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上层想要的一通百通的心法在哪里?

admin2025年05月05日 08:38:31
阅读:
标签: 知识 经验 世界 心法
分享:

如果你想了解这个社会的运作,了解人心的运作,了解阶层,社会食物链,个人实力,社会实力等,推荐关注石勇的公众号:石勇谈心理。



  今天推荐一篇我很喜欢的文章,来自“石勇谈心理”公号,作者是我好友石勇兄。
 
  石勇著有畅销书《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系列,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心理分析》《格商》等。他有自己的体系:IMC心理。这是一个关于社会人心运作的思想体系。
 
  石勇的个人公众号是“石勇谈心理”。主要发布他对社会人心运作的深度分析。
 
  今天发的这篇文章,来自IMC关于认知的一个部分。
 
  如果你想了解这个社会的运作,了解人心的运作,了解阶层,社会食物链,个人实力,社会实力等,推荐关注石勇的公众号:石勇谈心理。
 
  我有一次曾经和一位政治学教授吃饭。一顿闲扯后,他给我说了一个让人困惑的现象,说他在穷尽了“政治学”的分析角度后,还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想请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接手,提供一个解释。
 
  这是一个烫手山芋,但我还是接了。
 
  他说,他给很多官员上过课,发现,有一种官员确实非常聪明(或者说精明),在人情世故等方面的老到让人叹服,他们绝对具备一个演员的良好自我修养。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消息”之类很热衷。
 
  教授当然明白中国的官场环境。可是,为什么这种官员那么依赖于“消息”呢,仅仅是因为“消息”透露出了某些“真相”,消除“信息不对称”,可以让自己在博弈中获取优势(至少改变劣势)吗?
 
  真巧,我所“出席”过的一些场合,不时地也发现有这类人,无论他的身份是什么。“信息”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谁掌握了某些“信息”,好像谁就知道得挺多的,而且挺厉害。
 
  我告诉教授:狄仁杰说了,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1
 
  人是扛着一个“自我”出现在世界面前的。对此,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吧?
 
  没有就好。
 
  其实有的话在哲学上就自己打脸了,呵呵。你提出反对意见恰恰证明你扛了“自我”出现在世界面前。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老师证明“我思故我在”就是这样证明的。比如,如果我说“人不能用语言思维”完全是自己掌嘴--因为当我这样说时,正是在运用语言思维!
 
  这个叫“先验论证”,比较烧脑,再说就被带到哲学那边去了,不说了。
 
  反正我们知道:我们的自我要在“自我-世界”结构中感受、洞察、分析、预测、把控这个世界的话,一定要装得有些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不能混沌一片。如果什么内容都没装,那就是天生的白痴了;如果内容混沌一片,那就像是精神病患者一样。
 
  换句话说,头脑、心理都会穿上一些“衣服”,正如身体也要穿衣服一样。
 
  头脑穿什么样的“衣服”呢?
 
  强势插入一条广告:“衣服”是什么层次,头脑就是什么层次,人也就是什么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动物就有的层次。一条狗看到你,可能会摇尾巴,或者对你狂吠;你曾经看到“国民公公”王健林说“小赚一个亿”;你还看到很多东西都涨价了。你所看到的这些东西,我们叫做“信息”。只要你的各种感官正常,你就能接收到这个信息,然后你去对世界作出各种反应。
 
  很惭愧,头脑的第一个层次,就是信息。只要头脑感官正常,一个人就能接收和解读信息,哪怕他是文盲。这个谁都会,动物都会。
 
  我一直感觉很多人好像忘了这一点:我们会的东西如果谁都会,那就不会形成任何优势。而我们会的动物也会,那更不值一提了。
 
  2
 
  再次表示惭愧,第二个层次是知识。
 
  信息不需要学,接收即可。但知识需要学,需要吸收。这也是很多自认为有点文化、读过点书的人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的原因,因为他们好像超越了文盲的那个只是接收信息的层次。
 
  还有一个原因。
 
  信息只是对世界表象的一种呈现,这种呈现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但无论怎样,它确实只是呈现,没有解释。但知识不一样,知识已经是对世界的一种描述、一种解释。
 
  所以,厉害了。
 
  厉害在哪些方面呢?
 
  比如,有知识,你好像就对某个方面熟悉了,把陌生变成了熟悉;比如,你可以解释一些东西;比如,你可以用来显示自己“有才”。于是,你面对这个世界,好像就有了一种把控感,有了一种优势。
 
  可是知识毕竟层次不高。它的漏洞太多了。
 
  最大的一个漏洞是,它只是对世界进行描述和解释,没有深入到这个世界内在的机制,或者说真相。第二个漏洞,所有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它只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这里解释一下那里描述一下,超出范围就不管用,就对不上号啦。
 
  这就是我们看到很多所谓有知识的人,更多时候只是用来装,用来在社会价值排序上获利,但创造性却不多的原因。
 
  据相关观察,一个单位或公司中,真正有创造性的人只有30%,另外70%只能维持单位或公司的正常运转,而他们也不是没有“知识”。
 
  只要一个人不是太笨太懒,要学知识也挺容易。尤其是现在,谁还找不到几本书看,找不到一个培训班学习啊?别人不用太费劲就可以学到的东西,实在也不能拿来当成自己的优势。
 
  3
 
  头脑的第三个层次,不知你有没有想过?
 
  它是经验。
 
  不错,它比知识厉害。
 
  凡是工科学生,而且是在工厂里实习过,或直接就在工厂里工作的工科学生都明白,无论在学校学到了多少知识,但在工厂里玩机器时,恐怕还得跟初中毕业的老师傅好好学习一段时间。知识可以让你插上翅膀,但你得先有经验!
 
  甚至无论一个人的学科背景,考了公务员后进入政府机会,也会明白:自己所学的那一套知识,恐怕在工作中至少暂时还用不上,用得上的是先具备点为人处事的经验,谙熟单位在权力、利益上的规则。
 
  经验比知识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比知识靠谱,因为经验经过了验证,它有一个自动对应情景的模式,而知识可没这个本事。只要条件没变,或者条件的变化不足以颠覆原来的运行机制,经验就相当管用。
 
  所以有些人喜欢倚老卖老,说“我吃过的盐都比你吃过的饭多”,强调经验让他在你面前有智力优势,进而在心理上碾压你。对这种人,我们就不倚小卖小,不跟他一般计较了。
 
  在古代,因为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社会结构是静态的,没太多变化,所以经验相当靠谱。这意味着,老人比较靠谱。因为这种靠谱,他们对社会的整体福利贡献是很大的。而这种贡献让他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挺有权威。不像现在,是坏人变老了。
 
  在哲学上,有两派哲学家曾经有过精彩的对攻。一派叫“理性论”,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等,主要是法国和德国哲学家;另一派叫“经验论”,著名旗手是休谟、洛克等,主要是英国哲学家。
 
  他们的对攻是这样:
 
  理性论说:“人要获得对世界靠谱的知识,还是要靠理性啊,比如逻辑、数学的那些推理”。
 
  经验论说:“你就扯吧,你的逻辑、数学只是推理的形式,没有感官获得的那些经验,内容呢?”
 
  理性论说:“你能保证感官经验得到的那些认识不是假的么?靠谱吗?而且,你靠经验能看到的只是世界的表象,能看到背后、里面的真相吗?”
 
  ……
 
  对于这种对攻,我必须出来打一下圆场,因为他们都有道理,但也只是各自强调了某一个方面。可是我们认知世界不只靠某一方面啊各位大佬!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经验虽然厉害,但也有大漏洞。只要变化太快,情景就会被不断颠覆,那么,经验就不够用和不管用。你永远复制不了马云成功的经验,真的,因为你即使跟马云是同一个人,你所处的情景也不是他当初所处的情景了。
 
  除了这个大漏洞,经验还有另一个弱点,就是它很有限,你无法用这个经验去应对别的事情,用跟这个人打交道的经验,去和另一个人打交道。而如果有些事情你好像从来没有经历过,那经验更是无从谈起。
 
  正是如此,我发现了那些看起来精明老到,很会耍心机的人的bug。他们很会玩人,伤害善良的人也很有一套,但他们靠的,其实就是两个武器而已:经验,经验中的套路;突破道德下限。如果要论博弈,他们并没有掌握我们后面要讲的两件最厉害的武器:方法和心法。
 
  即使他们中有高手可以掌握方法,但永远也掌握不了心法。
 
  因为他们不善良,不敢直面真自我,甚至出卖了真自我,破坏了“存在的规定性”,违背了存在的天条--道。心法不是别的,正是一种道。
 
  4
 
  到第四个层次之后,我发现,人的层次有了一个质的分水岭。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无论是信息、知识还是经验,其实都属于“条件反射”--区别只是有的低级些,有的高级些而已。
 
  信息的接收是经典的条件反射,这个不用多说--我们看到颜值高的女生就多看两眼,跟一只狗看到骨头就两眼放光没啥本质区别。
 
  知识呢?看起来很高档,但知识也是学来的,你本人并没有太多的生产能力。你是先从外面去拿一种叫做“知识”的东西,装到你的头脑里,然后,外面又有一个东西,你就拿“知识”去套。这也是条件反射,只不过不是生理上的条件反射而已,加进了智力的因素。
 
  经验呢?其实也是条件反射。只不过它已经变成了一种模式化、自动反应的这么一个东西了,你心理上需要依赖于它,所以它除了信息、知识的因素外,还加进了心理的因素。
 
  不过到了方法这个层次,条件反射结束了。
 
  头脑的第四个层次,就是方法。
 
  方法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能捕捉到内在的真相,或表象背后的真相。信息、知识、经验都可以骗人,但只要方法没错,想要骗人还是很难的。
 
  方法为什么这么厉害呢?用哲学的话说(哲学的话一般都比较晦涩抽象),它是一种认知的“逻辑结构”,而这个“逻辑结构”,和世界的那个客观的“逻辑结构”,是可以对上号的。
 
  既然能对上号,那就有很强的生产性了--你只要给我一点信息,我就可以从已知推测出未知。有时候分析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此刻的心理状态,他过去经历了什么,对于心理分析来说,只要一句话就够了,一句话的信息量其实已经相当大了。而警察在破案时,有时候也只需要一点蛛丝马迹。
 
  体系化、原理化,就是分析框架。我一直在说,我们要应对这个世界的变化,能够看清世道人心,社会走向,最好具备社会分析、政治经济分析、心理分析、历史分析等多种分析框架中的至少一种。它不像信息、知识、经验,不是谁都会的,而你会,就是你巨大的优势。
 
  5
 
  方法有没有漏洞呢?
 
  肯定有的。它的漏洞是:你应对这个世界时,似乎需要很多方法,因为一种方法,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或领域就不管用了。可是你要我懂这么多方法,这怎么可能?
 
  我想到了诸葛亮对姜维语重心长所说的那句话:“凡兵法韬略,说透了,不在术,而在道,在于阴阳变化,虚实奇正,术是表,道才是根本,你若悟透了,比学会上千种阵法更重要。”
 
  诸葛丞相所说的“术”,所说的“阵法”,指的就是方法。而“道”,指的就是“心法”。
 
  先强调一下,不是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的那个“心法”哈。绝不允许条件反射!
 
  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因此自我感觉相当良好,结果失了街亭,使蜀军的北伐功亏一篑。他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不仅没有学到道,甚至方法都没有学到,而只是学到了兵法上的那些“知识”而已!
 
  用一堆书本上的知识,来应对千变万化的战场,我表示无语。
 
  我发现,自我感觉很良好的人,都是自以为懂得很多,却连方法的门都没摸到的人。而正因为无能,所以才需要用自我感觉良好来对自己和别人装X。
 
  纸上谈兵的赵括同学也是如此。他也以为,自己很懂兵法知识,于是就会打仗,而永远想不明白知识、方法、能力、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诸葛丞相讲得很清楚了,术只是表,道才是根本。用我们的话说,道是“元术”,方法,是从心法里面长出来的。学了一种方法,你也只会一样,但是懂心法,它可以长出无数种方法。
 
  不用说,头脑的第五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就是心法。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心法。
 
  《孟子·尽心上》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把它概括、扩展为“致良知”。这也是心法。
 
  任何心法,已经不仅仅存在于头脑了,而是同时也存在于心理、人格、身体中。事实上,没有得到心理、人格的支持,头脑是高级不到哪儿去的--千万别忘记了,如果我们心理有问题,人格有问题,会给头脑设置认知障碍的。
 
  心法,指的是头脑、心理、人格、身体之间,相互打通,相互促进,对这个世界有了开悟式、创造性体验的那种能力,那种存在状态。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它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心”的意义上,比如珍视真自我,对世界友善,符合存在的规定性。另一个层面,是“法”,在“心”的基础上,对世界的运行规律、逻辑、机制,有一种洞察,而且能悟出方法来应对。
 
  所以,尽管我们可能还没有悟出心法,但不用急,我们只要具备“心”这个层面,迟早也会具备“法”这个层面。
 
  很有意思的是,属于“羊”的级别的人,或者属于中下层的人,想找的就是“知识的感觉”,他们要的就是一个结论。
 
  但是,属于“狼”的级别的人,或者属于中上层的人,想要的,却是你给一个本质,他们追求的是得到一通百通的心法。
 
作者/韩立勇

注:本文系作者 admin 授权融媒体发表,并经融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我要围观…
705人参与 36条评论
  • 最热评论
  • 最新评论
加力那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加力那28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Taso韩先生24分钟前 回复284

就是因为病人多,专家少,你还要抓?如果你是一个专家,一天12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给20个病人看病,可是外面排队的病人有100个。

admin

关注

现专注于互联网行业—公关领域。兴趣广泛,热爱传统文化,以及看书,闲时写些文字等。

  • 17万阅读量
  • 17万文章数
  • 3评论数
作者文章
  • 政商联动共话发展,副市长康镇麟一行调研皇家小虎

  •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 自如“海燕计划”13季启航,携《大闹天宫》助力毕业生租房安居

  • 政策新春风 换新正当时 置换大将军EV享至高优惠8万元

  • 牛牛剧场APP:短剧合作推广与IP联动策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及服务 |提交建议
友情链接
赛迪网 |钛媒体 |虎嗅网 |品途网 |i黑马 |果壳网 |砍柴网 |创业邦 |易观网 |凯恩思 |创业邦 |舆情之家
Copyright©2003-2015 融媒体版权
粤ICP备05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