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起曾引发舆论极高关注的旧案被拉回公众视野,舆情热度快速攀升,新浪微博先后形成话题“ 十三行男子坠亡案开庭 ”“ 广州十三行事件庭审结束 ”,累计阅读量超2亿。
舆情综述
8月23日,据《南方都市报》报道,8月21日至22日,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广州十三行男子坠亡案”。公诉机关指控,2018年12月16日,被告人刘某荣等人因怀疑仓库服装被盗与被害人黄某鹏等三人有关,将其分别关押盘问并殴打。黄某鹏乘看管松懈之机,翻越阳台护栏逃脱,在跳落过程中坠地死亡。公诉机关认为6名被告人的行为构成非法拘禁罪。被害人家属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赔偿死亡赔偿金等费用。案件将择期宣判。报道发布后,这起曾引发舆论极高关注的旧案被拉回公众视野,舆情热度快速攀升,新浪微博先后形成话题“#十三行男子坠亡案开庭#”“#广州十三行事件庭审结束#”,累计阅读量超2亿。
与此同时,《新京报》、红星新闻等媒体从被害人家属处获取更多庭审细节,包括被害人家属称被告家属庭审前曾提出赔偿80万要求谅解;被告人在庭审中只承认非法拘禁,否认殴打等。报道还提到,被告人一方至今未向被害人家属真正道歉。舆论场上,被害人坠亡原因、涉案人员是否有涉黑背景、背后是否有“保护伞”等旧有疑问再度浮现,80万赔偿款和被告人认罪态度等案件进展也成为新的舆论关注焦点。“赔偿数目太小”“打人者无悔过之心”“呼吁严惩”的声音较多。《中国青年报》也刊发评论文章表示 ,“‘逼死’受害者的犯罪者,理应遭受法律严惩。法官在判案时,除去法条之外,也应充分考虑具体案情,对法律术语背后的案情本质有整体把握,尽可能作出符合公众心目中正义期待的判决。”截至8月29日12时,相关报道500余篇,微博2.1万条,微信文章超400篇。
舆情点评
作为一起曾引发全国舆论关注的热点案件,舆论关于该案的疑问并未随时间消散,案件开庭,相关案情细节再次“唤醒”公众记忆。而庭审结束后,媒体通过采访被害人家属,释放更多案情新进展。新旧信息杂糅传播,助推该案关注度持续走高,并掀起舆情风波。目前来看,舆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涉案人员曾被贴上“富人”标签,在仇富心理作用下,被告家属试图用80万赔偿换取谅解这一细节曝光,进一步激化了网民愤怒情绪,赔偿行为也被指是“意图花钱买刑”;
二是案件调查阶段,警方已对被害人坠亡原因、被告是否涉黑等舆论关注焦点进行了详细回应,但部分网民仍质疑警方通报,并迁怒司法机关,可见前期的舆情症结如不能完全解开,会给后期的舆论引导遗留阻力;
三是在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的影响下,网民对此类具有拘禁、殴打情节的违法行为,习惯性向涉黑涉恶方向联想,并揣测被告人背后存在“保护伞”,这给后续的舆论引导带来一定压力。
从案件舆情热度和网民关注来看,该案判决结果备受舆论期待。如若后期官方通报和舆论引导准备不足,媒体的深挖报道和被害人家属的追问,或将再度刺激网民负面情绪,增加舆情发酵的风险。
因此,面对此类争议性较高、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案件,审理法院还需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工作,首先充分打捞舆论场上的“存量疑点”,针对性地制定引导预案和口径,为舆论引导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宣判该案审理结果时,可同步辅以法官释法、专业解读等方式,详细披露案件事实细节,充分释放案件判决的法理依据、司法考量以及社会启示意义,引导网民理性看待案件本身,尽力压缩无端猜测的滋生空间。
作者/王超 王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