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引爆一场比新型肺炎更严重的疫情,你知道吗?

admin2025年05月06日 23:03:38
阅读:
标签: 肺炎 疫情 舆论
分享:

这些情绪通过网络平台互动,与官方处置的瑕疵、官媒引导的失误相互交织,逐步演变成为比疫情本身更可怕的“舆论疫情”,而这场“舆论疫情”正是你我他共同引爆的!



  从去年12月8日武汉通报首例新型肺炎病例开始,随后1月19日国家卫健委宣布向各省派出工作组,再到1月20日国家层面召开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新型肺炎正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和热议话题。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恐慌、紧张、焦虑成为大家难以避免的情绪,这些情绪通过网络平台互动,与官方处置的瑕疵、官媒引导的失误相互交织,逐步演变成为比疫情本身更可怕的“舆论疫情”,而这场“舆论疫情”正是你我他共同引爆的!
 
  1
 
  新型肺炎“舆论疫情”的特征
 
  ——全民关注度空前。这是一场直接关系14亿人民身体健康的事件,特别是武汉“封城”以来,专家呼吁“不出门”,大家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了威胁,所有关注全在新型肺炎上。加上媒体密集报道、自媒体平台实时互动,与疫情相关的各类信息呈指数级增长态势,推着新型肺炎疫情舆情持续高涨。只要这种威胁未解除,大家的关注度就不会下降。
 
  ——病毒式传播扩散。“人人皆媒体”的传播环境,主流媒体的报道在全社会形成了紧张气氛,激发公众获取更多信息的欲望,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的加入,村干部、居委会大妈各种花式喊话,社交媒体的各种分享转发,让疫情信息无盲点全覆盖、迅速点燃全网舆情,呈现全时段全空间的病毒式的传播扩散。
 
  ——谣言多加剧恐慌。新型肺炎是新的意外事件,权威部门在短期内难以公布权威信息,甚至公布信息也常随着研究发现前后不一、实施更正,如,从“不能确定人传人”到“传染性极高”、“儿童年轻人不易感染”到“儿童孕妇是易感人群”等等。大家在信息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网络平台信息安抚焦虑情绪,而这些信息往往关系大家健康、真假难辨、迷惑性相当高,特别在互动传播过程中又篡改、夸大事实,连顶级央媒都“中招”报道双环连能抑制病毒,更不用说那些民间广传的“洗热水澡预防”“病毒人为制造”“风油精涂人中”等方面谣言。
 
  2
 
  产生新型肺炎“舆论疫情”的心理效应
 
  ——蝴蝶效应:小震动也能形成大风暴。“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一个微小的信息,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会演变成为重大舆情,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但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有可能会产生重大正面效应。
 
  这次新型肺炎疫情舆情也呈现出明显的蝴蝶效应,从去年12月初武汉发布首例病例,经境内外媒体大量报道,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股新型肺炎舆情。随着武汉“封城”,各省一级相应、确诊和死亡病例不断增加,经媒体密集报道放大、自媒体添油加醋、谣言的带偏带歪,形成了不可忽视的重度舆情,直接影响十几亿人口的衣食住行,也为打赢防疫防控狙击战带来了阻力和困难。
 
  ——标签效应:负面标签加剧民众恐慌。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该“标签”的方向发展,同时人们也习惯用标签快速去判断某个群体或事物的特征。
 
  在这次疫情舆情中,标签效应也被媒体广泛使用,媒体在报道新型肺炎疫情时,负面标签随处可见,有的是无意中涉及,也有些是刻意“带节奏”“超热点”。除了官方会贴上“可防可控可治”的正面标签外,其他媒体几乎都给疫情贴上“封城”“易传染”“发烧”“病例增加”“死亡”等负面标签。大家在接受信息时,首先受到了这些负面标签的影响,形成了对疫情刻板印象,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恐慌,形成疫情防控中的负能量,不利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
 
  ——首因效应:偏见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在这次疫情中 首因效应随处可见。比如,大家一开始对武汉有“缓报”“瞒报”的负面印象,以至于后来无论武汉做什么,大家都会质疑质疑再质疑,特别是武汉春节前举办万家宴会、某位主官接受采访时连续三次“口误”说错口罩产能,又将这种质疑推向了高峰。又如,前些年红+会因郭美美事件被贴上“混乱”“贪污”的负面标签,导致公众有不信任感,所以武汉红+会一出现纰漏,立即引发全民“草木皆兵”式的监督,甚至是攻击和谩骂。
 
  3
 
  防治“舆论疫情”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场“舆论疫情”的构成主体主要有网民、媒体、官方、事件主体等等。只有每一个主体做好自己的事,全力配合前线治疗、配合后方防控,我们才能尽快解除“禁足”,整个舆论才能朝着有利于疫情防控的方向走,疫情防控狙击战才能提前胜利。
 
  ——网民。目前内地手机网民已经超过8亿人,特别是这段时间延迟复工“禁足”在家,网民的参与率远远高于以往任何事件。最为普通网民,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保持良好心态。恐惧和焦虑、愤怒和暴躁、盲目乐观和过度悲观等,都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民最典型心理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首先保持好的心态,戴好“心理口罩”面对一切,凡事多冷静思考,多分享沟通,多做居家娱乐活动等,都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确实难以缓解的,电话心理咨询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目前很多地区都开放了免费咨询热线。
 
  科学获取资讯。当前关于疫情的各类资讯满天飞,特别是不少网络媒体、自媒体为了流量生产加工各类博眼球信息,眼花缭乱、也很容易误导大家,所以大家关注疫情信息时,多从官方渠道获取,比如国家和所在地区卫健委官微公号,权威媒体等等,获取相关资讯时间尽量控制在1个小时以内。
 
  规范网络行为。网民作为群体事件的参与者,会产生“人多势众”的错觉,认为群体会分担个人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大数据很发达、平台也都实名,只要你滋事了,埋单是早晚的事,“用舅舅单位口罩交朋友”“倒卖捐赠物资”等就是活生生的教训。所以在参与互动多独立思考、谨言慎行,切勿以身试法。
 
  多些宽容谅解。在前方做好疫情防控的,除了一线的医护人员、医学专家外,后方的防控也是风险特别高的一个战场。无论是挨家挨户登记的社区干部、协助隔离病人的警察……,还是频频出席各类记者发布会的领导干部,他们都和医务人员一样,冒着传染风险努力做好防控慰问。即便他们有时候确实有些瑕疵,但只要不违反原则底线,也请大家多些理解包容。
 
  ——媒体。在互联网舆情传播过程中,媒体按照角色定位可以分为官方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三类。
 
  官方媒体。最典型的代表是人民日报。在公众印象中代表政府立场,自身的定位也包含一定政府色彩,在疫情面前更要保持谨慎,在信息发布方面,更应该倾向于发布对政府有利、对社会有利的信息。像批评武汉公安疫情前期教育8名造谣者、双环连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等类型的报道应该更加慎重。
 
  网络媒体。最典型的代表是今日头条。对他们来说流量代表经济利益,他们也习惯在报道中不断的炒作热点,挖掘新的素材和舆情引爆点,以提高自己的点击量,为舆情的发展注入正负能量,增加了应对的复杂性。所以,在疫情面前,网络媒体在注重流量的同时应当更注重价值引导,像过度渲染紧张氛围、消费一线医护和病患、攻击官方不足等一类报道不应该是主流。
 
  自 媒 体。最典型的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微博、公号。介于普通网民和网络媒体之间,成分多元、目的多样,有些是出于爱好责任,有些是职业需要,有些是兑现流量,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自媒体,我们更希望明星、专家、大V们更多的利用自身影响力转发权威文章、普及知识、呼吁公众配合疫情防治。
 
  ——官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层面往往是以专职部门为主导多部门配合的联合应对模式。从目前上看整体应对可圈可点,特别是近两天湖北红+会领导被问责、武汉红+会账单明细公布等等,及时回应了公众焦点问题。下一步建议重视以下工作。
 
  及时发布舆情信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关于疫情的舆情仍处于高潮期,官方要充分利用新闻发布会、官微、主流媒体集中发声,除了及时、准确、科学发布外,重点要传达官方对疫情的判断和态度、科普疫情知识,不给任何谣言有可乘之机。
 
  注重舆情引导效果。着重围绕民众关心关注的难点和痛点,洞察民众担忧诉求,不断与民众互动,同时重点参考自媒体平台的信息资源、听取民心民意,增进官方和民众的相互理解,并随着疫情发展、民众关注变化不断调整引导方向,努力将舆情引到良性轨道,真正依靠人民打赢防疫舆情狙击战。
 
  加强各类媒体管理。除了按照已有制度加强各类媒体管理外,重点要监管好各部门各地官方账号。比如,最高院唐姓法官利用官方公号发表批评武汉公安的个人文章,导致媒体和民众误判为官方态度,一时间引发舆论攻击正在防疫一线奉献的民警,充分暴露了个别单位在官微公号的管理上不够严谨规范。
 
  加强实体处置打击。舆情的引导往往建立在实体处置的基础上。一方面,要严厉处置在防疫过程中不作为、乱作为的责任人,回应舆情关注、平息民情民愤;另一方面,要加强辟谣力度,加大对造谣者、传谣者的处置力度,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