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这次广西钦州公安的警情通报为例,我们能十分清晰地看到通报里面的问题和舆论民意中的不认同不理解。
如果用来回应网上已经引发激烈讨论热传视频的警情通报却出现了“评论翻车”,起码说明这份警情通报的内容、语气或方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这是有人恶意炒作而选择性忽视,而要深刻分析哪里出现了问题,下次如何改正。
以这次广西钦州公安的警情通报为例,我们能十分清晰地看到通报里面的问题和舆论民意中的不认同不理解。
一是部分通报内容表述不当诱使舆论产生过高心理预期。分析认为,该警情通报中工作措施部分描述与后续得出的结论之间没有形成严密的因果关联,即“钦北警方高度重视,经视频研判、工作排查,以及向视频当中出现的群众询问”等调查过程描述与后续得出的事发地不在钦州的结论之间,不存在紧密的因果关联,易给公众产生“既然已向视频群众查证了,为何不转属地公安同行处理”“我们要的不是这些,而是该视频的真假鉴定及对施暴男子的后续处理”等未能如愿、甚至是大失所望的心理落差,进而通过类似质疑抨击、对峙讽刺等负面跟评来表达情绪不满。这告诉我们,任何针对热点话题的警情通报都要遵循“调查-结论适度匹配”的原则,防止因“措施描述过度、结论定性仓促”而引发这类次生舆情灾害,反而折损公信力。
二是过分强调自身无责缺乏道德人性关怀。视频男子因其妻拒绝偿还赌债而当街暴打妻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话题性,已经严重触及公众的道德底线。针对这类话题性强、情绪比重高、道德标签重的热传视频,即便警方经后续核查已经证实非管辖区域内事件,除了给出“确认视频提及的事发地点并不在广西钦州”调查结论外,还应同步增加“已将调查情况反馈给属地公安”等带有道德关怀的工作进展内容。这应该是这份通报为何持续引发网民质疑的潜在原因,因为通报大量释放“视频不在钦州”“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等自身无责信号同时,也会同步造成舆论对钦北公安部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误解和误会,诱发负面质疑形成舆论抨击。
三是评论翻车后未能良性互动导致负面谴责持续叠加。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来讲,评论翻车是可以通过后期的良性对话和沟通互动化解的,毕竟即便是再成功的通报,也会存在一些争议和分歧。跟踪分析后认为,钦北公安的这篇通报从最初的跟评质疑,一步步演变成为网民自发通过朋友圈分享、微信群转发、微博发帖等传播行为进行互动批评,造成了当前批评钦北公安声音渐成舆论一致结论,会对钦北公安整个社会舆论声誉存在潜在影响。研判认为,这应当与钦北公安面对质疑采取“鸵鸟心态消极应对”存在内因关联。这告诉我们,在面对一些舆论危机时,保持正确姿态、积极主动面对、加强互动对话,要更为有效而直接。
我认为,一份事件通报要真正获得舆论一致认同很不容易,需要我们用更加全面审慎的舆论思维、更加充满人文关怀的道德情感及更加充满技术含量的专业处理,而这些是一定要在不断地实战中学习、领悟和提高的。
作者/墩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