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就发,有仇必报,你认识这位上市公司董事长吗?

admin2024年05月03日 11:38:51
阅读:
标签: 伊利 潘刚
分享:

上市公司“炸雷”的方式千奇百怪,有业绩变脸的,有高送转玩不下去的,有大股东质押率过高爆仓的,也有对自家员工股权激励引爆二级市场的,比如伊利。



 
  8月5日晚间,伊利股份发布《2019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激励对象授予限制性股票总计约1.8292亿股。公告发布次日,伊利股价开盘即逼近跌停,全天大跌8.8%,市值蒸发超160亿元。
 
  二级市场投资人“翻脸”的原因有三:1)本次股权激励采取的方式是限制性股票半价授予,伊利在完成对激励对象的半价授予后,会产生高达29亿元的差价,而这部分费用将被计入管理费用。2)在激励方案中,伊利董事长兼总裁潘刚获授6080万股,授予比例接近股权激励规定的顶格数量,按照回购的平均价格计算,潘刚有望获益近10亿元。3)相较于过去5年,此次股权激励的业绩考核解禁指标明显偏低。
 
  艾问注意到,自打05年潘刚就任伊利董事长以来,伊利已经先后进行了4次股权激励,这让不少股民感叹,还是老董事长郑俊怀好。
 
  诚然,伊利能走到今天,从一个地方性的奶厂发展成亚洲第一乳业品牌,离不开潘刚的努力与付出。可人们谈起伊利,最津津乐道的还是伊利两代掌门间的“恩怨情仇”。
 
  没有郑俊怀就没有伊利?
 
  许多人都曾说过,没有郑俊怀就没有伊利。可对潘刚来说,没有郑俊怀或许才是更好的选择。
 
  1983年,正是改革春风吹遍中国大地之时,此时的潘刚只有13岁,还是个学校里念书的学生。而33岁的郑俊怀受到组织器重,从招待所调任至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任厂长。
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
 
  转眼到了1992年,中国乳业开始蓬勃发展,也正值国企股权改制大潮。郑俊怀在考察深圳时发现,股份制改革十分有利于企业发展。还没从深圳回来的郑俊怀就在心里暗暗发誓,“改革,一定要改革” 。
 
  可当时的食品厂经过郑俊怀多年的努力,已成了当地最知名的企业。这样好的企业想要改制,上级部门自然不愿意撒手。
 
  次年,还是在时任呼和浩特市市长白音的拍板下,郑俊怀才正式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革,改制后的回民奶食品厂也更名为现在人们所熟知的“伊利”。
 
  改制后的伊利成果喜人,一年时间,净产总额增长了118倍,销售收入增长79倍。期间,加入伊利没多久的潘刚也受到郑俊怀的赏识,从一名普通的质检员升职为质检部部长。
 
  1996年,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乳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46岁的郑俊怀进入个人声望的顶峰,被业内尊称“乳业教父”。
 
  可既然是顶峰,意味着接下来郑俊怀要走下坡路了。伊利的前独立董事俞伯伟曾这样评价过郑俊怀,说他一直将伊利看成自己一个人的企业,害怕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
 
  当潘刚还在基层默默打拼时,此时的郑俊怀有位得力助手,名叫牛根生,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知的蒙牛创始人。
 
  牛根生,人如此名,牛到什么程度?96年,从仅凭发明“伊利苦咖啡”就创造了单品销量破3亿的纪录,人称“中国冰淇淋大王”。
 
  到了1998年,伊利80%的营业额都是来自于牛根生主管的部门,这让郑俊怀是坐立难安。想着“一山难容二虎”的郑俊怀决定安排牛根生去北大学习,说是学习,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分明是有意支开牛根生。
 
  最终,在牛根生再三请辞下,郑俊怀“含泪”放走了这位得力干将。有人说二人分道扬镳是因为性格所致,也有人说是因为利益分歧。不管怎样,旧人已去,新人就要来了。
 
  1999 年10 月,伊利集团进行组织体系调整,成立项目部,潘刚被委任为项目组组长。拥有7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潘刚开始展露自己的才能。2个月后,项目完成,伊利实行事业部制,潘刚被任命为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独当一面。
 
  牛根生走了,创立了蒙牛,成了日后伊利的心头大患。潘刚来了,郑俊怀绝没想到,风水轮流转,下一个走的竟是自己,而且还走的那样狼狈。
 
  矛盾激化,伊利到底谁说了算?
 
  潘刚被任命为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后,此前收入只有6000万的伊利液态奶开始飞速增长,2000年5亿,2001年12亿,2002年24亿。凭借着出色的业绩,2002年, 32岁的潘刚出任伊利集团总裁、董事,是当时全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最年轻的一位。
 
  然而,自打潘刚升任管理层后,与郑俊怀的关系就开始变得微妙。据《环球企业家》报道,升任伊利总裁没多久的潘刚先是因奖金问题与郑俊怀产生了矛盾,而后又同俞伯伟绕过郑俊怀与北京未晚品牌(国际)传播机构合作,采取收买媒体等方式制造并传播蒙牛负面信息,最终爆出“未晚事件”。弄得蒙牛不得不向公安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等反映情况,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也曾对此进行过全面侦查。
 
  再加上2004年4月,潘刚与俞伯伟又再次制订打压蒙牛的“阿波罗计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弄得郑俊怀很是不满,可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几年郑俊怀也是昏招频出。
 
  2002年10月18日,郑俊怀曾在董事会上询问,如果有闲散资金可否进行国债投资。次年,郑俊怀在独董和多数董事均不知情下,购买了3亿元国债。直到2004年初,有媒体称伊利购买国债发生亏损,上交所提出质疑,才发布公告承认此事,同时卖掉了2.53亿元的国债。
 
  然而,就在已经发生亏损的情况之下,郑俊怀又购买了1.54亿元的国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再次亏损了1200万元。一系列的操作,让董事们开始质问郑俊怀,伊利是否是一个人的伊利?
 
  以上种种,致使双方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直至“独董”事件爆发。2004年6月17日,伊利发布公告称董事会临时会议形成决议,提请股东大会免去俞伯伟的独立董事。
 
  股东大会上,其他董事都被郑俊怀说服,唯独潘刚没有在董事会决议书上签字。他还在会议记录上写道“此次董事会会议不符合公司章程,决议无效”,然后离开办公室。
 
  被罢免的俞伯伟随即在北京召集数家媒体,公开发表声明,表明自己愤怒,并抛出了更多内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关伊利第五大股东呼和浩特华世商贸有限公司身世的问题。
 
  此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郑俊怀为了股份制改革,选择了曲线MBO的道路,即他和伊利的二十多名主管出资成立了一家“华世商贸公司”,相继收购一些国有企业所持的伊利法人股。由于郑俊怀团队并没有太多的现金,因此在收购中便采取了一些“灰色”做法,也就给人抓了把柄。
 
  最终,2004年12月,包括郑俊怀在内的五名伊利高层涉嫌挪用公款罪被刑事拘留。一年后,包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郑俊怀等人参与挪用公款1650万元一案。郑俊怀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2005年6月,在郑俊怀被刑事拘留不久后,35岁的潘刚全票当选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当年伊利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可即便郑俊怀进去了,他的阴影也始终笼罩在潘刚头顶。
 
  对簿公堂,谁把谁抹黑?
 
  2006年3月,刚股改复牌的伊利推出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公司授予激励对象行权价格为13.33元的5000万份股票期权,艾问(iask-media.com)发现,仅潘刚一人就独得1500万份,占股票期权总量的30%,行权后标的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2.9043%。
 
  以当时的收盘价计算,潘刚可行权获得的1500万股股票账面实现盈利6570万元。因此,当时就有新闻写道:“因挪用公款1650万元而身陷囹圄的郑俊怀大概没有想到,他的继任者潘刚在伊利股改复牌的当天就光明正大的‘收获’了巨额财富。”
 
  对此,伊利这边还专门进行了回应,称这种说法“弄不懂股票期权与股票的区别,幼稚地认为获得了期权就相当于获得了等值的财富”。
 
  2008年9月4日,郑俊怀提前出狱。5天后,中国奶业的最大丑闻爆发,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多个厂家奶粉都检出三聚氰胺。该事件重创了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中国乳制品进口。
 
  2010年,《中国企业家杂志》在一篇报道中称:“郑俊怀出事前,郑与潘刚的矛盾已经激化,原因是潘刚的姐姐、姐夫等众多亲戚开办多家承揽伊利广告、劳保用品业务的公司,郑极力反对。潘刚与同遭郑截断财路的伊利独立董事俞伯伟同仇敌忾,将郑使用公司资金为自己买入伊利股份的事公之于众。”
 
  2011年,郑俊怀加入黑龙江红星集团,担任红星乳业董事长。同年6月12日,网络上出现一篇名为《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掏空》、署名伊利集团原董事长助理"张三林"的万言举报信,举报潘刚"骗取、侵吞国有资产"等罪名,引起伊利股份新一波动荡。
 
  其实,早在2004年,张三林的实名举报信便已投到各相关部门。但是,自打2005年郑俊怀落马,潘刚接手伊利后,举报便再无回音。据财新报道,有关部门解释,伊利是内蒙古龙头企业,郑俊怀的事还没查完,再接着查其他人,担心没办法经营而搞垮企业。
 
  无奈之下,张三林找到了内蒙古商报原社长李希晓。李希晓经过多方打听,确认消息无误后,决定帮张三林发布实名举报信,并连同三位朋友,分别将举报信发到网站、论坛等多个渠道,这才有了这场舆论风暴。
 
  举报信发出后,伊利迅速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称受到谣言攻击。此外,各网站几乎同时开始大规模删除相关帖子,主要门户网站微博也同样开始删除用户发布或转发的相关内容。13日下午,该举报信在网络上已难觅踪影。
 
  2011年7月6日经呼和浩特市人民检察院批准,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李希晓被批准逮捕。
 
  2012年1月17日一审判决,认定李希晓犯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
 
  随后的几年,围绕潘刚及伊利的流言总是断断续续传个不停,但都没能产生像“张三林实名举报”这样的重大影响,直到2017年,潘刚去美国治病,长时间未出现在公众视野后,有关潘刚的流言开始四散开来。
 
  2018年3月,前《时代周报》记者刘成昆,在微信公众号“天禄财经”上发表了连载小说《出乌兰计》,外界普遍认为,该小说含沙射影,暗指伊利高层贪污、腐败。随后,微信公众号“光祥财经”作者邹光祥看到刘成昆所写的第一篇文章后,主动添加刘成昆的微信,询问有关情况。
 
  3月26日上午,邹光祥打电话向伊利公司求证,被告知是谣言后,他仍写下了《公司聚焦: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或“失联”》的文章称:“光祥财经获悉,潘刚已于近期回国,但很快被有关部门带走并协助调查。”当晚,呼和浩特公安机关接到伊利及潘刚本人的书面报案,2人被跨省拘捕。
 
  半个月后,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在官网发布了一则声明,明确指出此前的一系列谣言与郑俊怀脱不了干系。
 
  10月24日,伊利谣言案宣判,邹光祥、刘成昆以寻衅滋事罪被判缓刑。同日,伊利实名举报郑俊怀的“八大罪状”:借助背后神秘力量向伊利及潘刚施压、索要非法所得,后又造谣生事、雇佣水军及网络写手编排潘刚,给伊利抹黑,致使股价跳水。
 
  截至目前,这场厮斗还未有定论。只是两代掌门人最终弄得要对簿公堂,着实让人唏嘘。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参考资料:
 
   1.《伊利高管举报案开庭》新世纪周刊
 
   2.《郑俊怀:笙歌归院落 灯火下楼台》中国企业家杂志
 
   3.《沉浮郑俊怀》环球企业家
 
   4.《造谣伊利,8人被抓,新华社披露内情》新华视点
 
 
 
  作者/修缘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湖南电气职院师生赴英雄航天员汤洪波家中观看“神舟十七号”返航着陆

  • 拼多多跨界微短剧,能演好这出戏吗?

  • 湖南水电职院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新突破

  • 国产数据库实践:亚信安慧AntDB在DTC 2024展示创新实力

  • 583硬派家族+SUPER9跑车,方程豹产品矩阵献礼比亚迪30周年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