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60金融宣布将对天眼查提起诉讼,称其自21日起持续发布的“周鸿祎卸任360金融董事长”系列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
当天晚上,天眼查马上作出回应,澄清数据无误的同时还不忘提醒360金融及时更新官方信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天下苦“查”久矣。
360金融不是第一个看天眼查不顺眼的公司,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就在几天前,某媒称多家企业向其投诉天眼查、企查查这类的“查”系公司,他们为后者扣上的帽子,是“利用公开信息干扰企业正常发展”。
一时间,骂战升级。
关于天眼查们涉嫌滥用信息的争议甚嚣尘上。企业与“查”系公司隐藏了多年的矛盾,也被迫推到了台面之上。
这中间,孰是孰非暂且不表,这里仅以一位从业多年的媒体人身份,聊一聊这些年来我与这类公司的一些故事和关于行业的一点观察。
天眼查们和媒体的关系很深,这是毋庸置疑的。
成为天眼查的会员是在2016年,那个时候,我供职于一家财经媒体,是一名产经新闻记者。
众所周知,做产经新闻,需要对某一个公司的工商信息、股权结构、组织构成、法律关系等信息了如指掌。在没有天眼查这类网站的时候,记者编辑往往需要在各种公开信息网站上查阅资料、串联信息,在这中间找到隐藏的蛛丝马迹以证观点,不仅费时费力,还很可能面临信息遗漏或信息失效的风险。
总之很麻烦。
直到2016年的记者节,天眼查专门针对媒体人推出了一项定制服务,把记者、编辑集中拉到了一个微信群中,免费发放会员卡。
当然,我也是那其中一员。
摸着良心讲,在早期的媒体圈里,用过这个平台的都说好。
成为天眼查的VIP会员后,想要了解一家目标企业的任何公开信息都不在话下,编辑们无需登陆N个公示网站逐一检索,找出信息之间隐藏的关系。天眼查会主动将这些信息整理在一起,供你查看。
比如股权穿透,在没有天眼查的日子里,财经记者要找到两家公司之间的持股关系,中间隔着的可能是100份财报的距离。
但天眼查的会员只需敲下一个关键词,一张完整的关系图就自动生成了。
天眼查,是真的知道媒体人要什么。它就像是一种生产工具的革新,实实在在地解放了我这个财经媒体人的生产力。
渐渐地,伴随着天眼查们与媒体人的关系愈加紧密,前者对后者的“服务意识”也就越发强烈。
从最初在媒体有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转变成了积极主动地为媒体提供工商信息变动的“爆料”。
某种意义上,时下很大一部分财经媒体的“选题”都是从天眼查的微信群中诞生的。
正如我所在的那个媒体群中,最初仅仅是获取一些VIP用户体验资格,转而变成每天都能收到“最新公司信息变动”的整理。时间久了,多少会在这些主动筛选过的信息中找到一些“选题灵感”。
天眼查越来越成为财经媒体人必备的工具,前者也通过一篇篇行业新闻中的“据天眼查信息显示”得到了珍贵的品牌背书。
毫无疑问,天眼查们已经凭借与媒体的独特关系完成崛起。
2018年,天眼查启动了一项媒体共生战略,将其与媒体的关系推到了台面之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有超过400家媒体与天眼查达成合作关系,超过3万余名记者成为天眼查的注册用户,每天通过天眼查数据产生的报道多达上万条。
我甚至会想,这个平台有可能直接转化成一家面向B端的财经媒体,它所具备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已经完善--有现成的技术、数据库,公司内容充裕,还有大批优秀的媒体人聚集。
万事具备,就差批号了……
但天眼查们和媒体的关系,也并非从未出现过裂痕。
央视的一次“乌龙”成了导火索。
媒体人都记得一件事,去年央视《焦点访谈》曾曝光了一个新能源项目投资骗局,彼时调查组的记者引用了天眼查的数据,称项目背后的发起方是光合集团投资的光合华旅产业投资发展(深圳)有限公司。
但乌龙的是,节目播出后,涉事的光合集团直接发声明说自家的工商信息被冒用,和诈骗平台没有任何关系。
《焦点访谈》当然很严谨,是天眼查的数据出了问题。
彼时,光合集团不仅第一时间作出澄清,还截取了天眼查、企查查等平台上光合华旅产业投资发展(深圳)有限公司的工商信息,逐条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
出现这么大的乌龙,不仅让媒体颜面丢尽,也让天眼查这样的平台“诚信”全无--毕竟你这样,央视的王牌调查节目很没面子。
所以从那时起,包括我在内的媒体人开始对这类“查”系平台的信任持怀疑态度。这期《焦点访谈》也给许多媒体记者敲了个警钟,不敢轻易相信并引用这些“拿捏不准”的信息。
甚至有媒体人直言:天眼查的信息整合方式存在漏洞,得出的结果并不完全客观、准确,请同行慎用,停止为这类网站背书。
当维系信任的纽带发生了偏差,媒体人和天眼查们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
直到去年年中,有媒体将矛头对准了曾经的“朋友”,深挖了“查”系平台背后隐藏的“灰产”。
报道列举了种种“罪状”,比如数据不断出现差错,还比如主动推送内容涉嫌误导,且平台中疑似存在有偿删除的负面灰产。
“一些网店商家称可以删除天眼查上对公司不利的信息,一条要价3000元。”天眼查对此作出回应,称只采用公开数据,并坚持数据一致性原则,绝不会存在任何付费删除数据的业务。
这让我想到了视觉中国。
曾经,视觉中国到处以版权问题起诉使用方,打着维权的旗号将这种行为演变成“生意”。而天眼查等平台,则在另一个方向上走向了极端--或存在信息披露过度。
两者相似的地方在于:在某些方面都涉嫌滥用。
说到底,都是生意。
当然,天眼查们从来都是生意,和媒体之间的关系,也不过是其实现生意过程中的一环而已。
2019年的中国互联网诚信大会上,天眼查创始人、董事长柳超在公开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历史把中国诚信体系建设的结构性机遇放在我们面前,天眼查希望能抓住历史时机,让更多人公平看清世界。”
但仔细想想,天眼查抓住的历史时机不是“诚信体系的结构性机遇”,而是贩卖公开信息。
举个例子,前两天一位同事将另一位女同事发在朋友圈的自拍照搬到了工作群中,结果可想而知,女同事怒了。
搬运照片的那位同事很委屈,他认为你发在“公域”的信息是公开的、主动公示的,我把公开信息分享到别的地方到底是违法了还是违规了?
女同事只有一个回复:我用你?
诚然,女人发脾气不需要道理,但这件事背后隐藏的潜台词是:我在意的不是你搬运了我的照片,而是你在搬运我照片时没有说出来的那句“转发语”。
而这句“转发语”中很可能存在调侃、戏谑、贬低等“恶意”,总之让当事人很不舒服。
毕竟我们都知道,很多信息不需要直接说出来也能传达。有一种小聪明叫:给你个眼神,你自己体会。
这恰如天眼查们的处境,企业更在乎的是前者暗含的这份“恶意”。在企业眼中,天眼查们过分积极地为媒体“供料”,就是在“唯恐天下不乱”,就是想要搞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进行了正常的工商变更,就被媒体误读为有重大人事变动。”部分媒体的不专业是一方面,天眼查们的推波助澜也难辞其咎。
于是,事情就演变成了现在的状况,“查”系平台这种贩卖信息的经营模式,最终惹怒了信息的所有者们。
况且,前者不仅仅是向用户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以此获利,支撑起一个公司的运营。
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它们也确实以这种盈利模式,赢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以天眼查和企查查为例,2014年成立至今融资信息不断,2018年就有媒体称天眼查的估值已经达到了2亿元。
在天眼查搜索到的天眼查和企查查融资历程
但来自灵魂的拷问在于:你卖我的信息赚钱,你经过我同意了吗?
信息是否有所有权?它是否和版权一样,即便公布了也不能在无授权的情况下被商用以至牟利?
这是目前天眼查们的“生意”中,最大的问题所在。
其次,天眼查们是否对这些信息存在过度解读,从而对涉事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
毕竟,在这类平台的运营模式中,不仅有对企业相关信息的公示,更重要的还包括对企业的打分系统,以及各类排行榜和关联信息的显示程度区分。
B端的信息广告类收入,才是天眼查们更大的“生意”。
但有一说一,有了视觉中国的前车之鉴,这类盈利模式肉眼可见地难走,因为合法性的问题还是未知。
一旦信息广告类收入站不住脚,仅靠媒体和为数不多的C端用户的会员费,终究撑不起柳超“抓住历史时机”的野心。
起诉天眼查们,360金融是第一个,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且从行业本身来看,一则要应对企业的联合“围剿”,二则还要深挖更多合理合法的盈利模式,同时还要保持同行竞争,在本就不算稳固的业务模式上再设法打出差异化。
天眼查们未来的路,不好走。
作者/黑羊 韩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