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超华裔日裔,横扫硅谷的印度裔为什么那么成功?

admin2025年07月22日 11:33:26
阅读:
标签: 华人 印度人
分享:

华人和印度人在高阶职场的一下一上,透露出怎样的信息?印度人在职场的成功,真的像国内部分媒体说的,是一碗成功的鸡汤?


 
  谈起印度人,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厕所都是“奢侈品”,以及数量庞大的贫困人口,似乎与财富毫不相干。但和本土印度人不同,美国的印度裔移民却是不折不扣的精英群体,不仅身居职场金字塔顶端,其积累的财富也足以傲视其他族裔,成为美国最富裕的群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其实,抽丝剥茧就会发现,美国印度裔族群经济上的成功,远不是一碗成功学鸡汤那么简单,其背后既是群体努力的结果,也有着历史深远的无奈。
 
  临近2019年年末,印度人占据了焦点位置。
 
  12月4日,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双双宣布卸任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CEO和总裁职位,将公司交由Google CEO桑达尔。皮猜(Sundar Pichai)。至此,全球最大搜索引擎公司的权杖转到了印度人手中,加上此前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早已掌管微软,美国前五大科技公司已有两家的掌舵人是印度人。
 
  与此相对的是,11月14日,微软宣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将于2020年初正式离职。沈向洋目前是美国科技巨头中职位最高阶的华人,他的离去,标志着华人基本远离了美国科技巨头的权力中心。
 
  华人和印度人在高阶职场的一下一上,透露出怎样的信息?印度人在职场的成功,真的像国内部分媒体说的,是一碗成功的鸡汤?
 
  01
 
  硅谷成印度人“后院”
 
  大多数人印象里,硅谷的主角应该是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
 
  实际情形恰恰相反,硅谷是印度人的后院。
 
  考夫曼基金会的统计表明,2006年至2012年,硅谷每100个初创企业中,就有40个由移民创建,其中大约有12个由印度人创办。硅谷的高科技巨头公司,除前面说到的微软、谷歌外,太阳微系统、Adobe、思科等企业都有印度人担任CEO,或者是联合创始人。
 
  此前,印度人和华人曾经平分硅谷秋色,各自享受荣光。
 
  上世纪90年代,杨致远、黄仁勋分别创办雅虎和英伟达,使华人在全球科技界的影响力冲上巅峰,加之此前大量华人工程师流入硅谷,和印度工程师一起成为推动硅谷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美国才有了“硅谷建立在华人和印度人脊背之上”的说法。
 
  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雅虎的衰落,陆奇、李开复等华人逐渐远离硅谷科技巨头权力中心,华人在硅谷的影响力日渐式微。1998年之前,17%的硅谷科技公司由华人创立,仅有7%的公司由印度人创立。1998年之后,印度人创立的科技公司数量开始上升,并逐渐反超华人。
 
  百事可乐CEO因德拉。努伊,印度裔
 
  同时,印度人在CEO等高阶职位上全面领先除白人外的其它族裔,成为世界500强企业CEO专业户。《时代周刊》为此发表封面文章感叹,印度向全球出口的最大产品不是IT服务,也不是织物,而是高质量的CEO。
 
  02
 
  10个美国百万富翁就有1个印度人
 
  美国媒体称印度裔为“最聪明的移民群体”,这个称呼的背后,隐含着这样一个事实:印度裔移民在多行业的表现比宝莱坞电影还能颠覆外界想象,取得的成绩堪比电影《巴霍巴利王》的戏剧性。
 
  杜克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研究显示,美国的印度裔移民在1995——2005年间创办的工程技术公司数量,超过英国、中国和日本等国/地区的移民创办的同类公司总和。
 
  美国亚裔酒店业主联盟是美国最重要的行业组织,2008年拥有酒店数量超过2.2万家,客房数量超62万间,占全美整个酒店行业份额的40%以上。在联盟中,无论营业额还是会员人数,印度裔都占了80%以上,等于印度裔控制了全美超过32%的酒店行业份额。
 
  在移民最爱从事的商业形态便利店经营上,印度人不仅遥遥领先其它族裔移民,也超过美国本土居民。2003年美国有13.5万家便利店,其中约7.7万家由印度裔所有和经营,销售额、利润额分别达到1950亿美元和22亿美元,分别占行业总量的57.9%和54.5%。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的日裔和华裔由于勤劳以及重视后代教育,因此是收入较高的移民群体。说这两大族裔收入较高没错,但要说数一数二,印度人第一个笑而不语:自1994年迎头赶上并超过日本裔后,印度裔再未被超越,华裔则一直处于第三位。
 
  更重要的是,印度裔的家庭平均收入的增幅也高于日裔、华裔。
 
  从2005年到2011年,印度裔家庭平均收入从82610美元增长到102894美元,增幅24.55%,高于日裔的21.87%,远高于华裔的8.11%。从数据看,印度裔家庭平均收入绝对数也非常高,分别是第二名日裔的大约1.14倍(按2011年数据),是第三名华裔的1.33倍,是全美平均水平的1.67倍。
 
  换句话说,印度裔家庭不仅是全美最富裕的族裔家庭,财富的绝对数排第一,增速也是冠军。
 
  个人资产方面更能说明美国的印度裔移民在经济上有多成功。2003年,美国每9个印度裔移民中就有1个百万富翁,在美国所有的百万富翁中,印度人占比达到10%,这在美国少数族裔中属于妥妥的一骑绝尘。
 
  03
 
  印度人真靠裙带关系上位?
 
  对于美国印度裔移民取得的经济成就,尤其是在高科技企业中包揽中高层职位的现象,流行的看法是,印度人裙带关系搞得好!
 
  例证可以随手拈来。
 
  维克。瓦德华1982年入职微软公司时,公司包括他仅有两名印度人。6年后的1988年,瓦德华被任命为微软项目总经理。随后,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越过印度洋和太平洋,络绎不绝加入微软。
 
  在硅谷企业中,流行印度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喜大普奔剧:一旦有印度人在一家公司得到提升,他的亲属、朋友和校友很快会被推荐进公司,从而悄无声息“占领”整个公司。
 
  在“Quora”网站上,不乏美国本土白人吐槽:硅谷许多公司的印度裔经理喜欢优先选择来自印度的IT工程师(相当数量没有拿到绿卡),导致自己作为美国公民,只能找时薪低于40美元的工作。
 
  时至今日,在美国前五大科技公司中(微软、亚马逊、谷歌、Facebook和苹果),印度裔员工的比例在20—30%之间,高于其它族裔。
 
  对印度人的强势渗透,有美国网友不满地说,硅谷不再是精英聚集的地方,而是裙带关系猖獗之地。
 
  但如果简单地认为印度人是靠拉帮结派上位,也难免草率了,因为其他族裔眼里的“裙带关系”,在印度人看来却是抱团和提携同胞。有意识提携帮助有野心、有能力的同胞,这几乎是印度人的集体意识。
 
  思科首席战略官瓦里尔,印度裔
 
  而且印度人抱团是有组织有目的的行为。
 
  目前仅在硅谷就有上百个印度人组织的协会。印度人只要加入这些协会,就可以获得许多福利好处,包括通晓硅谷的竞争规则,学到创业经验,以及创业所需的资料信息、技术以及资本。
 
  太阳微系统联合创始人维诺德。科斯拉属于第一代成功的印度裔企业家,被称为硅谷印度裔“创业教父”,他之所以有此声誉,就在于和硅谷的印度裔协会联系互动紧密。科斯拉不仅在这些组织中担任创业导师,还作为天使投资人为协会成员提供创业启动资金。
 
  老一辈的传帮带和专业组织程度很高的各种协会,不仅可以帮助初入硅谷的印度人迅速站稳脚跟,还为其中的优秀者打开了特别上升通道。这些人成功后,再通过协会反哺其他印度人,最终使印度人相对于其他族裔包括美国本土白人,更容易脱颖而出。
 
  相比之下,华裔更注重靠个人双手打拼。
 
  英特尔前董事总经理、宇沃资本美国董事长黄征宇曾和英特尔CPU事业部负责人虞有澄(Albert Yu)有过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处理器是英特尔最核心的业务,虞有澄(Albert Yu)又深得当时的CEO安迪。格鲁夫信赖,在英特尔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华人中的成就实属罕见。
 
  黄征宇问虞有澄:“你对华人员工的发展有什么看法?”虞有澄的回答让他十分惊讶:“这个啊,你自己好好工作就是了。”也就是说,虞有澄没有和新人分享经验或给予任何指导的打算。
 
  黄征宇认为,硅谷顶级企业里的华人比例不算低,地位却不高,这和华人注重个体优秀,喜欢单打独斗,缺乏组织性和互助精神有关,同时不习惯为自己的利益站出来发声和抗争,导致华人整体表现远远落后于印度裔。
 
  04
 
  历史的无奈
 
  实际上,美国印度裔移民取得较高的经济成就,喜爱抱团只能算是锦上添花,高度精英化才是根本原因。
 
  一个容易被外界忽略的事实是,印度裔移民从事管理和高技术类工作的比例为66.5%(2011年美国统计局数据),大大超过华裔的54.4%、日裔的53.6%,名列全美第一。
 
  管理和高技术类工作离不开高等教育支撑,与此相对应的是,印度裔移民受过大学以上教育的比例为82.1%(2011年),同样名列全美第一。而大凡有点野心、梦想摘取CEO这一职场皇冠的印度裔移民,绝大多数都会花大钱去商学院读MBA。
 
  道理很简单,MBA是进入美国高阶职场的敲门砖,硅谷的高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董事会或风险投资人一般会聘请具有MBA背景的职业经理人和创始人一起管理公司。没有MBA学位,根本不可能进入高阶管理层,中级管理职位可能就是天花板。
 
  微软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拥有芝加哥大学MBA学位。开头提到的刚刚大权在握的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则获得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MBA学位。
 
  高学历、高收入、高成功率是美国印度裔移民身上的标签,正因为如此,它常常被部分媒体煲成一碗成功学的鸡汤,但对印度来说,却是一种尴尬的存在。
 
  印度独立后,经济上奉行苏联式计划经济体制,并实行严格的“生产许可证制度”,使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缓慢,造成大量高级技术人才失业。仅在1967年,印度的高技术人才失业人数即超过90万,占这一群体总量的7%还多。同时,印度臃肿低效的官僚体系又愈演愈烈,不断压缩本土高级人才的发展空间。
 
  更重要的是,印度独立后对低种姓人群推行保留政策(在政府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低种姓印度教徒保留足够名额),削弱了婆罗门等高种姓人群的社会地位和影响,而印度的高级技术人才基本都集中于高种姓人群。
 
  在国内糟糕的营商环境和逼仄的发展空间的双重压力下,印度高级技术人才为谋求个人发展空间,纷纷开始移民海外。作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印度移民首选国自然是英国,但英国迫于国内就业压力,在1962年和1965年分别通过《英联邦移民法》和《种族关系法》,使印度人移民英国面临重重障碍,于是转而将美国作为海外移民首选地。
 
  统计表明,1966——1988年移民美国的印度人中,95%属于专业技术型人才,仅1966——1977年间,印度就向美国移民2万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2.5万名医生和4万名工程师。实际上,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向西方国家移民的高技术人才中,美国接收了超过80%。
 
  可以说,印度裔在美国商界群星闪耀实属迫不得已,是本土糟糕的营商环境和个人发展空间狭窄导致人才大规模流失的意外结果,背后满满的历史的无奈。如果祖国能善待精英群体,他们何苦要飘洋过海异国谋生,去煲那碗成功学鸡汤?

 
作者/蒋培宇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菌小宝:从肠道微生态到自然生态,共筑生命平衡的健康未来

  • 菲尔莱:以金融教育为笔,绘就财富管理新画卷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