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在反复阅读其著作《风云对话》的基础上,写了一篇读后感,算是交了作业。今于故纸堆偶得,细览之下,颇为感慨。故在鄙号编发,以飨诸友。
按:大约十多年前,我非常喜欢凤凰卫视阮次山先生主持的时政节目,并悉心揣摩阮先生的访谈艺术,希望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帮助。后来,在反复阅读其著作《风云对话》的基础上,写了一篇读后感,算是交了作业。今于故纸堆偶得,细览之下,颇为感慨。故在鄙号编发,以飨诸友。
凤凰卫视资深时事评论员阮次山先生在其主持的《时事大参考》及《风云对话》中,遍访各国政要,他的提问“犀利不失温和,庄重兼具灵活”,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阮氏风格”,其访谈节目不仅让观众大呼过瘾,还让访谈对象很享受。阮先生认为,每一个人、每个国家元首、国家政要,其实都是一本书,关键看你能不能打开它,让他念给你听。阮先生能成功叩开众多政要坚实的心墙,除了渊博睿智、机敏从容外,老辣的访谈技巧也居功至伟。
访谈并不就是简单的“谈”,而是有目的的“访”,其中有许多技巧。提问在访谈中扮演着中心角色,实质上,提问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古人讲究作文的章法,把文章的布局,分做“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其实,访谈同样要做足这些文章。笔者在阮先生访谈艺术的长卷中,采撷了几束浪花,以此奉献给热爱口才艺术的读者。
1、 起:选准突破口
所谓“起”,就是指访谈的开场,一场成功的访谈往往以一个精彩的开场作铺垫。阮先生所面对的政要在政坛上历练已久,对人对事肯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是要让他们畅所欲言却有相当难度。一般来说,开场的目的在于找到一个对方感兴趣的切入点,激起其表达欲,使对方进入角色并活跃起来。选准突破口,有利于消除双方戒备心理,拉近距离,从而更易于获取有价值的东西。阮先生的开场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直入式点穴问”,开门见山,直挠痒处;一是“忆旧式家常问”,宕开一笔,娓娓道来。
“兰提西先生,可否告诉我们,6月10日你是怎么遭到以色列袭击的?”(访哈马斯领导人兰提西)
“大使先生,您可否告诉我们,您的国家正发生什么事?”(访伊拉克驻华大使穆瓦法克)
哈马斯前领导人兰提西既是巴勒斯坦民族斗士,也是以色列心腹大患,此前一月刚刚被以色列的定点清除炸成重伤,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身体还没康复。可想而知,阮先生的开场白既是兰提西的痛处,也是其痒处,切肤之痛和理想诉求交汇在一起,再经过阮先生刻意的悲情发问,很好地开启了兰提西的感情闸门。穆瓦法克是伊拉克驻中国大使,在美国发动对伊战争之后再次接受阮先生访谈,此时美国白宫已经宣布萨达姆政权倒台,伊拉克陷于一片混乱之中。阮先生的提问称得上“明知故问”,对穆来说无疑是在其家国之悲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但是应该看到,这是阮先生高姿态提供给穆的一个声讨平台,其出发点是友好的积极的,契合了穆需要倾诉的心态,结果很自然地水到渠成。
“我想问总统,你小时侯跟令尊苏加诺在同样的办公大楼、同样的总统府里。现在,从去年开始,你接任了总统。当你第一次进到总统府当总统的时侯感觉怎么样?”(访印度尼西亚总统梅加瓦蒂)
“久加诺夫先生,今天是列宁逝世79周年纪念日。我很荣幸,有人说我很像列宁。您作为俄共最高领导人,如果今天有机会见到列宁,或者我这样像列宁的人,您会有什么话要说?”(访俄共主席久加诺夫)
梅加瓦蒂是印尼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女儿,两代人先后入主总统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新闻点。阮先生俯视历史,很好的把握了总统府不仅是梅加瓦蒂的政治起点,还是其生命的原点这一特性,从成长的角度发问,营造了一个温馨平和的谈话氛围,奠定了访谈的基调。久加诺夫在苏联解体后扛起俄共的大旗,面对曾经辉煌的过去,失落是显而易见的。阮先生诙谐发问,以自己的相貌作为介体,巧妙的引导对方回顾历史,客观上也是比照今日的惨淡,这样很快就引起久加诺夫的共鸣。
2、承:挖掘深层意
文章中的“承”是指承接,也就是对“起”的支持,但在访谈中“承”是指对某个问题的进一步挖掘,摸清访谈对象的深层含义。这一方面要求顺藤摸瓜,启发对方逐步深入;另一方面要善于思考,结合对方性格特点及文化背景,进行深度挖掘,拔出萝卜带出泥。一般性的话题,只要注意提问到位就可以了,但如果要让政治人物回答一些敏感话题,他们往往顾左右而言其他。这样一来,开放式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谈话时有意识的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阮先生的惯用手法是“剥笋式连环问”和“钩钳式设伏问”,前者步步紧逼,稳打稳扎;后者虚晃一枪,抛砖引玉。
阮:“大使先生,我想问你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你可能不太想回答,你同意美国攻打伊拉克吗?”(访德国驻华大使薄德磊)
薄:“首先我要说明德国的立场是,毋须使用暴力才是最好的办法。有时候可能需要动武,但必须是在没有其他机会之后,而且在不动武的风险会更大时。……”
阮:“若到了这个地步,德国是否愿意与美国联手(攻打伊拉克)呢?”
薄:“过去在南斯拉夫我们曾这样做,没有选择,只好行动,不然,就太没有责任感了。……若今天要做同一件事,我们会站起来说战争可怕,战争永远不是最好办法,永远不是,没有人应追逐战争。”
阮:“换句话说,德国只会在联合国旗帜下才会有这种(攻打伊拉克)的行动吗?”
薄:“当然,当然。我国只有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后才会出兵。”
德国是否同意攻打伊拉克,在什么前提下同意出兵,以何种形式参与出兵,在当时波云诡秘剑拔弩张的中东地区,德国的表态牵扯到美伊双方的神经,一举一动都关乎局势走向,正因为如此,德国的态度模棱两可,对是否出兵不置可否。阮先生是知道提问份量的,“这个问题你可能不太想回答”,涉及国际问题表态,薄德磊当然会很谨慎,他的回答完全是外交辞令。阮先生敏感地捕捉到“有时候可能需要动武”这一信号,进一步假设逼问,“若到了这个地步”如何,薄德磊仍然耍太极推手,东打一棒,西敲一锤,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都没回答。阮先生及时调整提问角度,从更高的视野发问,由于不必回答得太具体,薄德磊作了正面回应。
阮:“9.11事件后,贵国跟美国紧密配合,贵国跟美国的关系如何?你期望彼此的关系如何?……”(专访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
穆:“……我们应该看到美国在巴的利益,也应看到我们在美国的利益,巴美之间的关系是双边的……我们要以互利互惠为原则,发展跟美国的双边关系。”
阮:“您认为跟谁的关系更可靠呢,是跟中国的关系,还是跟美国的关系?”
穆:“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肯定来说,如果以巴基斯坦人民的看法来看,我愿意反映巴基斯坦人民的而不是我个人的看法,肯定地说,巴基斯坦人民知道,巴中之间的友谊是历经时间考验的,经过时间考验,是深厚的、非常牢固的。”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阮先生“非此即彼”的提问奇峰凸起中路杀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隐藏玄机。前面一问是埋下伏笔,意在坐实穆的肯定态度,引君入瓮,接下来承上启下四两拨千斤,收到平地惊雷的效果。就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言,肯定亲疏有别,但作为国家领导人,对这样的问题轻易不会表态。阮先生的提问妙就妙在“钩钳”之术的灵活运用,先正面问巴美关系情状,得到肯定答复后侧面和巴中关系相比较,迫使对方作一个“谁更优”的选择性答复。穆沙拉夫的回答也比较巧妙,“我愿意反映巴基斯坦人民的而不是我个人的看法”,访谈双方的机智使得观众拊掌叫好。
3、转:把握主动权
文似看山不喜平,要制造文章的高潮,就必须熟谙“转”的技巧。“转”在访谈中强调有意识的控制节奏及主题,不能任由对方天马行空,要启发、诱导、甚至牵制被访者回到主题上来。纵观阮先生的风云对话,我们会发现,他在访问中自始自终掌握采访主动权,具有很强的主动意识,他之所以能取得访谈的主动权,在于他不仅正确认识政要,同时也正确认识自己,一句话,有自信,不自负,不卑不亢,才会笑看风云起。阮先生惯于用“跳跃式引导问”和“边鼓式迂回问”来引导对方,达到凸显谈话主题的目的。
……(访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
阮:“你的确是强者,而我想和你谈谈历史。”
阿:“回到60年代初……我不是强者,我们的人民才是。”
阮:“很好,说得对。我们回到60年代初,当你与周恩来会面时,你当时仍没有投入抗争中……”
……
阮:“我们再来谈谈现况。在与以色列的和战之间,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你认为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困难?”
……
阮:“谈谈将来,我很想问你一个问题,将来……你毕生都是一名战士,你会对下一代说些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阮先生在采访后记中感言,阿拉法特是出名的难以得到独家专访机会的人物,套用这句话,阿拉法特也是出名的难以按照记者采访思路回答的人物。为民族独立奋斗终身的阿拉法特我们并不陌生,在访谈中他屡次自由发挥信马由缰,这正是血与火所锻造出来的斗士风采,令人佩服的是,阮先生每次都很快将话题扯回正轨,确保访谈主题不偏向。很明显,阮先生的采访思路是“历史、现在、将来”,希望对巴以冲突作一个小结性的梳理,而阿拉法特则希望籍此平台向外界呼吁,希望获得更多的支持。比如第一次引导话题,阮提出谈谈历史,阿的思路还在“人民才是强者”上盘旋,阮将“谈谈历史”具体化,提出具体的时间,具体的人物,具体的事由,而且历史与现状息息相关,不由得阿拉法特不接过话题。
“我下一个问题想请教总统阁下的是,令尊苏加诺在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体会,他是我们中国很好的朋友。过去印度尼西亚在令尊领导下,跟中国发展密切的关系,他也见过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中国的领袖。那么,你从小他有没有教育你对中国的态度怎么样?你以后准备跟中国保持怎样的关系?”(访印度尼西亚总统梅加瓦蒂)
国家领导人关于双边关系的回答很难带有感情色彩,多是政策性的宏观阐述。阮先生如果直接问,回答将是泛泛而谈的例行公事,但是他切换角度,从苏加诺与中国老一辈领导人的交情入手,再辅以苏加诺对成长阶段的梅加瓦蒂的影响,从“家”的角度问“国”的问题,从而得到恳切的回答。这种敲边鼓式的“转”表面上是转换提问的角度,实际上是在主导访谈的主线和基调,通过“曲径”达到“通幽”的效果。
4、合:激起千层浪
文章结尾有“豹尾”之说,意指笔力千钧,激荡久远。访谈中的“合”,是指收场如何余韵徐歇让人回味。政要访谈不同其他,很多时候由于场外因素的限制,不仅不能漂亮作结,而且很容易走入“平淡无奇,套话致意”的窠臼。阮先生的访谈节目在结尾上花了很大工夫,也涌现不少亮点,值得一提的是“情感式触动问”和“展望式搭桥问”,两者都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兰提西先生,这是我最后一个问题,你受过伤,你生命里曾为争取巴勒斯坦独立而吃尽苦头,现在你儿子因你说的话、做的事而受伤,你现在面对你儿子和众多巴人年轻人时,你会对他们说什么?或者说,你有后悔吗?为你以前所做的任何事。”(访哈马斯领导人兰提西)
“总理先生,你知道过去中国人民从文革时代开始对巴勒斯坦的友谊就一直不断,在这个时候,中国人都很希望巴勒斯坦能够很快地建国。对广大的中国人民,你在这个时候会给他们说些什么?”(访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
兰提西前文已有介绍,这振聋发聩的最后一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个人,只要其信念还站立,他就不会倒下,为毕生所奋斗的事业流血牺牲,在兰提西以及他的追随者看来,是舍身取义的绝好归宿。因此,被以军炸成重伤的兰提西对这个问题有着充分的发言权,也有着强烈的倾诉欲望。同时,阮先生通过兰提西连累儿子受重伤这一事实作情感烘托,进而扩大到对巴人年轻人这个群体发表看法,纵是铁人也会诉衷肠。对阿巴斯的收尾问,言尽而意无穷,中国人民一直给予巴勒斯坦人民道义和物质上的支持,现在,面对这个坚定的支持者,面对中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作为政府首脑,阿巴斯自然会感从中来,发自肺腑地发表一番见解。
有人评价阮先生,“舌头总是绕来绕去,有几个音节总是听不清楚,听得人心里着急。”但是话语的缺陷,并不能掩盖说话者的智慧,许多观众就在这种“倾听的焦虑中”被吸引,因为他“拥有能说出观众最想知道的大事的底蕴”。毫无疑问,这些访谈技巧正是其底蕴之一,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作者/颜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