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针对某个具体细节反复纠缠或抬杠,长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等。这种为了压倒老师、展示自己,获得某种胜利感和成就感的提问,其实是在耽误大家时间,透支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分。
招聘面试的时候,我常常询问对方的学习情况。应聘者一般会兴奋的讲述自己最近看了什么书,参加了什么培训。当让其讲讲学习中收获了哪些新认知,从而让自己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时,对方的答复往往就会变得凌乱起来。从中能够得知,不同人的学习转化效率存在着很大差距。
学习转化从提出问题开始
我属于好奇心比较强的那种类型,对于陌生的领域总想了解下。为此购买了一大堆书和线上课程,且一般都能够坚持学习完成。然而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自己并没有什么长进。更多只是满足了自己的猎奇心理,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娱乐消遣。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应该认真的问问自己,通过学习自身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学习消耗了我们大量的精力资源。将知识输入并存储起来,真到用时却发现没办法及时、快速、准确地搜索到它们,就如同根本不存在一样。这其实是在“伪学习”,把存储知识当成了目的和手段。误以为只要不断加大信息输入量就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就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学习的本质不是一种知识的存储和输入活动,而是一种认知的生产和输出活动。从而让我们的认知从一个既有的解释判断系统,过渡到另外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判断系统。当遇到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时,大脑能够快速调用所存储的信息知识,做出判断和行动选择。
就好比我们购买了很多零件,只有组装成产品后,才可以方便的使用。仅仅将零件存放在库房里,直到用时再临时组装,显然行不通。不断购买回新零件,与堆放垃圾没太多区别。只是在产生消耗,并不能产生价值。若我们学习仅仅是往大脑中堆放知识零件,却忽视了形成可以随时调用的认知模块,就犯了同样的错误。
学习转化的关键是促进新认知的形成。原有认知会排斥所学到的新知识,使其无法与你现有的认知体系建立起联系。若大脑想要偷懒,就会将新知识放在一边,也就类似于将所学堆放在仓库中了。如果能够让大脑积极思考,尝试与原有认知建立连接,那么恭喜你!真正的学习转化开始了。
大脑运转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自然演化的过程使得我们大脑常常处于节能模式,也就是人们更愿意选择忽略新知识信息。要想逼迫大脑积极思考,最好的方法就是逼迫自己提出问题。我们常说“学问”,就是要又学又问。至少可以问自己:“学习后,我将发生的改变是什么?”。从而让所学新知识与原有大脑中的认知进行连接。
通过启动批判性思维,寻找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相互之间有什么冲突差异,形成问题。新知识是别人基于自身情况的思考结果,并不一定正确或适合于你。其中很可能存在漏洞,甚至可能设有陷阱。对于新知识应持怀疑的态度,避免盲目跟从。要思考其论证理由的证据是否充分,推导逻辑是否缜密,同时要审视结论的适用范围场景和具体使用方式。
对于我们自己原有的认知,也要思考其中是否存在局限或漏洞。有的认知隐藏在内心中,平常你可能并未注意到,但却在指导着你日常的思考和行为。当某些新知识带给你思想强大的冲击时,你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还隐藏着这样的想法。审视之后,就会找到其中需要调整的部分。
基于你所认同相信的那部分新知识,结合你所发现原有认知中所存在的缺陷,进一步思考未来该如何应用,就会形成新的认知。采取上述思考过程会让你产生不太舒服的感觉,这就证明你正在走出舒适区。这恰恰是学习转化所必须经历的关键环节。
课堂提问让各方受益
一次参加培训,自己对所学内容很感兴趣,也很投入的与自己原有认知进行连接,不断涌现问题。顾不上别人怎么看,课堂上利用一切机会向老师请教。虽然学习效果令自己很满意,可还是对这么肆无忌惮的提问方式产生了一丝丝质疑,是否自己表现的太自私了。没想到培训结束时,老师还特地在总结时对我表示感谢。认为我的积极提问,对提升本次课程的整体学习效果帮助很大。
我们在思考中所产生的疑问,很多时候仅靠自己是想不明白的。选择从大量书籍讲义或网络中寻找答案,反馈的时效比较低,若非我们拥有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意愿,很可能就不了了之了。甚至有时候以我们自身的能力,根本就找不到答案。
老师只提供了其认为应该提供的那部分信息,还有很多其认为没有必要提供的信息被排除在外。这里面可能缺少了相关的前提假设,以及一些背景基础知识。很可能该部分信息是你理解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也是你产生疑问的原因。从并不完整的信息中寻找答案,显然难以取得期待中的结果。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请教老师。
获得老师的及时反馈,帮助你跟上学习的进程,提高你的学习兴趣,使你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促进你更深入的思考。老师的点拨不但能够有针对性的澄清你的疑惑,更能让你在自我探索中少走很多弯路,帮助你与大脑中原有认知系统快速建立起连接,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
提问对于课堂上的其他同学也是一种福利。你很可能提出了大家心中的疑问。老师解答问题时,大家都能够从中受益。即便有些人不存在该疑问,并不妨碍其从你的疑问和老师的答复中获得启发,至少可以加深印象。借鉴别人思考中的疑惑问题和老师给出的更多解释信息,可以帮助大家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加深理解、强化认知。
提问对于老师也会有非常好的帮助。老师不可能把所有与传授知识相关的内容都讲出来。时间不容许,也没有必要。若老师误判了大家的知识背景条件,就会造成许多同学听不明白。另外老师讲课的表达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反映出其本意。自以为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实际情况却可能远非如此。
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对教学效果的最好反馈。从所提问题的深度,就可以看清楚多数同学对所教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同学们的知识基础。老师可以据此思考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所教内容和方法,有针对性的拾遗补缺,从而更好的将知识传授给大家。
高质量的提问,还可以让老师从中获得启发。老师也存在认知盲区,对于所教知识和讲授方式的理解并非十全十美。同学们知识背景不同,所提出的问题有可能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以帮助老师看到自己的局限,进一步理解所传授的知识内容,或者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提问环境
有时我们不愿意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担心自己所提的问题过于简单了,可能只是自己没听明白,怕别的同学耻笑。只要你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努力思考与自己大脑中原有认知的关系,所产生的疑惑都是好问题。应放心大胆的将其提出来。
不要担心自己会提出愚蠢的问题。许多表面上愚蠢的问题,恰恰可能是非常有建设性的好问题,值得深入探索下去。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自以为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很可能是我们最容易忽视、误解的关键部分。退一万步讲,即便真提出了比较浅显的问题,大家也都能够理解,毕竟每个人都可能有大脑短路的时候。
如果你课堂上走神,没有认真听课的话,那还是不要随便向老师提问为好。这时候你所提出的问题,很可能是因为你接受讲课信息不完整所造成的,回答你的问题会占用大家的时间,却并不能给更多人带来收获价值。这可能就会影响你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了。
参加自身并不熟悉领域的学习活动时,所学内容比较新。若其他多数同学对于所学内容相对熟悉,这时候你与大家的学习基础不一样,起点不同。老师不可能基于你的知识背景去讲解。因此你很可能听不明白,产生很多问题。可以向周边对该领域比较熟悉的同学请教,以便可以继续听下去。如果对方也都搞不清楚,那就应该向老师提出来了。
课堂上的提问机会比较难得,应该珍惜,更要主动争取。有时我们在课程上会对于其中的关键要点听不明白,老师又没有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比如遇到某个没有听说过的专用词汇或概念,而接下来还会继续使用。若感觉周围同学与你一样有疑惑,就应该主动举手请求提问的机会,寻求老师的帮助。这种提问中断了老师的讲授进程,一般不要轻易采用。必要时偶尔为之,并不会引起大家的不适。
提问是为了解答自己的真困惑,让自己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切忌为了表现自己有多聪明,展现自己多么能够挑战权威而提问。比如针对某个具体细节反复纠缠或抬杠,长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等。这种为了压倒老师、展示自己,获得某种胜利感和成就感的提问,其实是在耽误大家时间,透支自己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分。
作为老师,一定要鼓励同学们提出问题。若大家没有问题,有可能是大家对所讲内容不感兴趣,或是没听懂,至少还没能与自身原有想法产生连接。这时可以让大家谈谈到目前为止,有了什么学习收获,会在未来如何应用。结合大家的回答,掌握其学习的程度,做出适当补救。
大家能积极提出问题,就证明其已经接受到了你所讲授的内容,注意力被你的课程所吸引,正在形成新认知,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了。即使你觉着所提问题质量不高,多数同学都已经掌握了,也还是应该耐心的简要答复。若对方还不明白,可安排课后再做辅导,以节省大家时间。若遇到想通过提问表现自己的同学,千万不要跟其纠缠,可以请其课后进一步讨论。
要主动邀请一些你认为有一定代表性的同学提出问题,以此检验自己讲课的效果情况。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主动审视自己在教学上还存在哪些可以完善的地方。对讲授中缺失的内容部分做出补充说明,对没讲清楚的部分,尝试换一种方式去讲解。
授课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对新知识进行思考,让学习带来认知行为的转化。讲的多并不意味着同学们可以收获的多。宁可少讲一些内容,也要保证大家学习转化的效果。课堂上要主动留出时间让大家思考提问题。也许这会占用一些宝贵的讲课时间,但这是产生学习转化所必不可少的时间。
有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以老师当时的知识储备还无法回答。这种情况很正常,每位老师都有其认知上的局限。特别是对不同经历背景的同学做演讲时,听众中藏龙卧虎,不同思维的碰撞,很可能会产生出送命题。这就要求我们放下身段,接纳自我并不完美的现实。承认现在还无法给出很好的解答,答应课后进一步研究,争取给出令对方满意的答复。
作者/苏文力 阳光保险集团总裁助理,金融科技专家,看懂经济专栏作家