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22:20,当武汉市长宣布有500万人离开武汉之后,这是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的第一反应。他马上意识到,担心许久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在此之前,一财曾通过三篇大数据文章《武汉常住流动人口287万,迁徙排名第15位》《即将到来的春节长假,武汉人原本都要飞去哪儿?》《这13天,离开武汉的人都去了哪里?》,释放出“疫情向外扩散”的担忧,但当“500多万人离开武汉”说出后,杨宇东还是感觉“被炸了一下”。
下一秒,杨宇东抄起手机对着疫情报道微信群喊:“立即把那三篇大数据文章合成一篇稿件,重新做一个标题,加个开头,赶快发!”
23:31,第一财经发出数据报道《离开武汉的500多万人都去了哪里?大数据告诉你》,文章瞬间刷屏,全网流量达到数千万。
杨宇东不是一个流量论者--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他谈了一财在疫情中的新闻操作手法、资源分配、编辑思路,以及特殊环境下的报道应对,很少谈及流量。
尽管如此,自2019年最后一天至今,近千篇原创文字报道,仍旧让一财在疫情中释放了无比强大的新闻力量,并激活可观的网络流量--甚至记录这些报道的标题,本身就是在多维度地呈现疫情下的中国。
2019年12月31日上午,第一财经独家发布《武汉不明原因肺炎已做好隔离,监测结果将第一时间对外公布》,这篇仅700余字的消息,是国内关于新冠疫情的第一篇报道。
1月9日,《专家称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
1月11日,《武汉市卫健委:不明肺炎已检病例中死亡1例重症7例》
1月19日,《“武汉肺炎”新增17例:通告口径有变,防控手段升级》
1月22日,第一财经独家发布大数据分析稿:《即将到来的春节长假,武汉人原本都要飞去哪儿》
1月23日,《武汉东大门出城通道畅通无阻》,报道发出后两小时武汉关闭所有高速公路外出通道。
1月27日,《科学溯源:到底是谁把新冠病毒带到了武汉》
2月6日,《疑似病例标准放宽,武汉疫情如何逆转》
2月8日,《假如武汉的警铃有机会被拉响,可以是哪天?》
2月23日,《疫情初期决策复盘,稍纵即逝的三个关键“战机”》
《疾控之问》
2月29日,《研究称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有强传染性》
……
杨宇东说,一财的记者团队大多是理性和严谨的报道者,他视此为一种天赋。而在疫情之中,这些冷静的文字、数据报道恰如火种一般不断传递。
而当这群理性的新闻从业者,为那本厚重的《第一财经》杂志选择封面时,最终决定采用刻在石碑上的《医学生宣言》的设计理念,以此向一线医护人员致敬: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01
建群在12月30日
记者站:请介绍一下一财这次疫情报道的大概情况。
杨宇东:12月30日晚上,我们就得到了相关信息,立即组了一个小群开始讨论,布置这个新闻该怎么操作。第二天一早,我们就给武汉市卫健委官方热线12320求证网传文件真实性,对方电话里确认了这个事情,然后我们立即发布了。
因为我们在武汉有两个记者,30日晚上就安排好两个记者分工,一个负责跟政府打电话求证,另一个记者一早去现场,去华南海鲜市场和金银潭医院,上午8点多就赶到现场去了。现在想想挺危险的。
12月31号上午,一财网端10点16分就把新闻发出来了,之后陆陆续续开始发来自海鲜市场和指定医院的跟进报道。很多媒体也迅速跟进。那时我们预感这是个大事情,内部就开始调兵遣将。
我们把医疗卫生线记者、调查记者,武汉当地的(一财)记者,加上后方编辑部团队骨干,有十几个人左右,建了一个群,这样初期的报道力量就集结成了。
现在看来,疫情报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2月31日之前没有任何报道,然后到1月20号,这是第一阶段,一部分媒体投入了少数人力,有些连续的但为数不多的报道;到了1月20号确定人传人,你能看到一个特别明显的时间节点,几乎所有媒体都铺开来做了,这可以说是第二阶段。
记者站:移动端和传统媒体的资源是怎样配比的?
杨宇东:我们的稿件全部上第一财经移动端和网站,都是第一时间触达受众并通过社交媒体矩阵向外传播。各种公号因为它每天有发稿数量的限制,所以每天我们会挑重要的稿子把它放到公号上,大概是这么一个节奏。
所以我们那段时间,也不管发布时间的选择了,写好了就发,以前还会考虑什么上班早高峰、下班晚高峰看的人多,现在是来不及了,因为那个时候大家太焦虑了,新闻又特别多,现场一线的情况极其复杂,所以我们差不多是非常快的一个节奏,每天十几、二十篇左右的原创稿件,快讯更是不计其数,还有大量的视频,整个春节期间天天连轴转,大家始终在亢奋的作战状态。
一财的报纸和杂志都是精选精编后的原创报道;一财电视频道则在2月3日中国股市开市首日起,持续用大版面报道资本市场和经济面消息,并制作和推出一系列关于企业抗疫、复工复产、科技战疫等相关的新闻与专题。
02
疫情报道中的数据思维
记者站:您之前说过,一财最早通过数据分析和图表资料,提醒全国其他地区需要注意武汉疫情的输入,这一点是怎么考虑的?
杨宇东:第一财经从1月20号开始发这些数据新闻,它背后有重要的驱动因素,第一,公开数据显示疫情正开始在武汉蔓延;第二,在我们1月9日和19日发布的两篇报道中,已经明确提示了病毒为新型冠状病毒,而且指出冠状病毒的特点就是较强的传染性,虽然当时并不清楚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到底有多大。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旗下数据研究新媒体DT财经
这个情况就提示我们应该去关注什么,我们本能的反应是:第一,告诉大家不要去武汉了;第二,如果大量感染者一出来,这个传染源就全国乱跑了。
所以1月20日下午5点,一财发布《武汉常住流动人口287万,迁徙排名第15位》这篇稿子,文章说每年有50%的武汉人在春节是要出去的。文章里我们做了一个图,把武汉人每年过年要去哪儿都放进去。当天晚上钟南山宣布人传人,我们这个稿子是在白天发的。
另一篇稿子是我们跑航空的记者写的,1月22日我们又发了一篇《即将到来的春节长假,武汉人原本都要飞去哪儿?》,从航班数量来分析,武汉春节有多少人会坐飞机出去。这是在武汉封城之前发的。
我们旗下还有个机构叫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也提前发了一篇数据稿《这13天,离开武汉的人都去了哪里?》,这篇文章引用了百度地图等大数据分析1月10日到22日离汉人员的去向,发现百分之六七十是在湖北,然后文章中列了一张图表,写得很清楚,多少人去荆州,多少人去孝感,多少人去黄冈等等。文章把以前的统计数据都放进来,坐汽车还是坐火车的都有。
我们想方设法在做这些图表、数据新闻,就是因为我们担心这个疫情一旦扩散后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要尽量去把这个风险更直观、量化地告诉大家,要提前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面对可能的风险,是不是应该做好准备?
03
刷屏长图背后
记者站:数据报道是这次一财的亮点,一财总共做了多少篇数据报道?涵盖哪些方面?数据报道更适合哪一类的新闻?一财有专门的数据报道组吗?
杨宇东:一财疫情期间的数据报道至少有七八十篇吧。我们的数据报道跟其他媒体不一样,我们有几个团队。有第一财经商业数据公司,有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还有我们实力雄厚的记者团队,涵盖新媒体、日报、电视、杂志各个平台。
前面那两个团队,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主打数据业务的,没有数据做不了产品,所以他们基本上每天都会出一篇这种基于数据的报道。我们的采编团队是就热点内容来做数据处理,遇到了合适的选题就做。
现在一财已经相当于一个互联网媒体的架构了,所以除了记者编辑外,我们还有产品团队、运营团队和技术团队,专门去做这些新媒体化的东西,做数据、短视频、动图、长图、H5、海报等等。
这跟我们内部的采编资源分配是有关系的,几个维度去配合起来。这有点像打仗,有不同兵种互相配合,整体作战,不像以前我们做报纸的时候,真就是文字记者,现在不一样,有时候虽然是一篇好的文章,但是你必须把形式想好,否则传播力就受影响。
像我们第一财经杂志有一张图,说的是从去年12月份到今年1月23号疫情大事记,传播很广,那个时候还没有媒体这么做。那张图的标题是“假如武汉的警铃有机会拉响,可以是哪天?”实际上是配了稿件的,但最后我看好多公号转了这张图,没有转我们的文章。为什么?说明这张图做得好,这个图里面告诉你每一天发生什么事情,光是读这张图,就能看出很多问题。
04
全网首个疫情报道如何出炉?
记者站:作为财经类媒体,一财在这次报道当中有怎样的优势?如何发挥这样的优势?
杨宇东:首先,我们一个特别鲜明的特点是在很多关键选题上都体现了提前量,因为我们的记者在医药领域特别专业,掌握了很多核心事实,所以关于病毒溯源、防控中错失的几大关键战机、改变诊疗标准的呼吁以及对整个公卫体系短板的全面梳理等一系列报道,都是非常领先的。
然后就是因为我们采编的规模和重视程度,所以整体上看关于疫情两个多月来的报道,在报道规模、形态、重点领域覆盖面上表现也是非常突出。
当然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特点,就是一财跟其他媒体相比较,偏理性一点,不太会煽情,这是长期养成的文化。
因为做财经的人都比较冷静,理性,写东西特别讲逻辑讲实证讲专业性。
所以我们和那些偏重于大稿子的杂志同行比,我们报道形式比较多样,几百字的消息也有,一千多字、两千多字、四五千字的稿件也都有。我们本身就是一个专业财经媒体,更多是消息类、新闻分析类的这种稿子,往往字数不长;而且,我们的报道相对比较密集、迅速,比较硬,一有事就赶快写一篇,把事情讲清楚就好,不太铺展。在这种优势下,可以发现,很多涉及疫情发展的核心事件,我们的报道都是带提前量的,首发的。
同时,我们现在也在总结,怎么把这么多的提前量包装得再软一些,不要那么硬,光是文章里直接给干货、给结论还不行,细节要再多一些,让更多的受众能够看明白、受触动。毕竟全社会都在关注疫情,文章写得过于严谨严密,虽然很准确,但是如果不增加一些细节和故事,会牺牲一定的传播性。
记者站:12月31日上午10点,第一财经发布《武汉不明原因肺炎已做好隔离 检测结果将第一时间对外公布》一文,是全网首家报道疫情的媒体,当时签发这个稿子是什么心情?
杨宇东:当时的心情还是比较紧张的。但我们之所以敢发这个稿件,首先是因为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事情完全是真实的,虽然当时还不知道是疫情,但知道这个不明原因肺炎确实存在,所以我们心里有底发出来不会有事实差错;更重要的是,这个事情人命关天,这么大的事情,我们觉得作为媒体当然有责任要尽快发出来。
我们内部对此复盘过好几次,其实第一家发布这个事情不是运气,主要还是来源于我们一财采编团队对事实的把握能力以及多年经验积累下的判断力。如果团队没有把握,我们怎么敢发出去?万一不准确,一财十几年的口碑就砸了。
当然,所有这一切的背后,还是基于最基本的媒体责任,你必须要敢于担当。
05
总编辑在关注什么?
记者站:作为总编辑,您在疫情中的报道理念是怎样的?在沟通中,经常和记者强调的是什么?
杨宇东:我们对疫情报道极度重视,因为它影响到了整个社会,这是第一;第二,必须要全力以赴调动所有资源。我们有个统计数据,从1月1号到现在,有一百七八十号人,包括了技术、运营,产品、后台编辑、视频制作,更不要说一线采访的记者,整个一财所有从事内容生产的人,接近50%参与进去了。
内容上,我尤其强调一定要有明晰的脉络和主线。主线有三:1、病毒的来源;2、防控的情况 ;3、救治的进展。
还有就是我们很强调医药行业报道、公共卫生领域报道的专业性。其实,在大多数媒体当中,从事这方面报道的记者,都只是一个小板块,因为原来不被重视,就像我们在媒体上几乎看不到有人认真讨论过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问题,或者野生动物问题,就说明原来这些事情不被重视,媒体在这方面分配资源也相应会少。现在出了大事情,大家才觉得这个领域的记者编辑原来很稀缺、很重要。
所以你在中国主流媒体里面,真正要挑出几个很厉害的从事公共卫生和医药医学领域的记者,我估计不会超过两位数。幸运的是我们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很优秀,因此这次在次疫情报道中还是有很多独家和超前的报道。在和报道团队不断的沟通中,我们也始终强调发挥我们的特长,就是专业优势,专业优势首先体现在做独家,做引领;然后就是遇到在大众中传播的信息很混乱时,我们扮演的是正本清源的角色。
在好几个关于媒体疫情报道表现的第三方统计排名中,第一财经都在领先位置,我想这也验证了我们的报道策略和理念是正确而有效的。
记者站:当下在做什么报道?作为总编辑,您现在最关注疫情中的什么?
杨宇东:疫情防控当中有很多必须的措施、手段,这是科学,也是能力。这些手段采取了没有?效果怎么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我认为还没有找到答案,我们会继续追踪和探讨这个大课题,不只是为了这次疫情,也是为了未来的长治久安。另外,除了聚焦和还原事实之外,我们这次也很重视报道的引领性和前瞻性,刊发了一系列预警和呼吁类的报道,也起到了助力决策的作用,我想这也是新闻媒体本来的一大功能,我们会继续在这方面努力,要实实在在地发挥一些直接的作用。
还有就是我们也追求在更大的视野下研究整个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短板,这是疫情之后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的话题。当然,现在大家开始把目光转向全球疫情,以及境外疫情输入到中国后影响会怎样?对此,我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报道力量,利用我们在海外的布局优势,全方位地进行报道。这两天我们的“全球抗疫”专题很受关注,因为有一手的现场,报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都非常好。
还有就是这次疫情和经济的关系,因为我们是财经媒体,疫情对于经济、商业、金融领域会有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的优势和职责所在,我们同样高度关注。
06
杂志封面:医学生宣言
记者站:一财《新冠肺炎抗击实录》这期杂志,封面设计和内容都很吸引人,可否介绍一下?另外一财杂志的发行销售情况如何?
杨宇东:我们的杂志是月刊,从当初定选题到最后出版,当中隔了20多天,这么多天怎么办?首先我们跟周刊相比,报道要有深度,否则你现在拿到杂志,都是过期的东西,不好看了。
另外,你的深度怎么在包装上去体现?我们想通过一个有震撼力的封面,一是体现深度;二要能够打动人。
这个疫情首先是个医学、医疗的问题,治病、救人,除了现场那些很令人感动的照片之外,医学和人类健康的关系,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更深也更宏大,类似灵魂拷问,所以这个点就找到了。我们的视觉团队选择了中国医学院学生都会宣读的《医学生宣言》这个素材。这个誓言的核心要素,跟整个疫情中大家内心深处关切的问题是高度契合的。
而刻在石碑上也更有震撼力,一开始我们是准备真的刻一块石碑出来的,然后体现在封面上,但是时间来不及,所以后来我们就用技术的手段把它处理成石碑的效果,做了这么一个封面。
内容方面刚才说到了,因为我们是月刊,所以我们会从一些更全面深入的角度去做一些梳理。
比如一些个体命运的故事,通过一些个人的命运和故事来呈现疫情。故事有可读性,但同时又能够折射出整个疫情发展过程当中暴露的问题;另外就是在病毒、疫苗和药物的研究方面,我们也是专门做了一篇报道;包括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医用防护用品为什么这么缺乏,这样的一个追问;还有海外物资的捐助,意外延长的假期给商业社会带来的改变,这些内容都有呈现;当然像医护全力救治、疫情防控的过程,更是必不可少。
还有就是对于其他城市的影响,特别是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影响,这是别人没有做的;然后还有一块就是我们做了大量的数据,疫情下的人口流动,包括全球一些航线的变化,也很值得研究;同时,我们也介绍了一批很不错的关于疫情的优秀书籍。
这期杂志的销量比平时翻了一番。杂志面世至今十几天了,还是不断有新的订单。我们这期杂志创纪录厚达200页,内容非常厚重,非常扎实。
一财杂志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我们去年改版的时候,把周刊改成月刊,想法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反而要做一件慢的事情,要做一本你愿意收藏的纸刊。周刊更注重时效性,月刊是不一样的,我们是希望做成书一样的,不只是厚,更因为有鲜明的风格,内容有收藏价值,你不愿意扔,这就成功了。
当然,除了月刊,我们杂志团队每天都会在新媒体上发表深度文章,充满人文和商业关怀的文章,这些文章传播面都很广。
作者/黑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