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念旧的综艺节目,才是娱乐圈真正的“考古学家”

admin2025年05月06日 13:28:09
阅读:
标签: 综艺 节目 娱乐
分享:

大家还记得飞轮海吗?这个曾红遍亚洲的男子偶像组合,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引发了一场大型“考古”。

 
 
  前有吴尊在《婚前21天》中晒出一张结婚证明,暴露其于出道前结婚;后有炎亚纶在《花花万物》上直言“和飞轮海的成员算不上朋友”。一石激起千层浪,组合里另外三名成员随即在社交平台上互动,疑似对炎亚纶予以回击。更戏剧性的情节是,炎亚纶后一期的节目嘉宾,正好是汪东城和辰亦儒。
 
  一边是旧瓜新吃乐此不疲的网友,一边是疯狂打出怀旧牌的综艺节目,兢兢业业的“考古学家们”将飞轮海的陈年往事翻了个底朝天。
 
  网友围观娱乐圈名人事件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但综艺节目越来越热衷于怀旧,究竟是致敬经典还是消费经典呢?本期全媒派以飞轮海连续掀起的热门话题为切入点,为你拆解近年来综艺节目怀旧文化的建构套路。
 
  怀旧综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复燃”的天团远不止飞轮海,从小虎队、F4到虚构的古惑仔兄弟,都可以是综艺节目追逐的对象。能够提供话题的也不仅仅是明星。经典的影视剧剧组,更是节目创作的灵感源泉。
 
  综艺节目借助这些载体打出的情怀牌,不仅仅是构建了一种昨日重现的感觉,它本身就是一种存在,即当个人的情感认知到位、时机成熟,怀旧就会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当然,怀旧的触发需要一个平台,而大众媒介正是最能激发人们怀念之情的地方。[1]
 
  这些年,在二次包装上走得最远的,莫过于《王牌对王牌》了。在这个节目的舞台上,观众能看到重新化身为“紫霞仙子”的朱茵,能看到披上一袭白袍的李若彤版“小龙女”,也能看到《一起来看流星雨》《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武林外传》《爱情公寓》等剧组的重聚……
 
  这些元素的大量堆砌,获得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一方面,曾经无比熟悉的这些嘉宾的出现,让观众大呼“回忆杀”;另一方面,时隔经年,经典角色和名场面的再创作,很容易消解经典本身的韵味,令人生出物是人非之感。
 
  不过,两极化的评价并没有止住各类节目加入怀旧考古大军的步伐。
 
  案例比比皆是:《声临其境》《演员请就位》等均会选取各种经典桥段来进行配音、演绎;《天赐的声音》邀请苏有朋和陈志朋合唱《谢谢侬》;将飞轮海往事推向观众的《花花万物》,从主持人到节目形式,都散发出浓厚的《康熙来了》的气息……
 
  都说这届网友爱吃瓜、爱“考古”,但这届综艺节目似乎才是娱乐圈真正的“考古学家”,它们在时光机器里打捞出有话题性的人和事,经过一番包装,再呈现到世人面前。
 
  这类综艺能触发观众“怀旧”之情的原因,不仅仅在于邀请了明星,演绎了经典,挖掘其深层次涵义,节目对于感官符号的塑造和故事化叙事方法的运用,也值得关注。
 
  感官符号:重构怀旧的金字招牌
 
  在怀旧景观的建构上,综艺往往事先炮制话题,用“独家策划”“催泪呈现”“致敬”等文案赚足眼球。在表现形式上,或是故人重聚,或是古早明星再登舞台,抑或是经典的桥段重新上演,利用“话题+怀旧+流量”,实现感官层面的“作旧”,以引起观众共鸣。
 
  詹姆斯·凯瑞对此有一条经典解释:传播仪式观下的传播是一种符号与意义交织的系统,传播的过程则是各种有意义的文化符号被创造、理解或者使用的过程。
 
  虽然综艺无法一比一还原过去的细节,但是这些感官符号的使用再次构建起当时的经典情景,碎片式地拼凑出了过去的轮廓。实际上,节目里那些外在的包装只是素材,真正吸引观众的,是被调动起的情绪本身。
 
  故事化叙事:跨越时空的对话
 
  除了形式上对场景复刻和表演的热衷,故事化叙事则是这类主打怀旧招牌的综艺的另一张王牌。
 
  重复与重现是最常见的叙事手段。当俞灏明再次说出端木磊的经典台词“这里是我的地盘,请你以后不要在这里哭”的时候,端木磊的形象会在我们的脑海里重现、强化;当郑爽与俞灏明回忆起初次见面的场景的时候,他们不仅满足了观众重温过往的需求,而且也在与观众共享戏剧之外、生活之中的酸甜苦辣。
 
  这一环节里,观众本身会参与到故事化叙事的过程中来,并且不断给自己各种各样的提示。
 
  而如果说重现是对过去的复述,那么制造冲突就是扇了过去一记耳光。炎亚纶在《花花万物》上直言与昔日队友的日渐生疏,引起广泛讨论。
 
  但话说回来,难道在他说这话之前,吃瓜群众真不知道飞轮海内部的龃龉吗?只不过,当事人的主动回应,强化了冲突,更容易激起“考古”的欲望。而除了炎亚纶这句“不是朋友”,像唱歌跑调、情感纠葛等,同样是飞轮海成员在综艺节目上绕不开的话题。如此安排,背后逻辑其实都是一样的。
 
  是什么在推动人们“考古”追星?
 
  如前所述,观众对于这些“出土翻新”的经典作品、人物的集体无意识的认知好感,能让综艺节目省去过多的铺陈与情绪渲染。
 
  现代社会中,这种由个人情感辐射至社会群像的现象极具代表性。综艺市场进行如此大范围的“考古”尝试 ,显然不只是因为节目组怀旧,更大的原因在于,他们知道观众会喜欢。
 
  那么,作为观众的我们为什么会热衷于“考古”追星呢?从用户消费心理的维度来看,很多古早明星通过节目实现二次翻红的原因又是什么?
 
  重拾记忆碎片,重新认识自我
 
  “怀旧情绪是由于急速变迁而产生的。”在高速运转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世界却愈发空虚,认知速度与生活节奏发生脱节。这种明显的失衡感使人本能地会产生一种对“熟悉物”的期待和追求。
 
  为缓解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寻求心理平衡,怀旧自然成为了人们常用的一种保护自我的方法。我们观看怀旧类综艺节目,“考古”童年时期的偶像、熟悉的旋律和充满时代印记的影视剧情景,从而找到埋藏起的熟悉感,体会到亲切和安全感。[2]
 
  《还珠格格》里的经典场景搬上舞台后,视觉符号的使用加上现场景象与剧中场景的交织剪辑,让人产生一种时空交错的恍惚感;而当许绍洋在《嗨唱转起来》舞台上重唱《花香》,观众脑海里浮现的恐怕也不是此时此刻此景的许绍洋,而是记忆里那个沉溺于偶像剧的暑假……
 
  法国现象学家杜夫海纳(Mikel Dufrenne)说:“过去不是由于它自身才有深度的,它甚至不使我们感动,因为真正感动我们的是过去和现在在我身上的汇合。”
 
  在我们进行“考古”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回忆起当时的自己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中。面对碎片化的现实,怀旧本质上就是通过追溯和追忆等方式重新拾掇起人们成长历程中的碎片,重新认识自我,重拾自我形象。[3]
 
  集体记忆的共情体验
 
  “怀旧成为可以确定的、能够在美好的过去中找寻安全感的情绪,遂逐步由从个人行为向社会集体群像蔓延,成就一场集体式的文化狂欢。”
 
  集体记忆指的是一个具有自己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获得共情体验。
 
  法国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其著作《论集体记忆》 里提到:个体只能在社会中才能获得记忆,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进行定位,这种唤起、建构和定位记忆的文化框架即是所谓的集体记忆或记忆的社会框架。[4]
 
  集体记忆支撑下,重温经典更像是一场“记忆共享”,每次触动受众的共同回忆都会增加彼此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即便是共同批判、“找茬”,在整个分享过程中,那些共同回忆也都会保持着恒温的状态,不会冷掉直至消亡。
 
  在网络上互不相识的网友,通过“考古”追星这种行为回忆起了同样的经历,这种“重温”能使参与者迅速获得认同感和亲切感。怀旧也因此维系了个体与他人的社会联系,强化了关系纽带。
 
  记忆一旦诉诸表达,便具有了社会属性,成为集体记忆或社会记忆。那些过去的剧集或者角色都被赋予了情感化的记忆,是有生命的。
 
  怀旧的情绪经由物这一具体的介质扩散传递,在共鸣感驱使下将情感影响至更多人,最终形成大范围的共情体验。[5]
 
  那些被碎剪而后重新在短视频平台上流行的经典佳片、那些隐退多年重又进入主流视线的偶像,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下的怀旧文化,而怀旧文化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文化现象,而是在多种行业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大众文化追求。
 
  或许,“考古”一开始只是小众的粉丝行为。但随着媒介传播边界的模糊以及受众需求的泛娱乐化,综艺节目加入到“考古”浪潮并很快成为其中的弄潮儿。对于这些节目而言,能够引发怀旧情绪的明星、影视剧其实都属于经典IP,因此值得注意的是,“考古者”在重新发掘经典价值的同时,也有可能毁掉经典。

 
 
  参考资料:
 
  1.Kalinina,Ekaterina. (2016)。 What Do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Media andNostalgia?. Medien&Zeit. 4. 6-15.
 
  2.从社会学角度看我国综艺节目的“怀旧情结”[J].张一。当代电视。2015(17)
 
  3.综艺节目怀旧元素研究[D].董婷婷。黑龙江大学。2018
 
  4.〔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 23页。
 
  5.https://mp.weixin.qq.com/s/fig94INp1tPiD4uoOlNYSg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