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逻辑硬伤,网上批判的已经够多了,我就不多说了,因为连奥斯维辛这种纳粹集中营的比喻都能拿出来,还有什么可说的。
昨夜,武汉的两篇评论员文章传遍了网络,一篇是长江日报的《相比“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另一篇是汉网的《“疫”流而上,何不多给武汉市长暖暖心》。
文章的逻辑硬伤,网上批判的已经够多了,我就不多说了,因为连奥斯维辛这种纳粹集中营的比喻都能拿出来,还有什么可说的。
我今天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武汉这两篇评论员文章背后的深层次文宣思维问题,更值得关注,也更值得其他地方引以为戒,因为这样的舆论事故不止在武汉发生。
我判断,长江日报一定是接到了类似“加强疫情防控舆论引导”“引导网上理性声音”等与宣传引导有关的工作指令,于是邀请了肖畅等这些经常联系的评论员,希望通过他们的评论文章来引导社会形成团结奋进、为武汉加油鼓劲的社会舆论效果,只可惜事与愿违,不仅没能起到预想成效,反而产生了反效果,教训不可谓不深。
事实上,很多地方的纸媒评论员圈都有这样的毛病,太习惯于用“贬低矮化他人来体现文章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写作手法,为了给约稿对象加深观感印象,频频使用夸大、渲染等扣帽子语言,以体现文章是如何迎合主旨意图,进而获得发稿机会。殊不知,舆论热点的评论引导与纸媒社评完全不是一个语言体系,要想在情绪充斥、立场先行的舆论场中说服那些可能已经持有对抗心态的吃瓜群众,单单强调空洞的口号和扣上一顶莫须有的谴责,毫无意义。
武汉不是个例,2019年1月,当时甘肃扶贫工程折达公路“考勒隧道”的质量问题及甘肃交通系统工作作风问题曝光,面对舆论关于“甘肃官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质问,《兰州晨报》也曾刊发过类似的评论员文章,当时也曾引发舆论的轩然大波。
我相信,武汉文宣的出发点肯定不是为了怼网民、怼舆论,而是想表达武汉在感激外界援助方面,相比诗情画意的唐诗,更喜欢直白一些、白话一点,并对个别人利用诗词鄙视矮化中国的声音表示强烈谴责,因为前几日随着一则“论读书的重要性”的段子已在网上流传较广,也确实带动了一些负面节奏,尽管后经证实该留诗词捐选武汉的实为在日华人团队,但显然信息对称还十分有限。
但在当前这种纷繁复杂的互联网舆论背景下,要想让公众听得进这些武汉原本想表达的声音并不容易,需要点技术含量,特别是在近期武汉方面线上线下连续出现失败操作已经大量触发舆论对抗心态的影响下,显得更为艰难。
这时候,尤其考验当地文宣团队把握舆论“时度效”的能力和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讲理中获得民众认同和支持的本领。显然,实战再次证明武汉方面没能通过这次考试。
无数次惨痛教训都在警示着其他地方的执政主官,现在的互联网舆论形势下,有一支懂网络、懂舆论、懂媒介的文宣团队是何等重要,这种因基本舆论能力及媒介素养的本领缺失,而将原本积极正面的处置意图搞成全网负面质疑吐槽这个样子,对于一个地方无端遭受的社会形象折损将是多么遗憾的事情,而这一切原本可以避免。
我敢断言,今后各地对宣传部长、网信办主任、新闻办主任等重要宣传岗位领导干部的要求和能力会越来越高,对于当前各地宣传系统干部现状来讲,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刚刚,湖北、武汉相继换帅,这是继陈一新任中央指导组副组长、王贺胜任湖北省委常委火线前往湖北武汉,湖北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双双被免由王贺胜接任后的又一个雷霆调整。
的确,武汉该动动刀了,湖北该刮刮骨了。此外,我想其他地方也可以自行体检体检,武汉已经出现的、正在出现的和即将出现的问题不见得只有武汉才会发生。
作者/墩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