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记者,一个月可产出多少篇稿件?

admin2025年05月06日 18:37:25
阅读:
标签: 新华社 廖君 疫情
分享:

笔者暂时不予评论。只是从一篇稿件的产出流程上来讲一下,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一个月最多可以产出多少篇稿件。


 
  近几天,关于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廖君69天产出590多篇稿件(含内参90篇)的消息广为流传。批判者一是质疑廖君的“高产出”;二是指责廖君作为新华社记者自动放弃监督权,前期医务人员“被训诫”的报道和后期的赞美报道均出自她手。
 
  对此,笔者暂时不予评论。只是从一篇稿件的产出流程上来讲一下,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一个月最多可以产出多少篇稿件。
 
  过去,笔者在报纸工作。稿件产生的流程是这样的:报选题--采访--写稿--三级审核--第二天或更晚时间见报。(更晚时间是根据版面容量,临时拿掉一些时效性不强或新闻性不强的稿件)。一篇稿件需要花多少时间呢?以一篇相对简单的500字消息报道为例:如果消息来源是线人,那么需要先去看现场,然后采访目击者,再采访事件的责任方、管理单位等,整个采访完成,一上午的时间是不够的。因为你可能会遇到责任方不接电话,管理单位领导出差等情况。如此,一天的时间,你可能根本无法完成一个普通的社会新闻稿件。当然,也有特殊情况,那就是消息来源是部门,需要公布一些政策,记者被动地接受材料,然后用相对新闻化的语言进行改写。这样的话,一篇稿件的写作时间有两个小时就足够了。只是常常,这样的稿件,记者写完了,发出来了,自己也依然没有很好地掌握政策要点。通常这样的记者,头一年干记者什么样,将来也就什么样,不会有什么进步空间。
 
  从以上的流程梳理可以看出,别说是调查性报道,要想正儿八经写一篇消息,普通记者至少需要一天。但当记者时间久了以后,消息来源多了,处理问题能力强了,通常一名记者手中同时有三四个选题在推进的情况是比较正常的,并且这种状态可以持续下来。这样,一名记者便有可能在一天内完成3-4篇稿件。更有些优秀的记者,在完成3-4篇常规稿件的同时,能够以每周1-2篇的频率,写出2000字以上的深度报道。
 
  在传统媒体的稿件评估计体系里,稿件是以字数来计算工作量的,500字为一个工作量,一篇2000字的报道,通常可以记为4个工作量。如此算来,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一个月的工作量大概为4*26+8*4=136。
 
  如果这类优秀记者的工作效率来评估,69天可出的稿件数量为312篇。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工作量,而并非单篇的新闻稿件。
 
  笔者做记者时,在地市级新闻媒体,一直属于其中相对优秀的,但能达到100个工作量以上的,10余年间前不超过5次。并且那时候,几乎是拼命地在工作。
 
  回到廖君老师的500篇报道。完成这个工作量究竟有无可能?答案是有可能的。因为记者做的时间久了(何况是新华社记者),会有一支庞大的通讯员队伍支撑,消息来源极其广泛。很多记者做到后来,基本不采访也能“坐享其成”。这可能是新闻行业里的一个“潜规则”,平时没什么要紧事,今天这个通讯员传来一个表扬稿,明天那个通讯员推出一个先进稿,都是地方宣传部门审核过的,也不会有大问题。那么大家也就不往心里去了。
 
  但新闻归根结底是“跑出来的”。记者节感言时,总有记者标榜:你看见我时,我和新闻在纸上(网上、电视上),你看不见我时,我和新闻在路上。但实际上,已经越来越多的人,新闻在邮箱里,在微信上,在和各路朋友的笑谈间。
 
  我们党一直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新闻一线的工作者,本应是最贴近群众的人。可悲的是,现在所谓“走基层”常常是个摆设,即使真的去走,记者们(其实更应该说记者的领导们)为了迎合某些节日氛围,选择一些特别愿意让你去“走”的地儿,选择一些非常“安全”的选题。同时,随着媒体的经营转向加重,采编队伍在媒体中的地位已以大不如前。已经很少有人会为一篇稿件发与不发与领导较劲,更有极少投入的客户轻易拿下记者精心采写的稿件。所以,这是一个一谈新闻理想上帝就会发笑的时代。
 
  理想主义一旦低头,实用主义就慢慢会居于上风。记者跑新闻变成了跑部门,成为部门通讯员在媒体发稿的联络员。记者不监督,部门不担心,相安无事,两生欢喜。廖君老师大量与人联合署名的稿件,应多数此类。
 
  要说廖君有没有错?新闻理想主义的大旗不应由她一个来扛,新闻建设性的责任也非她一人担当,甚至像她一样拿部门稿件署自己名字这种事,早已司空见惯。只是,当“潜规则”浮上水面、拿上台面,事情就有了几分荒诞。廖君脸上不好看,恐怕新华社也不太有面子。
 
  如此,你说廖君委屈不委屈?笔者相信她其实挺能拼的,但有一点却实在觉得不堪:爱惜自己的羽毛、珍惜自己的署名权。在那些部门来稿前面署上自己名字的时候,真的没有想一想,那些稿件究竟能否代表堂堂新华社一个高级记者的水平?
 
  与廖君老师相比,笔者高度自不可同日而语,先后是地市级、省级媒体记者而已,唯有一点做得,觉得值得一提:新闻一线工作15年,从来没有在一篇自己不付出劳动的稿件上署过自己的名字。即便部门通讯员来稿自己经过精心修改,也极少署字,除非打破重写。即便代表自身所在媒体外出参加媒体行,对方提供的新闻通稿所有媒体都在用,也坚持自己走一步采访一步,然后老老实实关在房间写稿子。
 
  我们的名字是爹妈取的。只能反应真实的我们自己。
 
 
作者/张利然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