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期间,一线人员流血流汗却遭致不公待遇引发全民激愤。类似事件在各地频频曝光,开启了一波网民对绩效制度、执行监督、官僚主义等方面的声讨浪潮。
阅读背景
2020年3月7日,武汉市第五医院发热门诊医生向新京报反映,医院的领导、行政人员所得的补助是一线医生的两倍之多,对补助的计算方式提出异议。3月8日,汉阳区区委宣传部表示,经了解,医院核算并无失误,但鉴于今日国家卫健委已明确“医生轮休算出勤”的计算方式,医院将重新核算出勤,并发放相关补助。
近期此类事件绝非一例,早先就有网民对陕西安康市中心医院公示中存在“医院领导抗疫补助高于援湖北一线人员”的问题进行曝光。官方核查后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医院院长、副院长予以免职,对安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予以诫勉。国家卫健委也回应称将进一步明确临时补贴范围。
抗疫期间,一线人员流血流汗却遭致不公待遇引发全民激愤。类似事件在各地频频曝光,开启了一波网民对绩效制度、执行监督、官僚主义等方面的声讨浪潮。
舆论观点
1
谴责“摘桃”式补助令人寒心 要求关爱一线医护切实到位
疫情发生以来,无数医护人员奋战在一线,如何使他们心无旁骛、持续健康投入抗疫斗争一直是社会各界期盼的目标。如此“下山摘桃”式的抗疫补助分配方案自然引发网民极度愤慨,舆论纷纷发问“辛苦工作的承担风险的是前线的医护小兵,拿高额收入的却是后方的领导这合适吗?”,并直言打了折扣的补助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切实关爱医务人员、提高其薪酬待遇,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舆论的一致呼声。疫情发生以来,公众对一线医护人员切身利益更是保持高度关注。政府出台各类优惠政策本属“报恩”举动,却被个别人鲸吞利益中饱私囊,不仅给大众添堵,更让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寒心。
2
医疗体系绩效分配亟需改革 莫让一线人员再“吃亏”
有网民反映,医疗体系内的工资绩效分配制度一直如此。“行政不仅按时按点下班,事少钱多风险小,而且绩效分配权力也在行政人员手里。所以,很多单位一线人员积极性不高。”此外,在不少事业机关单位里,也因为工资绩效分配制度的“过于平均”,致使很多人不愿意在一线工作。
不能否认,“领导干部的协调、后勤部门的支援,都是一线医护人员打赢抗疫攻坚战的重要保证。”但由于“行政权力凌驾于专业权力之上”这样的行业潜规则,医护等专业技术人员这样的“老实人”基本利益得不到满足,工作积极性也将随之大大减退。因此,改革医疗体系的工资绩效分配制度成为了网民主要诉求之一。
3
利益分配不公现象各业常见 期盼舆论监督扭转体制弊端
网民在愤怒之余对此表示“见怪不怪”,反映此类事情不仅发生在医院,“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一直都是不少地方的“官场特色”。还有很多网民反映,各行业都存在领导与基层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此次曝光的补助名单也不仅仅是几张纸,而是亟需革除的体制性弊端。
此类事件曝光后,网民期盼舆论的批判和监督能促使领导干部们直面问题,引发社会各行业的深刻转变,也希望事件处理不仅仅止步于“重新核算”“免职诫勉”,而是通过修改呈现出真正的公平与正义。由此,不仅让一线医护人员的付出会得到充分尊重,汹涌的舆情也会自然而然降下去。
4
要求明晰补助规则并透明公示 过度一线倾斜也不可取
尽管在政策层面,中央已经对一线医务人员的薪酬及补助做出了明确表示,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决策权仍属于基层医院,这就出现了一定的操作空间。因此,网民要求对医务工作者的关爱落到实处,“不能嘴上说说、纸上写写、墙上挂挂。”一是建议各医院将抗疫补助明细上报卫健委并进行网上公示;二是各地统一补助标准,并强化纪律要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此外,不少医院行政人员反映此类新闻只是个例。并担忧执行过程中过度倾斜一线医护人员,出现“一刀切”的粗暴现象。精确核算方式、严格落地执行,才能确保特殊时期的“按劳分配”公平公正。
小结与建议
疫情就像一面镜子,短短一个多月暴露出了各类社会问题。
随着官方处理结果的公布,事情算是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但舆论情绪并没有随之好转,反而“仍然像根刺一样如梗在喉,让人不顺畅,更加难受。”
未让舆论熄火的原因并不是金钱问题,而是对这股“按级分配”歪风的深恶痛绝。有鉴于此,如何确保今后关爱一线防疫人员的措施落到实处,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监督,还要有严厉的违规惩处力度、严格的执行落实和彻查不公待遇的决心。
此次疫情,也是一场对各级领导能力水平考验。特殊时期,各级部门更要时刻回应舆论关切,切实解决群众问题。“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打赢防疫固然是当前的头等大事,各级单位以此为契机,在其中学良策、改不足,才能为抗疫大考交上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