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想过分答会火,但没想过会这么火

admin2024年05月12日 15:11:03
阅读:
标签: 果壳 创始人 姬十三
分享:

“在我们的整个逻辑里面,分答跟在行其实是一件事情,一个是一分钟的时间买卖,一个是一小时的时间买卖,不同的买卖其实是不同的场景。本质上,我管它叫作时间电商。”

  2015年12月,果壳旗下的“在行”团队已经有了做轻量级AMA(Ask Me Anything)模式产品的想法,当时,姬十三的想法是,如何以高频带动低频,弥 补“在行”难以规模化的问题。为此,姬十三特地为在行的技术团队找了一个安 静的四合院,让他们“闭关修炼”,在5月15日下午,“分答” 推出。
 
  分答可以说是语音版的AMA。“语音使人的付费意愿提高了。比如我回答你 的问题我会说‘你好’,这就变成我对你的服务。这不像原来的文字问答社区, 而更像是知识服务了。”
 
  “分答”其实最早出现在“在行”的微信公众号中,回答者设置回答的费用, 并以一分钟语音的形式回答,而答案可以被更多的人花费一元“偷偷听”。在“在行”近万名行家和史航、 汪峰等名人的带动下,分答迅速在朋友圈中火起来。
 
  姬十三想过分答会火,但没想过会这么火,从果壳网创办至今,6年来这是第一个红到超出团队预期的产品。“本质上我们一直在做的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知识服务和交易。”
 
  理论上,分答是一个人人都可以用的产品,用户群体并不是垂直的,然而,半年过去了,分答效应好比一块投掷于平静水面的石子,各类抢风口的知识变现产品前仆后继,百花齐放,各显神通。相反,作为现象级产品的创始人,姬十三却又一次选择了“闭关”。分答接下来的商业化道路是否还有足够的“戏码”供人猜想?它能否更有效地将知识变现进行到底?它距离姬十三曾经定下的三个方针——以人为中心、交易即社区、知识即服务——还有多少未知尚待验证?《中欧商业评论》独家专访姬十三,他表示:在知识变现领域,一切刚刚开始,更精彩的交锋将发生在2017年。
 
  逆袭之后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有人曾评价分答的爆红是“一个小号的逆袭”,您怎么评价逆袭之后在创业方向的变化与调整?
 
  姬十三:2016年下半年,在所谓的技术经济和技术付费这个方向上,出现了不少新产品。有人甚至将2016年定义为“知识变现元年”。这说明至少大家觉得 这件事情如今变得可行了,对知识从业者来讲肯定是一件好事。2017年大致的一个预判是,知识变现会更热。
 
  果壳从2015年就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服务方向。过去,果壳一直在科学知识分享的领域以文章的形式精耕着知识的免费分享和传播,但其实在2014年底我们内部就看到了未来转变的机会,即虚拟的知识可以被定价和交易,未来的知识分享社区平台就很有可能会朝着知识服务交易平台转变。我们从2015年启动“在行”、 2016年推出“分答”,都是这个方向上的努力。
 
  从整体来讲,今天在所谓知识经济、知识变现的方向上,各家的尝试可谓百花齐放。但距离真正好的产品形态,或者说平台迭代的模式探索上,还没有到达成共识的时候。所以,如果说2015年是一个史前阶段,2016年是知识变现的探索期或者说元年的话,2017年很可能会有更多的模式创新出来,在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上也将会有更清晰的判断和阶段性的结论。
 
  CBR:作为整个体系的搭建者,从商业模式的0-1阶段,到构建知识变现平台的核心竞争能力,您的思考逻辑是否发生了变化?主要依据是什么?
 
  姬十三:有大概几个判断,首先,这一波知识变现,本身是消费升级在知识经济领域的一个折射,是大的消费升级趋势在知识或信息整理领域的一个折射。过去,大家通过搜索、百科、问答或者是微博这样的免费形式去吸收内容,但是有一批对内容更苛刻、时间不够用的用户,已开始率先希望得到更精致的、更具服务感、交付感更好的内容,并且愿意为此来付费。用户基于知识服务的消费升级,驱动了2015-2016年为知识付费的这一轮行为。但是令知识服务演变为工具性的另一前提是:支付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中国用户对网络虚拟消费的习惯养成, 有赖于支付宝、微信等成熟的支付平台的普及。
 
  其次,在这一背景下,传统行业之间的界限也在发生融合。过去我们看教育行业、出版行业、媒体行业,定位很分明,但是在新一轮知识付费的产品当中,教育、出版、媒体的行业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好像都部分地具备相关行业的属性,但却又都不是彼此。融合的发生本身也是有趣的变化。
 
  第三,新的包装形式在不断地出现,不断地创新。包装形式其实意味着不同产品“粒颗度”的分装和结构,甚至也会带来可售卖的资源的变化,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趋势。
 
  第四,越来越多的知识网红出现。在这个年代,知识人应该要有自己的粉丝,知识人应该成为网红,有了粉丝才能变现,如果一直孤芳自赏,做一个象牙塔里的知识人是没法变现的。
 
  做“时间”的电商
 
  CBR:表面上看,分答只是将AMA模式从文字变成语音,你如何看待传播借质的改变对于商业模式的影响?
 
  姬十三:有人问我,你担心别人把音频转化成几百字的文字信息量进行传播么?其实我是不担心的,因为没有人是冲着几百字的文字来付费几百块钱的,我卖的不是这个东西,我卖的是一个人对你的倾诉,对你的讲述,分答一分钟语音你放在这里,就好象一个人成为了你一分钟的朋友,在你旁边娓娓道来跟你去讲他的故事。我卖的根本不是文字,我卖的是情感和声音定制化的程度。
 
  从产品层面看,分答很容易复制,它火了之后也会吸引其他竞争者的目光。但做一个产品不是纯功能上的东西,它是品牌、运营等等一体的东西,每一个好像都有可能被复制,但加总起来,就是一个高门槛。你得有一个比较强的品牌作为背书, 你得有一个知识社区作为根基,你得有快速的产品和研发能力,你得有机会利用微信进行开发,你得有大量大V的名人资源,这些加总到一起复制的概率就没那么大了。
 
  CBR:在行和分答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是知识吗?
 
  姬十三:不仅仅是知识,在行创业之初我们就给自己定下三个大的原则,这也是我们对整个未来的一个认识和信仰。第一条叫做以人为核心,人是未来最大的商业模式;第二条信仰是交易及社区,先做交易,交易有了再去搭建社区,让每一次的交易行为变成一种社区;第三条信仰是知识及服务,知识看起来是知识,但背后隐藏的其实是种服务,让知识变成服务的变现。从这三个原则出发,我们就会发现场景形式是次要的,在行与分答只是衍生。
 
  在我们的整个逻辑里面,分答跟在行其实是一件事情,一个是一分钟的时间买卖,一个是一小时的时间买卖,不同的买卖其实是不同的场景。本质上,我管它叫做时间电商。
 
  CBR:如何理解知识产品的“按需分配”与“快速响应”?
 
  姬十三: 知识信息的匹配跟分装形态的变化上其实是有很多创新在里面的,外界消费趋势与环境的变化会带来新的结构、新的平台,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在整个知识经济里面,我觉得是有机会出现一些机会而不是单个机会。
 
  比如:我们的几个产品今年也将更侧重于按需服务这个方向,包括“分答” 和“快问”。原有的产品形态,其实都是满足用户有需要了就问,然后我提供给你一个按需定制的东西,快速提供给你一个按需定制的找颗粒度的一个资讯平台。按需与快速这两个词,是我们差异化的定位。
 
  整体来讲,我们觉得过去的知识产品更好地解决了公共化的需求,但是在个性化需求方面满足感并不够好,想要满足所有个性化,折中值到底在哪里?围绕个性化的、按需的知识分发和定制是目前产品升级的主要迭代点。
 
  CBR:怎么评价果壳内部的创新管理模式?从在行,分答,到快问,如何把握创新的节奏与产品结构的管理?
 
  姬十三:整体来讲,去年年中上线的“分答”平台我个人的感受首先是很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产品生态,还欠缺完整度,产品还比较单薄。“分答” 这个功能整体作为一个生态来讲是单薄的,只能满足一定场景的需求,比如,用户提问了以后,一来用户不一定百分百会得到答复,其次有的问题用户需要更完整的补充信息与资料,这在一分钟里面没法支持。在这两个维度上,我们都在做产品的创新,希望作为一个按需知识服务的平台功能和生态会变得更完整。比如在小程序的场景里,分答就主动放弃了部分功能,在前期只主打一个叫“分答快问”。
 
  有别于此前寻找特定答主问答的功能,“分答快问”目前只主打专业场景:健康、法律、育儿、科学、情感,提问者提问后平台自动分配有专业资质的答主进行回答。快问里主要强调三个卖点:第一是保证答主绝对专业;第二保证快速响应,80%的问题在半个小时之内能收到回答。
 
  变现与人
 
  CBR:随着在线提供个体化知识服务的人群越来越多,平台和知识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会是一种什么状态?彼此存在博弈么,还是延续良性合作和服务的简单关系?
 
  姬十三: 平台和知识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从产品层面来讲,一方面是工具的层面,一个是人力支持的层面。比如,以知识产品的分装形式为例,如何实现更好的工具化?如何更好地被用户体验到?在整个生态方面,如何给予知识提供者产品在知识的生产过程中给予更多支持。从产品层面看,分答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讲它是一个更方便的工具,对于需求者来讲,相比于文字,语音具有亲密感和私密感,它会带来一些不同的体验,触发了粉丝和网民的猎奇心理。再加上付费使得知识变现成为一种可能性。这些使得分答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更多平台要为知识服务者提供破门的机会,给予他们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好的自由化承载的能力,未来的理想状态是构建一种更良性的状态,取决于哪个平台的工具化和形态化给知识生产者赋能更大。现在很多平台在推出新功能之前,都会邀请核心的一批生产者参与其中,从一定程度上就是平台与知识生产者角色融合的进一步表现。
 
  CBR:知识网红,乃至大量明星的入驻给分答带来了大量的关注和流量,但也有质疑,获得现象级成功的分答会离知识分享越来越远,反而逐渐向社交商品,对此你认同么?
 
  姬十三:现在很多人把分答的蹿红归因于明星效应,而非知识传播,我认为在这一点上,分答兼而有之。事实上,简单地看粉丝经济和知识经济都是很偏颇的,如今这个年代,知识人也应该拥有粉丝,有粉丝的人应该把自己变得更深度,所以知识经济跟粉丝经济加在一起才是分答。分答玩粉丝经济,但也在玩知识经济,这是完全不冲突的。每一个知识人都应该拥有大量的粉丝。
 
  CBR:如何应对一些“超级头部”知识网红的去平台化行为?
 
  姬十三:这是很难避免的现象。因为不光在知识付费领域,在任何领域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超级头部”一定会试图建立自己的平台,很难长期依赖于一个平台,我觉得这是所有领域都会遇到的问题。
 
  CBR:未来是否考虑将海量的知识生产者作为一个产品设计的逻辑起点,还是说仍然以知识需求端为产品出发点?
 
  姬十三:很难极端地这么来考虑,我觉得按需服务和公共性知识的制作,生产者与用户是两个纬度的方向,但是我们试图在中间会找一个平衡值,目前来看更偏向于按需的服务,但并非极端地偏向用户端。
 
  在搭建知识生态的时候我们会去找一个平衡点,在不同产品方向上的服务,也会在不同的点上作一个布局。整体让用户到了分答,可以满足其不同层面的需求,这是一个生态上的考量。也正是出于这个想法,最早的分答单就功能来讲是显单薄的,因为我们在不同的点上试图做各种产品布局,让不同的功能点之间未来可以有一个叠加的效果出现,从而可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层面的服务需求,但这还需要一定时间来完成。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湖南电气职院师生赴英雄航天员汤洪波家中观看“神舟十七号”返航着陆

  • 拼多多跨界微短剧,能演好这出戏吗?

  • 湖南水电职院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新突破

  • 国产数据库实践:亚信安慧AntDB在DTC 2024展示创新实力

  • 583硬派家族+SUPER9跑车,方程豹产品矩阵献礼比亚迪30周年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