业提升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作为市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无疑是企业的天职。但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壮大,相较于经济属性这个角色,社会责任的履行、公共形象的建设等社会角色越来越重要。如果无视这一点,最终有可能损害经济角色的实现。除了前文中提到的椰树椰汁公司“辣眼睛”广告外,知网涉嫌学术垄断事件引发的争议,就凸显了企业自身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两种角色的矛盾。
正如网友指出的,“知网在合理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负起更多公益责任,不能因为坐拥海量数据就对自己的侵权、牟利行为有恃无恐,变本加厉”。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趋势日益明确,广大网民对这一转型的日益自觉,对于这种矛盾,企业也应该有一种自觉。这不仅是为了消极地避险,更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阅读 3 在看 企业网络形象建设不容忽视的“槽点”
原创: 舆十一 舆是说 今天
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基本看法和评价,这种看法和评价对一个企业来讲至关重要。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由于受到传播渠道的限制,影响企业形象的主要是影响较大的新闻性事件,比如重大伤亡性事故、重大产品缺陷、重大群体性行为、严重的财务丑闻或违法犯罪事件。
但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信息大众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许多细微的事件如果处理不当,也都有可能对企业形象构成伤害。例如,产品质量或服务的以次充好引发大面积负面影响,低俗的营销宣传手段使企业形象大打折扣、企业言论不当导致公众不满和等。
一是产品或服务质量问题引发公司形象危机。
在引发企业形象危机的各种问题中,产品质量和服务问题最为常见。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一家企业赢得消费者的基本要素,也是公司品牌形象塑造的基石,更是一家企业获得良好形象的基础。一旦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出现问题,企业的形象必然会面临危机。
例如,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而致使公司退市;多家五星酒店因卫生乱象问题而被摘星、停业整顿或吊销卫生许可证;三全问题水饺也因涉非洲猪瘟事件被各大电商和大型超市下架。
二是“铤而走险”式的营销方式易演变成企业的品牌形象危机。
广告是企业将产品和服务推向顾客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企业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如实反映企业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的广告能够使顾客增加对企业的信任程度,使顾客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反之,则容易恶化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攫取经济利益,一些商家往往会“剑走偏锋,铤而走险”,依靠打色情擦边球、虚假宣传等方式博取眼球。
例如,今年年初的权健事件,因其虚假、夸大等宣传,不仅损害老百姓的钱袋子,甚至危及生命健康并影响家庭和睦。结果,该品牌也在舆论的讨伐中黯然失色。椰树椰汁广告因多次使用低俗广告宣传,被认为“有违公序良俗和商业伦理,触犯法律道德红线”,企业形象因此大打折扣。
三是企业员工、领导的形象和言行举止欠佳易引发公司形象危机。
在企业中,每个员工的素质、言行都会对公司形象产生重要的影响。
2017年5月,美团点评员工田源,发布“使用地域歧视、爱好歧视类”的招聘信息,在互联网上引发轩然大波,“在公司内外造成了极为恶劣影响”。与普通员工相比,企业领导的不当言行对公司形象的影响更大。
2018年11月,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因为一段公开歧视女性的言论引发争议,最后俞敏洪专程到全国妇联致歉。
杜嘉班纳(D&G)创始人公然辱华,“犯了众怒”,失去中国市场。今年3月BBC有消息称,杜嘉班纳(D&G)创始人跌出福布斯最新发布的亿万富翁榜单。对于整个事件给杜嘉班纳公司造成了多少损失,《洛杉矶时报》称,英国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咨询公司估计,将把杜嘉班纳的品牌价值从目前的9.37亿美元估计下调20%。
四是企业组织内部的重大事故、企业治理危机等影响企业形象。
企业发生重大事故,如生产事故、运输事故、消防事故等,具有相当轰动的新闻效应,不仅涉及企业本身的利益,往往还牵涉到周边社会公众和公共环境的安全。类似话题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就是企业公共形象的风险点所在,自媒体时代这种风险更加凸显。
例如,滴滴打车2018年连续发生两起乘车人被害事件,有网友就表示“为什么滴滴平台公司一次又一次发生这种事情,只会道歉。生命没有了,赔偿、道歉有何意义。”结果十余部门组成检查组进驻滴滴,滴滴CEO承认丧失安全底线意识。相关问题持续至今。
五是企业舆情处置失措容易助长舆论极化态势,不利于企业维护自身形象。
在目前这个舆情风险高发背景下,很多企业负面舆情的发生、发酵与舆情意识欠缺和做法不当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缺乏敏感度,抱有侥幸心理。企业感觉事情不大,或感觉与己无关,甚或认为那就是胡说八道,从而采取不理睬、不调查、不做有效应对的处置方式。
(2)自说自话,对受众缺乏了解。有的团队或者个人本意可能是想向社会展示亮点,但由于信息输出方与接受方理解的不一致或关注点不同,导致公众看到的不是亮点而是污点。
(3)脱离实际,处置随意。在舆情已经发生时,处置团队在处置舆情时,对外发声和处置方案建立在不完整、不准确、不真实甚至完全虚假的信息基础上,带来处置上被动,引发舆情反弹或新的舆情。近日发生的737 MAX 8型号波音飞机坠毁事件,直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表示禁飞该型号飞机后,波音公司才表态决定升级737 MAX飞控软件,试图平息外界对波音客机的质疑。在此期间,波音的市值已经蒸发了266.5亿美元。还有在上文中提到的滴滴打车乘客遇害事件,滴滴平台深陷负面舆情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滴滴客服被自媒体等渲染为反应迟缓、呆板,贻误时机。
六是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提升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
一个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应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经营和管理,与社会共同发展,这表现在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上。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着企业的“软实力”。
“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日益成为企业提升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作为市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无疑是企业的天职。但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壮大,相较于经济属性这个角色,社会责任的履行、公共形象的建设等社会角色越来越重要。如果无视这一点,最终有可能损害经济角色的实现。除了前文中提到的椰树椰汁公司“辣眼睛”广告外,知网涉嫌学术垄断事件引发的争议,就凸显了企业自身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这两种角色的矛盾。
正如网友指出的,“知网在合理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负起更多公益责任,不能因为坐拥海量数据就对自己的侵权、牟利行为有恃无恐,变本加厉”。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趋势日益明确,广大网民对这一转型的日益自觉,对于这种矛盾,企业也应该有一种自觉。这不仅是为了消极地避险,更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